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台湾记者笔下的李登辉》

  1923年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县三芝乡的李登辉,不只一次在公开或私下场合说,少年时期即视读书、追求知识为出人头地的唯一大道。长相憨厚又拙于言词的他,从小自视甚高,却一直有千里马何处遇伯乐的苦痛。他的父亲李金龙,早年对这位不够活泼的儿子,也未抱以厚望;认为自己竞选议员,活跃于地方政治的衣钵,恐怕无法由沉醉在书本里的儿子继承。
  20岁以前青年期,李登辉成长在日本殖民统治的时候,曾赴日本受教育。他虽然很少谈及日本政府对个人的影响,但依正常判断,那样大环境的多方冲击,必然与后来的人生观有关。他说过,当年在称为“公学校”的小学毕业之后,有志做一位老师,想进师范学校就读,“但是当时对台湾人极为严格,虽然成绩不错却不被录取。”李登辉因此转而插班就读淡江中学。
  1972年,李登辉在蒋经国有计划的培养下,自农复会组长跃升为行政院政务委员后,全心全意认真参与手边的政务,蒋经国默默观察暗记在心。一位部属说,李登辉在行政院任政务委员连续五年,才获转任台北市长,可见蒋经国对他的考验并不轻率。
  在蒋经国提携下进入政坛核心之前,李登辉两度赴美国留学,亲信好友说,走上政治领导之路,李登辉跋涉了一段漫长的道途。
  1953年,30岁的李登辉考上公费留学。告别一岁的长子宪文及怀孕八九个月的妻子,只身前往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进修。两年后留学期满回台湾,还是第一次跟长女安娜见面。衣阿华求学期间,李登辉和当时大部分台湾的留美学生一样,过着阮囊羞涩的日子。他的儿子在一篇描写父亲的文章中说,父亲从衣阿华大学学成回家时,为了要买一个见面礼婴儿小毛衣给未曾谋面的女儿,掏空了口袋;因为没钱买吃的东西,还以白开水裹腹,饿了一整天。
  从美国回来后,30多岁的李登辉,先在农林厅、接着转往农复会上班,还在台大教书。这段期间他受洗成为基督徒。
  1966年,获奖学金二度赴美进修。这一次,李登辉得到美国著名的康乃尔大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台湾农工部门间之资本流通”,膺选美国最优秀论文。
  回台湾后,李登辉回返专业领域上的农复会任职、在大学教书、沉浸在宗教信仰的世界里;还不顾禁忌,对政策做不保留的批评。他公开说过,早在1966年,“对农村、农民所发生的问题而批评政府最多的就是我”。李登辉说,他因此才会到台南神学院参加新世纪宣教运动,“使大家帮助农民、帮助政府来解决这些事情”。
  李登辉一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宗教也是凝聚家人感情的重要支柱。升任“总统”之前,他与家人固定每周前往所属教会做礼拜。李登辉看问题,常能迅速掌握核心,加上思考组织力也敏捷,在亢奋与急切下,口中话语,常有前后不连贯的现象。亲信部属解释,这是李登辉思路快过语言的结果。他跳跃性的智慧,形成跳跃式的表达。
  在不欣赏李登辉“跳跃”哲学的反对者眼里,这是他反复无常、缺乏沟通技巧的表现。
  李登辉做事速度求快,对深为自信的问题常有坚持已见的主张,也造成他决策品质粗糙的恶评;更有人认为这是“刚愎独裁”,“太过主观,不能广征博咨。”政坛或学界有人曾私下说,跟李登辉见面,总是他一人讲话,没有机会提出意见;他们忧心李登辉因而失去接纳诤谏的机会。[1995年3月11日《文汇读书周报》周玉蔻文]
          ——摘自《中国剪报》1995年3月25日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