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网站首页)
马太福音概要
徐兴言长老
五 登山宝训(一)- 八福(5:1-12)
一、关于八福的前言
1.马太福音第五,六,七章是马太福音中主耶稣的第一个讲论,通称为“登山宝训”。
2.登山宝训不是教人如何成为基督徒,实质是基督呼召祂的门徒如何过圣洁的生活,一个与世人不一样的生活,这也是天国的子民应有的生活。
3.为什么我們要读登山宝训?
(1) 要我们活出当中的教训,这是主耶稣为我们受死和复活的目的
(2) 使我们看到重生的必要,以及圣灵在我们里面工作的重要。重生和圣灵内住是我们过圣洁生活的基础。
(3) 当我们去实行其中的教导,便能经历其中的福分。
4.关于八福的三个不是:
(1) 耶稣不是鼓励我们选择其中一,两项。八福如同圣灵的果子是一个整体,是门徒的特征,不可分割。
(2) 耶稣不是给我们一个心灵健康的公式,不是告诉我们主观怎样去感觉,修养,而是生命的改变。因为人生的真快乐,不在环境的优劣,乃在品性的好坏。
(3) 耶稣不是教导我们靠行善得救,乃是藉圣灵重生的人该如何生活行事。
5.“有福”,英文作blessed,有快乐(happy),常存喜乐和欢悦的意思。也有人说,“有福”有赞许,满意的意思。“有福”就是神赞许,神满意。
6.八福的特点:第一福(虚心)和第八福(受逼迫),结尾都是“因为天国是你们的”,用的是现在式;而其余的六福的应许用的是将来式,不是指要到将来才享用,乃是今天是预备,将来完全实现。
7.这八福可分为两组,每组四福。头四福关于我们与神的关系;后四福关于我们与人的关系。
8.登山宝训的分段(5:1-7:27)
天国的子民(5:1-16)
他们的性格(5:1-12)
他们的影响(5:13-16)
天国的律法(5:17-48)
基督与律法(5:17-20)
传统与真理(5:21-48)
天国子民的生活行为(6:1-7:12)
敬虔:施舍,祷告,禁食(6:1-18)
敬虔的生活表现(6:19-7:12)
末了的劝告(7:13-27)
进窄门(7:13,14)
顺从遵行(7:15-23)
磐石根基(7:24-27)
二、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3节)
1.“虚心”,英文作poor in spirit(灵里贫穷)。这与路6:20耶稣说的“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是同样意思。
2.贫穷不是指物质的贫穷。圣经上从来没有说过,穷人比富人更容易进天国,也没有说过富有就是罪。神所要的是,不要依靠今世的钱财,以钱财作自已生命的中心。
3.主耶稣所关心的,是灵里的事,就是人对自己的态度。灵里贫穷的人没有自信及自恃,知道自己在神前一无所有,不能满足神的要求,离神很远。这样的人会谦卑来到神面前,承认自己是罪人,该灭亡的,他需要耶稣基督的拯救。
4.神对这样的人有一个应许:“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他们承认自己一无所有,全心仰望主的怜悯,神就赐恩典和福分。耶稣说过:“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路18:17),小孩子就是一无所有。
5.“虚心”的唯一方法是来到神面前,仰望祂,读祂的话(圣经)。愈仰望主,便愈感到自己一无所有,也就愈“虚心”,更蒙福。
6.第一福是八福的基础,是永生的基本条件,也是基督徒生活的前提,一切都是神的恩典。
三、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4节)
1.哀恸是一种情感的反应,为失去某个人或某件物品而有的伤心难过。
2.哀恸的人,也是心中充满肉身或灵性苦难的人。我们若有肉体和灵性的苦难,必须向神哀恸,方能得到神的安慰,使我们得到益处。
3.当一个人发觉自己有罪时,他首先会沮丧,哀恸,接着便会转向基督。当他一转向基督,便立即得平安与喜乐,和从上面来的安慰,他就有福了。
4.什么是基督徒适宜的哀恸?
(1) 悔改的哀恸。为自己的罪,失败跌倒而有的哀恸,以致导致悔改和恢复。
(2) 亲情的哀恸。为家人,亲友,主内肢体的离世而有的哀恸,要节哀,不失去盼望,要受安慰。对信主的,将来可以重逢;对未信的,相信神会按公义对待。
(3) 代祷的哀恸。为世人和国家深陷罪中,不肯悔改回转而有的哀恸,并代祷。主耶稣为耶路撒冷哀哭,因为圣城不知道关系她平安的事。
四、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5节)
1.先看温柔不是什么。
(1) 不是人与生俱来的性格,因为圣经所说的温柔是圣灵的果子。
(2) 不是性格的懦弱,妥协,不与人争吵。
(3) 不是与人友善,不发脾气。当然这些是好的,但不是温柔的原意。
2.温柔是什么。
(1) 温柔,英文作meek,中文有时译作谦和。民12:3,神称赞摩西说,“摩西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的众人。”
(2)
温柔的人是坚强的人,坚决持守真理。如司提反坚强地为基督作见证,责备犹太人的心刚硬。人们用石头打他,他却祷告,“主阿,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他真正是一个温柔的人。
(3) 温柔不是外面的态度,更是内在的精神,是圣灵的果子。
(4) 温柔是对自己有真正的认识,在态度和行为上尊重别人。
(5) 真正的温柔在受冤屈时,不自怜,不为自己声辩,如主耶稣“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给父神。因行善受苦而能忍耐,这是温柔。
(6) 温柔的人有一个受教的心,不抵挡,不反抗教导的话,不是绝对不生气,而是慢慢的生气,慢慢的定罪。
3.神给温柔的人的应许:“他们必承受地土”
(1) 这说到一个温柔的人,在生命中承受了恩典,因此常常感到满足舒畅。正如保罗说,“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的”(林后6:10)
(2) 承受地土表示,一切都要属于你。为什么要相争呢?神的话说:“万有全是你们的”(林前3:21)
(3) 诗37多次提到“必承受地土”。作者要我们对恶人,不义的人不要心怀不平,生出嫉妒。积极的方法是依靠神,以神为乐,交托,安静等候。
4.温柔与虚心,哀恸的关系。人虚心(灵里贫穷)便知道自己的罪,然后为自己的罪哀恸;懂得哀恸,才会有一个温柔的心。这三福有连带的关系。
五、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6节)
1.如同水和食物是身体不可缺少的,义也是灵命不可少的。人不只因食物满足,更是生命的满足。
2.什么是义?
(1) 不是法利赛人的义,那只是外表的,不是出于内心的。只有耶稣,神自己是义,是人要渴望追求的。
(2) 义不仅包括没有做错,更有罪蒙洁净的意思,希望最终完全脱离罪。
(3) 罪使我们远离神,义是使我们与神和好,在神面前得称为义。
(4) 渴慕义是渴慕摆脱“自我”,成为圣洁,像主耶稣那样向人施怜悯,追求和睦。
3.神给饥渴慕义人的应许,“他们必得饱足”。他们必得着所渴慕的,像基督,也得到神所赐的福气。基督是我们的满足。
4.基督徒正常的光景是有饥渴,有饱足。饥渴的同时有饱足,愈饱足便愈饥渴。这并不矛盾。就像保罗,他饥渴追求得着耶稣,得着了却期望更多,更多认识基督。因为基督那么丰富,尽我们的一生,仍感到不够完全认识祂,更不能停滞不前。
六、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7节)
1.基督徒应该是一个怜悯人的人。怜悯人的人不是一个老好人,对人的痛苦视若无睹,即使看到不合理的事,也假装没有看见,这不是怜悯。
2.怜悯不是遵行一些宗教仪式。耶稣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太9:13)因为神所要的不是外表的仪式,祂要的是内心的敬虔。
3.圣经中最能说明怜悯的本质是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路10:25-37),说到怜悯的四个方面。
(1) 看到人的痛苦。
(2) 从内心体贴受苦的人。
(3) 有行动:具体的减轻他人的痛苦
(4) 即使对方在信仰,种族上是敌对的,也伸出援手。
4.怜恤和公义要结合起来。因为神是怜悯的神,也是公义的神。决不会因怜悯而牺牲公义。有时我们要照神的意思报应人们该得的刑罚或奖赏。这是公正(对孩子要管教,赏罚分明)。有时也给人们增加该得的报酬(照顾老弱伤残)或减轻该受的刑罚(照着罪的程度判断)。这是怜悯。什么时候该宽?什么时候该严?圣经中没有明显的规格,需要我们多亲近神,随圣灵的引导而行。
5.怜悯和恩典的分别。恩典与犯罪的人有关;怜悯与忧伤的人有关。恩典是看到罪,怜悯是看到罪的后果。
6.最完全的怜恤的例子是,神差遣祂的儿子来世上,因为祂动了慈悲怜悯的心。祂看到人在罪中要灭亡,就赐下救恩恩典;祂看到人在罪中的痛苦,就怜悯他们。
7.神给怜悯人的应许:“因为他们必蒙怜悯”。
(1) 要注意这不是交换条件,如果你怜悯别人,神就怜悯你。不是!
(2) 当神的恩典带着怜悯进入我们的心,便使我们成为一个怜悯人的人。因为他们已经得着怜悯,所以就成为怜悯人的人,并且在将来审判时,也蒙怜悯。
七、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8节)
1.神看重的是我们的心。撒上16:7,耶和华说,“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
2.心,指人性情的中心,不仅包括感情,情绪,也包括思想,意志,心力。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以他的心来代表。箴4:23,“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基督徒的悔改从心开始,成圣也是从心开始。
3.心也是一切烦恼的所在。俗话有说“心烦”,情绪低落。所以基督徒要管住自己的心。
4.清心,英文作pure in heart。什么是清心?
(1) 清心是单纯的心,没有虚伪,不隐瞒,真实,专一。不心怀二意,一半向世界,一半向神。
(2) 清心是洁净的心,渴慕耶稣,认识耶稣,渴望像耶稣,荣耀神。雅各书4:8说,“心怀二意的人啊,要清洁你们的心”。
5.神给清心的人的应许,“因为他们必得见神”。见神(to see God)的意思:
(1) 进入祂的同在中,与神在一起。好像看“医生”,就是在约定时间去见他,告诉他你的难处,接受他的医治。
(2)
瞻仰祂的荣美。大卫在诗27:4说,“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瞻仰祂的荣美,在祂的殿里求问”。今天我们灵里见到的是神荣耀的影像,还不完全,有一天我们要亲眼见到神的荣光。
6.怎样清洁我们的心?
(1) 不是出家修行,与世隔绝。不是靠外面的环境,外面很安静,内心不一定静。
(2) 靠圣灵的内住(住在心里),作工在我们心里,洁净我们的心。
(3)
藉着信心。徒15:9说,“又藉着信洁净了他们的心,并不分他们我们。”圣灵的工作需要人信心的配合。当我们紧紧抓住神,心里的污秽不洁就渐渐除去了。很多时候,不是神向我们隐藏,乃是被一些不属于神的东西遮蔽,使我们见不到神。
八、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9节)
1.今天的世界动荡不安,人与人的关系紧张,国与国的关系紧张。为什么人相争不和?为什么世上有战争?唯一的答案就是罪,一切问题的产生出自人的心,一切问题的解决也在人的心。
2.今天的世界需要的,是一群使人和睦的人,一群天国真正的子民。耶稣呼召每一个重生得救的基督徒,都应该成为使人和睦的人,播下和睦的种子。
3.使人和睦的涵意
(1) 不好争吵,制造和平。碰到与自己不和的人,不是躲开,而是主动上去打招呼,心里渴望和好。
(2) 有一个清洁的心,不计较自己的得失。遇到人群中双方对立的情况,保持公正中立,不偏袒一方,不使分歧扩大。
(3) 关心神在人当中得荣耀,神是赐和睦(平安)的神。那里有平安,神就得荣耀(特别在教会,家庭中)
4.怎样实行?
(1) 控制舌头,不传话,不说闲话,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或不说话。
(2) 仔细察看每件发生的事,并思想,靠圣灵的引导应怎样进一步行动。
5.神给使人和睦的人的应许: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
(1) 当我们相信接受耶稣基督作救主,罪得赦免,得永生,神就赐给我们权柄作神的儿子。这是我们新的地位。但还不够,神还要我们在生活行为上活出神的儿子的光景。
(2) 我们是神的儿子就要像主耶稣。祂牺牲自己,在十字架上成就了和平(即和睦),祂没有紧紧抓住自己的权利,而是谦卑顺服父的旨意。
6.要注意的点
(1) 人与人中间有分歧,不一定不好,不要为和睦而和睦。主耶稣说过:我来不是要叫地上太平(太10:34)。在真理原则上的分歧不要妥协。
(2) 要合乎真理的和睦,不要为和睦牺牲真理。
(3) 使人和睦不容易,不一定做得到,但要努力,“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罗12:18)
九、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10-12节)
1.第10节论到第八福,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第11,12节是对第八福的解释。
2.在教会悠长的历史中,各个世代的基督徒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逼迫,但到了现在,这逼迫已扩展到全世界。受逼迫是基督徒的特色之一,也是要面对的考验。
3.不是受逼迫都有福,只有为义,为基督的缘故受逼迫才有福。如果因为自己没有智慧,处理事情不当,或者盲目热心,做错事,说错话而受逼迫,那就不是有福了。
4.为什么义人要受逼迫呢?
(1)
义是指与耶稣基督的关系。当你要照着主耶稣的教训生活时,你就要像主那样受逼迫。“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后3:12)主耶稣也说过:“仆人不能大於主人,他们若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们”(约16:20)。
(2)
基督徒如果照主的教训生活,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世上未信的人不同,有时会受到世人的讥诮辱骂,逼迫诽谤,这是不足为怪的。这是为主的缘故。靠主赐的力量,忍受不合理的对待,就“有福了”,主必记念。
5.第12节说,应当欢喜快乐。为什么可以在苦难中喜乐呢?
(1) 表示你是属于主的人,走的路是主走过的路。
(2) 表示你为主而活。为罪受苦不会喜乐,为主受苦,荣耀主的名,是应该喜乐的。
(3) 赏赐是大的。表示你的生活行为合乎神的心意,神必定赏赐信靠祂的人。
(4) 在天上的赏赐。逼迫证实我们将要去的地方是在天上。天上是最终的目的地。
(5) 像先知一样被神尊重。敬虔的先知在世时受人的逼迫和杀害,将来在神面前,神要对他说:你是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6.神给第八福的人的应许和给第一福的人一样:天国是他们的。这应许是现在时态,现在就可得到。
十、 背诵经文:(5:3)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