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网站首页)

约翰福音概要

徐兴言长老

第十八章 耶稣受审

四卷福音书都是在基督的受苦、受死和复活为该书的高潮,约翰在18-21章的记载是照着他写本书的宗旨:显明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

一. 耶稣被捉拿(1-11节)

1.这些情景告诉我们:耶稣被捉拿是祂主动将自己交给不法的人。祂知道十字架将要临到祂(第4节)。这是成就神旨意的时候,祂不逃避。

1) 被捉拿的时间:夜间。地点:客西马尼园,耶路撒冷城东。

2) 这园子是耶稣与门徒常聚集的地方,犹大也知道的地方。

3) 这园子是过节群众夜间少去的地方。在这处捉拿耶稣不易生乱。

4) 第1节“进去”,第4节“出来”,说明客西马尼园是一个有围墙的园子。

5) 是耶稣主动“出来”,两次说“我就是”,祂不逃走,勇敢面对。在他们倒在地上后,仍问“你们找谁”。很明显,祂主动交出。

6) 不要彼得为祂争战,祂主动接过父给祂的那苦杯。

2.关于耶稣被捉拿的记载显明祂是基督,是神的儿子。

1) “耶稣知道一切的事“(第4节),因祂是无所不知的神。

2) 二次说“我是“(I am)。“我是”是神的名字。

3) “让这些人(门徒)去罢!”(8节),带着权柄的话。

4) “祢所赐给我的人,我没有失落一个”(9节)。保护的能力。门徒软弱,经不起这么大的打击。主掌管一切的事,不叫他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忍受的。

二. 在大祭司前受审,彼得否认主(12-27节)

1. 耶稣被钉十架前,必须先被当时的掌权者审判。虽然四卷福音收所记载的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耶稣先被犹太人掌权者审问,然后是外帮人——罗马人——审问,约翰福章(18:12-27)是犹太人;(18:28-19:16)是罗马人彼拉多的审问和定罪。

2. 亚那是以前的大祭司(AD6-15),被彼拉多接受任革除。但亚那仍有很大的影响力。以后至少亚那有四个儿子曾担任大祭司。在耶稣受死时,他女婿该亚法担任大祭司,但亚那仍掌实权。

3. 约翰没提公会的审问,因为他们已决定处死耶稣(11:47-53)

4. 大祭司亚那盘问耶稣两件事:耶稣的门徒和祂的教训。前者关系到跟随祂的人的规模及谋叛的可能性;后者是对耶稣宣称的身份,认为耶稣引人入岐途,背道。

5. 耶稣回答说:祂从来没有在暗地说什么,都是明明地讲的。耶稣提出不管公开,暗地,祂讲的是一致的。没有秘密地对门徒讲一些危害政权的信息。即使向门徒多讲一些,也只是进一步和解释,信息的核心是在公开场合讲的。这是听过的人可以见证的。

6. 当时正确的程序是先问证人,而不是先问被告。他们没有这样做,是为了赶在逾越节前(即前一天的日落前)作成钉十架的判决。

7. 这段经文插入彼得否认主的记载。他三次“我不是”与耶稣一直不否认自己成强烈对比。耶稣是诚信真实见证(启3:14),祂从来不否认自己(提后2:13“祂不能背乎自己”)。

8. 这是极大黑暗的时刻:

1) 亚那代表犹太宗教,应向神忠心,但他竟然要除去神应许的弥赛亚。

2)彼得惨重的失败,还不是他否认主,而是否认他的身份,一个最亲近的门徒。

3)创造的神,竟然被受造的人审问、捆绑、打,好像神没有反应。

9. 但同时仍有光照在黑暗里。

1) 神的先见。14节该亚法曾预言神藉不法的人处死基督,神管理一切。

2)神的怜悯。彼得的失败没有使神的计划失败(路22:31),他要回转,坚固弟兄,他的失败是一时的。

3)神的见证。祂,主耶稣是明亮晨星,忠心的见证人。有话说:“一个人说出真理比整个城市的人生活在谎言里更有能力”。

三. 在罗马人彼拉多前受审(28-40节)

1.耶稣是神逾越节的羔羊,必须是无斑点,无瑕疵,要经过检验。彼拉多,他三次宣告“祂没有罪”,检验的人是???

2.约翰分两段记载:1)彼拉多得出耶稣无罪结论,试图释放一囚犯(18章下半章);2)彼拉多查不出耶稣有罪,但怯于犹太人压力,定耶稣钉十字架(19上半章)

3.犹太人不进衙门,怕沾染污秽,不能吃逾越筵席,却不怕流无辜的人的血。礼仪不能保证人圣洁(受浸、圣餐、守主日),惟独羔羊才能拯救人。

4.彼拉多问:“你是犹太人的王么”,这是犹太人控告耶稣的罪名,政治性的罪才可以置耶稣于死的。

5.耶稣是从负面回答:祂的国不来自世界,不至于损害罗马国的统治(36节)。然后从正面回答(37节):祂是神国的王。祂来到世间,是为建立真理的国度,意思是要拯救世人,审判世人,听祂话的,就是属祂的人(祂是真理,不用武力)。

6.彼拉多问“真理是什么?”他不懂,或轻视,或不敢面对,错过悔改的机会。

7.彼拉多本来可以到此为止,释放耶稣,但他玩弄手法,貌似公正,却陷入无法自拔的结局。

四. 背诵经文:(18:37)

< 耶稣回答说,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