(回网站首页)
马太福音概要
徐兴言长老
十 登山宝训(六)- 如何与人相处(7:1-12)
一、
上一章论到在神面前的敬虔生活(施舍,祷告,禁食)。接着论到敬虔生活的表现,在地上避免陷入物质主义的网罗,积攒财宝在地上。因为财宝在那里,心在那里,基督徒应当思念天上的事,不要为生活的基本需要忧虑。到了第七章,耶稣继续论到敬虔生活的表现,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不要论断人,要善待别人。这是7:1-12的教训。
二、
为什么不要论断人?
基督徒活在今世是为来世作准备,紧紧记住我们将来要向神交帐,有一天要站在基督台前。有一首诗歌说:“我今每日举目细望,审判台前亮光,愿我所有生活工作,那日都能耐火。”我们每天都要活在审判的光中。既然将来审判我们的是我们的主,那么对於人的批评论断,不要太过看重。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要随便论断别人。
三、 本段经文可分为三段:
A.不要论断人(1-5节)
B.需要分辨(6节)
C.积极有益的服事-祷告(7-12节)
四、 不要论断人(1-5节)
1.“论断”,英文作judge(审判,判断)。我们对“论断”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解释。从圣经看到,有些“论断”是耶稣不禁止的:
(1) 设立司法,执法机构,审判犯法的人是必要的。
(2) 对人和事在思想上判断是应该的。敬虔不是凡事都信,受骗上当。耶稣对犹太人说,“不可按外貌断定是非,总要按公平断定是非”(约7:24)可见断定是非是必要的。
(3) 主耶稣要门徒在教义和真理的原则上采取坚定立场。否则怎么知道谁是假先知呢?谁是假冒为善的呢?(7:15)
(4) 纠正别人在真理上原则性的错误不是论断人。如保罗当面责备彼得跟外邦人信徒隔开,不一起吃饭的事(加2:14)
2.再来看什么是耶稣所不许可的论断?为什么这样的论断是不对的?
(1) 不合理的论断人,是夺取神的特有权利。这样的人要受神的审判。第1节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要注意下半节的“被论断”,乃是被神判断。
(2) 出自不纯的动机。突出自己的“义”,贬低别人。只有出于爱的判断,才是为别人的好处。
(3) 用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别人。如罗14章,勉强弟兄吃祭过偶像的食物,用超高的标准要求别人。
(4) 论断人会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外表,而不看别人的内心。结果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
(5) 我们知道的有限,不知道别人的动机,存心,难免片面,主观。
(6) 我们的眼光是不准确的,自己眼中有梁木,就不能纠正别人眼中的刺。
(7) 不正确的论断人是假冒为善,双重标准,对人严,对己宽。别人开快车是超速,自己开快车是抢时间;别人逃税是偷窃,自己逃税是“好管家”。
五、 需要分辨(6节)
1.主耶稣说,“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牠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这节经文要与前段经文(1-5节)平衡。一方面不要论断人,另一方面需要分辨。
2.什么是圣物和珍珠?不清楚。或许是属灵的奥秘,有价值的真理,属灵的经历。
3.不信的顽固派。彼得把背道者,拒绝真理者比作狗和猪(彼后2:21,22)保罗把传错误教训者比作犬类(腓3:2)。他们听过很多的真理,但却顽固地拒绝和藐视。
4.耶稣在第6节告诉门徒,不要浪费精力,坚持向那些抗拒福音的人传。不是说不向他们传,而是要分辨,有时可以先放一下。保罗传福音时,先向犹太人传,当他们拒绝后,他就转向外邦人。
5.在耶稣的时候,狗指野狗,吃髒物,动物的尸体。不要把珍珠丢在猪前,牠们见到珍珠以为是食物,但尝了以后发觉不是,牠们会踏在脚下,还要咬人。
6.将第1-6节合来看,一方面不要苛刻的论断人(1-5节),另一方面要区分听众的情形(愿意听的,反对的)。当然顽固派不是完全没有希望的,神的灵有能力改变人,保罗未得救前也是顽固派。但要注意,不要对藐视真理,亵渎神的人讲基督徒的属灵经历(可以讲自己得救的经历)免得他们转过来咬你。
六、 积极有益的服事-祷告(7-12节)
1.第1-6节关于基督徒消极无益的活动,接着第7-12节,耶稣告诉我们积极有益的服事-祷告。因为减少论断人的途径,就是祷告。我们向着人一面仁爱,一面谨慎;一面不论断人,一面要分辨,很不容易
。需要祷告,需要神给智慧,否则做不到。
2.第7节说到我们祷告的态度,“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祈求,寻找,叩门这三个词有相同的意思,为要鼓励人祷告,表示祷告的迫切,真诚,继续不断的活动。不要一直论断别人,徒费精力。
3.神知道我们不会坚持祷告,所以在第8节用宝贵的应许勉励我们,“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使我们胜过一切疑惑,完全投靠神。
4.神的应许有一定的限制,不是我们妄求,乱求,神都答应。神要我们照着祂的旨意求(约一5:14,我们若照祂的旨意求甚么,祂就听我们),奉主的名求(顺服主的权柄,约16:24)。
5.为什么神答应我们的祷告?关键在神是我们的父(11节,在天上的父),祂愿意把好东西给祂的儿女。我们主要的难处是不认识神是父亲。我们要真正知道神是父亲,祂关心照顾我们,帮助和祝福我们。祂不会给我们不好的东西(第9,10节,求饼给石头,求鱼给蛇),只会给我们好东西。
6.耶稣教导我们祷告,第一个原则,不住的祷告,恒心;第二个原则,认识神是父亲;第11节,说到第三个原则,神永不会作错。地上的父亲爱自己的儿女,但是有时候会作错事情。可是天上的父亲不但爱我们,而且祂不会错误地给我们不好的东西。即使我们的祷告错了,祂还是要将我们真正需要的给我们。
7.结论:
(1) 第12节,“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这节经文是登山宝训的结论,也是这段经文的总结。
(2)
耶稣说,“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律法的总归是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神。这就是祷告所表达的。律法另一条诫命,“爱人如己”(你们对待别人,要像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这节经文将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归纳起来。有人将这节的教训,称为“金律Golden
rule”。
(3)
当我们自感有错时,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呢?不要批评,夸大,要体谅,纠正,以爱相待。当你在未信前拒绝接受福音,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呢?要了解我的感受,尊重我的决定,为我祷告。
(4) 基督徒要平衡,避免走极端。不是错误与真理平衡,乃是真理与真理平衡。只有藉着圣经才有平衡。人们很希望一条规定可适用各种情况,但神不是这样。
七、 背诵经文:(7:12)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