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 《耶稣受难曲》(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的五个理由

 

在二零零四年二月二十五日米路吉逊导演的《受难曲》(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在美国正式公演。公演日期特别是选择在天主教“圣灰星期三”这圣日,这就表露了米路吉逊(Mel Gibson)这出电影实际是反影他对信仰的热衷过于是纯商业性的考虑。有一次米路吉逊接受天主教电视网络EWTN访问时,他坦白地说这出电影与他其他的电影截然不同:“它反影我的信仰,我从未如此作过。”(1)他也很开放地说他希望这套电影可以作世界性的传福音工具。许多福音派著名的领袖纷纷表态支持,如雅各多逊(James Dobson )及葛培理(Billy Graham )都推介这出电影作为教材。现在《受难曲》正被天主教及基督教极力地追捧。福音派有名的牧师及作家韦力华伦(Rick Warren)的教会甚至在七间戏院买下一万八千张戏票,竭尽所能地确保这出电影在基督徒及非基督徒圈子中一上画便能成为票房的大热。《天主教交流站》(一个天主教传福音的网站)的特约编辑丽莎维拉(Lisa Wheeler)说:“这是我们所见自耶稣基督死后最佳的一次传福音机会。”(2)

 

但福音派应否支持《受难曲》及接纳它作为传福音的工具?它是否真是自耶稣基督死后最佳的传福音机会?经过仔细的思想及分析后我的结论是一个绝对的“不”。我在这里举出福音派不应观看及推荐《受难曲》的五个原因。

 

一、它的根源:虽然不少福音派人士极力推荐《受难曲》,它实在不是福音派的电影。米路吉逊(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已经说得很清楚:“它反 映我的信仰。”《受难曲》是一出天主教的电影,由天主教徒导演执导,用天主教的神学顾问,并得到教宗约望保禄二世在看过该片后的称许:“它好像是当时发生的一样。”(4)这就使该本片与《耶稣传》成强烈的对比:“耶稣传”毫不避讳地表明是基督教福音派的制作,其信息甚至广泛被利用向天主教徒传福音。正因为这个缘故,《耶稣传》才不被天主教采用。相对之下,《受难曲》却被证实为使人归信天主教及增进天主教徒的虔诚之有效工具:

 

在第一次美国广播的访问中,片中的主角,饰演耶稣的演员雅各卡费素(James Caviezel)说在拍摄耶稣在受难日被钉死的一幕戏时,许多工作人员都归信了天主教。在提及多少人因为那出影片而信教,他说在拍摄耶稣故事的过程中“真的改变许多人的生命。”

 

卡费素告诉米路吉逊说:“我想这是非常重要:我们每天都有弥撒,起码我要这样作才能演译这个角色。”

 

“我感觉到若我要扮演耶稣,我需要圣体在我里面。所以吉逊就为我提供。”(5)

 

二、它的剧本:虽然普遍人都认为该片的剧本是根据约翰福音,这是不对的。《受难曲》的剧本含有许多圣经以外的材料,部份是根据一位十八世纪的德国修女安妮爱玛治(Sister Anne Emmerich)所著一本带有天主教神秘主义的灵修作品,名叫《基督哀伤的激情》 (Dolorous Passion of Christ)。米路吉逊在EWTN中说制作该片的灵感是来自阅读爱玛治的作品。该片引进经外作品的内容不但改变了圣经记载耶稣被钉死一事的某些重点,也影响了一些慕道者的观感,使他们错误地相信耶稣被钉时一些根本没有出现过的事。对福音派而言,我们会对一本将耶稣没有说过的话放进主口里的圣经版本感到不安,对现在却能对接受一出真实这样作的电影,委实是矛盾。基督教传统以来一直不接受次经为圣经的正典,就是因为它们是虚构并且包括不真实的材料,尽管它们可能对传福音也有些帮助。现代的福音派采用不真确的材料来达到传福音的目的,实在是在信仰上严重的堕落了。

 

《受难曲》的剧本一方面加进圣经没有记载的事,另一方面亦删去圣经有记载的说话。其中一个最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在马太福音27:25中一个颇为重要的宣告:“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

 

《受难曲》的剧本由米路吉逊的好友威廉富高神父(Father William Fulco)翻译成亚兰文及拉丁文。选取这些语言不是为了使影片更加真实。(6)这些语言的选取其实是为着神学的原因:

 

“有一件事大家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受难曲》里的影像及语言是直接源自米路吉逊个人对天主教一种神秘传统的崇拜:十六世纪的拉丁弥撒。

 

“我不去别的弥撒。”导演告诉永活之道电视网络(Eternal Word Television Network)。“我只去那古旧特伦托城式(Tridentine)的弥撒。那是我在小时第一次接触的。它教人领略到什么是超越言语。我从最初就不懂拉丁文…但我能明白它的意思、信息及他们所作的是什么。我非常明白它;它是如何的感人、触动情绪及有功效的,若我可以这样说。”

 

“这套影片的目的就是将十字架的献祭及弥撒的献祭连结起来(它们是一样的),藉此震动观众的心灵。” 米路吉逊说道。他对于古代的象征与声音之融合从未失去兴趣。他强调“这些死的语言中有极大的能力同在”。

 

所以选取这些语言表面上好像是不寻常,其实是影片信息的一部份。”(7)

 

《受难曲》的剧本特别将基督的钉死与天主教在弥撒中“主再次被献”连在一起。米路吉逊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十字架的献祭及弥祭的献祭是同一件事。传统的基督教在以往曾经反对基督被重献这件事,并认为是可憎的。对于“十字架的献祭及弥祭的献祭是同一件事”这个题目上,基督教的西敏斯特信条这样说:

 

“在圣餐中,基督没有被献给父神,也没有任何牺牲,使活人死人的罪得赦;它只是一个纪念,纪念基督一次在十架上献上自己的事实,以及向神献上所有可能的感恩与敬拜。所以天主教的弥撒实在是大大干犯了基督这唯一的献祭及神选民唯一的赎罪祭,是神看为可憎的。(8)

 

三、它的神学:吉逊对弥撒的献祭及十字架的献祭的看法在该片中表现出来,显明了电影中主钉十架的描述与天主教对基督之牺牲的看法是不可分割的。福音派对这片毫无异议地接纳大大说明了福音派基督徒对基督之死及有关因信称义之道理的认识如何在改教之后大幅地滑落。在天主教的神学中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受肉身之苦与祂的牺牲同样成为焦点。这是其中一个原因我们在天主教的画像中看见如此多对基督肉身受苦的描绘及基督仍在被钉的十字架像。弥撒的献祭表示基督对祂一次献上自己便得以完全的宣言-“成了”(约19:30),其实是并未真正的发生,祂的受苦必需一直地继续。这种对基督肉体受苦的重视重重复复地天主教的灵修 材料、祷文以及《受难曲》中出现。

 

圣经的神学却指出基督钉十字架的重点不是在于祂的肉体受苦,而是祂为了平息神的忿怒而作的挽回祭(约壹4:10)。我们不要忘记,基督在十字架上最大的痛苦不是从钉穿祂手脚的钉而来,而是祂为我们“成了罪”,为我们忍受父神的公义的审判而来。就是公会及罗马人最残忍的酷刑也远远比不上主为我们担罪及赎罪之痛苦。在十字架上满足罗马司法的要求还比较容易,许多人(包括使徒)都能做到,但唯有基督才能满足神公义的要求。

 

另外,《受难曲》也忽略了一个在福音中极重要的核心概念,就是基督主动性的顺服。基督不但为祂的羊在十字架上受死,祂也因着祂对父神的顺服而使他们称义。祂不单是被动地顺服至死,祂也因主动地遵守了神律法而得的义加给信徒(林后5:21),使我们可以在神面前称义。《受难曲》完全没有意图教导基督主动性顺服的道理(天主教对于整个概念是陌生的)。所以,若福音派人士想用此影片来作传福音的工具,他们一定要知道,他们充其量只能教导一半的福音,但这一半的福音也是极有问题的。

 

基督的牺牲是一件荣耀的事。基督按着神的计划,为神的百姓满足了祂对罪所有的要求。但在《受难曲》基督之牺牲却带给我们一片愁云惨雾,并协助复兴天主教强调基督肉身之苦及马利亚“献上她儿子”的思想。有一次,负责监督2002年在多伦多举行的世界青年日(World Youth Day 2002)的多马罗斯卡神父(Father Thomas Rosica)接受天主教新闻服务的访问时,叙述《受难曲》如何依照天主教的神学采用了圣经以外的内容来夸大马利亚的地位:

 

“有一幕戏是特别感动的。当耶稣在上十字架的路上跌倒时,镜头转到耶稣在小时在耶路撒冷街上跌倒,他母亲跑出来抱起他的回忆片段。马利亚和耶稣在影片中的配合实在感人至极,令这幕戏进入高潮。

 

主的母亲邀请我们每一位分担她的忧伤及仰望她的儿子。”(9)

 

采用圣经以外的材料、着重肉体的受苦、夸大马利亚的地位、及公开地引用天主教的神学,这些特质都是从本片主要的灵感-《基督哀伤的激情》一书而来。让我举出两个例子说明该片试图用主肉体之苦取代主更大的担罪之苦:

 

“‘他不肯伸开来,让我们帮助他。’兵丁咀咒地说道。他们粗野地将他右脚与木条用绳紧紧地缚在一起,耶稣在这种粗暴之拉力下,所受的痛苦是无法形容的。“我的神,我的神…”耶稣终忍受不住说出来;行刑的兵丁为了防止他的手被钉撕破,就将他的胸及手臂紧紧缚击十字架,大大增加他的痛苦。”(10)

 

“我们的主最后的时刻已经来到,他与死亡之抟斗已然开始;他的肢体都冒着冷汗。约翰站在十字架下,用肩布抹耶稣的脚,抹大拉在十架上哀伤地俯伏着,马利亚站在耶稣及已悔改的强盗中间,由沙罗米及革罗罢的马利亚搀扶着,眼目不停地注视她将死的儿子的面。之后耶稣说:‘成了’,便抬头向天大叫说:‘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中。’这些清楚并震荡人心的声音,在天地之间激荡着;不久后,主便低下头,交出他的灵魂。我看见他的灵魂,好像一颗光亮的流星,从十字架下透进地里。约翰与那些圣洁的妇女都俯伏在地。”(11)

 

爱玛治的书充满了以上的描述,以及一些圣经以外耶稣所说的话,安妮修女自称是在异象中耶稣亲自对她说的。

 

四、它的传播媒介:许多福音派的牧师都认为像《受难曲》这类的电影是最新最有效的传福音方法:

 

“我们看见机会之门已经大开。这里有一个人肯投资在这电影中,而他所作的正是我们一直在作的。”Harvest Springs Community Church的哥利安祖牧师说道。

 

“教会一向只在星期日早上一小段时间向会众说教。现代的人再不用这方式交流了。我们大可利用现代化的技方法来传递圣经的真理。”(12)

 

的确,我们现在身处在一个充满高度视觉效果及对文字越来越不感兴趣的社会里,人们对音响及视觉影像越来越讲究,但这就代表我们应该放弃讲道,用电影及戏剧取而代之?我们要记得中世纪时期天主教就是企图用戏剧、雕刻、圣人遗物、及画像来代替讲道,拒绝将圣经翻译成可阅读的文字。这些东西的设计,如其他视觉影像一样,目的就是惹动人的情感及激起反应。但用视像及戏剧来惹动情绪反应都不是神看为好的传福音方法。神所定规的传福音方法不是戏剧,不是图像,甚至不是授课,而是讲道。讲道中带有说服、督责、劝勉及教导之功用(提后4:2-4),是最有效的传福音方法。圣经清楚指出讲道的重要性及为何它不能被代替的原因。

 

我们务要传神的道,无论它是如何的不受欢迎,因为神命令我们这样作:“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因为时候要到,人必厌烦纯正的道理,耳朵发痒,就随从自己的情欲,增添好些师傅,并且掩耳不听真道,偏向荒渺的言语。”(提后4:2-4)

 

我们务要传神的道,因为它必能成就神的旨意:“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雨雪从天而降,并不返回,却滋润地土,使地上发芽结实,使撒种的有种,使要吃的有粮。我口所出的话也必如此,决不徒然返回,却要成就我所喜悦的,在我发他去成就的事上〔发他去成就或作所命定〕必然亨通。(赛55:11)

 

神没有吩咐我们制作视像来传福音,祂却命令我们要用话语来传福音。虽然画像的使用在使徒时代已经有了,当时的人一早已经习惯用画像及戏剧等艺术来表达宗教及道德的思想,但使徒在各城各地传道时却从没有用过。使徒们的智慧得到事实的支持,因为历史告诉我们,当基督教开始用戏剧及图像来表达福音时,她就一步一步地堕入迷信的网罗中。我们现正逐渐返回中世纪教会错谬教导的危险中。《受难曲》是二十一世纪的作品,但它在许多方面与中世纪罗马天主教的受难(Passion Plays)都是一致的。

 

五、它的本质:葛培理在他表态支持《受难曲》时说:“每次我传扬或谈论十字架时,我在该片看到情景便出现在我脑海及心思中。”(13)这就是用视像表达耶稣的结果,实在非常不幸。虽然我们只是希望用它们来作教导,但它们却无可避免地成为敬拜及尊崇的一部份。戏中的主角雅各卡费素将成为成千上万看过该出电影的人在敬拜耶稣时心里出现的形象。这样作就堕入了“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的陷阱及违反了十诫中的第二诫。

 

任何用视像表达出来的耶稣都是一个谎言。这里有两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任何用视觉表达出来的耶稣都是一个谎言,因为全智的神用尽方法不让我们得到祂儿子容貌之形容及描述,唯恐我们会落入制作偶像的罪。所以我们所有用视像表达的耶稣都是出于我们的喜好及构想。我们制作出来的耶稣形象实际上表达我们想望的耶稣过于圣经中所表达的耶稣。

 

举例说,为什么在《受难曲》中的耶稣,几乎与其他耶稣电影及画像一样,都是高瘦及英俊的?为什么大卫的儿子(路18:38)不可以是一个较矮的人,好像他的先祖大卫一样?电影的制作人好像从没有想到耶稣可能是较矮,甚至较胖,甚至发线上移。圣经对基督容貌仅有的形容都与他们所持的观念相反:“他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他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他。”赛53:2。我们对耶稣容貌及 米路吉逊的电影中对耶稣容貌之传统观念,正好证明了一直而来耶稣的画像对我们的影响是何等的深远及持久了。四福音中,神特意不留下任何耶稣容貌的描写,为免我们按着制作偶像,但现今人们却把制造耶稣之像变成一个模范工业。因为这个缘故, 米路吉逊才不选用一位样貌不及卡费素的演员当主角,因为观众一定会大为不满。

 

第二,任何视觉表达出来的耶稣都是一个谎言,因为它们永不能表达耶稣真正本性的荣耀。最好表现耶稣的形象充其量只能表达出耶稣是一个人。当然,耶稣的确是一个人,但他不单是人,他也是神,所以世上没有一个艺术家或制片人能冀望创造出一个形象能够将耶稣作为神的荣耀表显出来。可能对于某些人来说,这做法并没有构成什么问题,但将基督的人性与神性分别出来却是一个很严重的异端,叫作Nestorianism。我们绝不可将神永远联合的事分开。

 

在最初的四世纪教会并没有用耶稣的画像来协助传福音。就是在惯常用视像来表达宗教思想的城市传福音时他们也没有用过。建议用耶稣画像的运动最初受到极大的反对,在主后753年前的教会甚至明文将这些行为定为有罪。不幸的是,当这些东西开始得着民心时,根除制作耶稣画像的风气已近乎不可能,用画像及戏剧来表达耶稣的做法在教会内也变得普遍了。在改教之时,基督教信徒一致反对制作耶稣的图像,认为这是违反了十诫中的第二诫。他们也否定用这些图像作教导平信徒之需要。他们成功地栽培了一群熟悉圣经及认识救主的下一代基督徒(虽然他们从没拥有及看过耶稣的画像)的历史事实,足以证明这些属灵前人所作的是对的。

 

他们不用视像表达的方法,单单倚靠讲道之法来救人灵魂,福音却能大大的传开。若我们回到以前用视像的方法,赞成采用《受难曲》这类的电影,我们便回到改教家为当时境况而奋斗甚至牺牲的光景中。我们不要以为单单接受一种视像表达方式不会引致采用另外一种。若我们接受了这出影片中描绘耶稣钉十字架的情景,我们又有什么理据去反对使用耶稣被钉的十架像(crucifix)来教导福音?前者是动态的表达,后者是静态的表达,然而这并没有改变两者有着共同本质的事实。《受难曲》本质上就是一个动态的十字架像。

 

最后,让我回覆一个常提出的抗议,就是我们必需用类似《受难曲》的工具来接触未信的人,不然我们就会损失了一个“极大的机会”。

 

但我们是否真的失去了一个机会?若我们真心相信用罗马天主教的电影来传福音是违反的神的律法,我们如何能用它?我们可以犯罪使恩典增加吗?

 

再者,我们何以肯定这些所谓用来救人灵魂的方法真的如我们想像般有效?马锡杰(Marcellus Kik)在他的《耶稣画像》一书论到这个问题,并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明智的意见,我想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留心听:

 

“但它[耶稣画像]不是可以帮助人得救吗?不少人都问。但如何帮助?看着基督钉十字架的画像没有告诉我什么。它没有告诉我主为罪被钉,更没有告诉我主为赎我罪被钉。只有圣经告诉我这些真理。只有圣经告诉我们救主舍身流血的救恩故事。罪人不是藉着“愚拙的画像”来得救,而是藉着“愚拙的讲道”而得救。

 

看着不合圣经的方法如何慢慢地渗进教会,我们感到很惊叹。然而,我们在任何时刻都要返回圣经。圣经是我们完美无误的指引。若我们的做法及教义不与圣经的教导相符,我们就是除掉它们。圣经禁戒教会制作耶稣的像。现今所有基督的画像都是虚假的,没有人会认为它们与在地上时的基督相仿。它们将主的人性与神性分隔了。它们没有使我们瞥见主现有的荣耀。它们从来没有受圣灵启示的使徒采用过。

 

神定规了用人看为愚拙的方法-讲道-来使福音传遍。祂应许每次讲道中都有圣灵的能力。这些所谓的耶稣画像实际上是一个阻碍,也是一种叫人步向拜偶像的试探。让我们将这些东西从神的殿里清除。”(14)

 

或许《受难曲》能为福音派提供一个宝贵的机会。他们现在有一个难得的良机将世界的方法除去,在神吩咐他们去传道的使命上再一次献上自己,以及坚信讲道之能必能成就祂所喜悦的。我们衷心盼望他们能抓紧这个机会。

 

1. 13-January-2004 -- EWTNews Feature http://www.ewtn.com/vnews/getstory.asp?number=42801

2. "Churches Make 'Stunning' Show of Support for Gibson's 'Passion'" Newsmax (Thursday, Feb. 5, 2004)

3. Interestingly enough, the actual death of Jesus on the cross produced hardly any conversions. It is the preaching of Christ Crucified that has historically been "the best opportunity for evangelism"

4. Papal Praise for "The Passion" "It Is as It Was," John Paul II Says ZENIT (2003-12-18) ttp://www.zenit.org/english/visualizza.phtml?sid=46445

5. "Mel Gibson's 'Christ' Reveals Crucifixion" Newsmax (Sunday, Jan. 25, 2004 )

6.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when one considers that all the Gospels were written in Koine Greek the common language of the area and not Aramaic or Latin.

7. "The passion of Mel Gibson" By TERRY MATTINGLY, Scripps Howard News Service, January 21, 2004

8. The 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 Chapter 29.2

9. Father Thomas Rosica on Mel Gibson's "The Passion", National Director of World Youth Day 2002 Weighs in on Film (2004-02-06) http://www.zenit.org/english/visualizza.phtml?sid=48636

10. The Dolorous Passion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by Sister Anne Catherine Emmerich

11. Ibid.

12. "Churches Make 'Stunning' Show of Support for Gibson's 'Passion'", Newsmax (Thursday, Feb. 5, 2004)

13. "What Others Are Saying" http://www.passionchrist.org/

14. "Pictures of Christ," by J. Marcellus Kik

 

 

“Five Reasons Not to Go See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Andrew J. Webb, Banner of Truth Trust’s Articles (Feb. 19, 2004)

http://www.banneroftruth.org/pages/articles/article_detail.php?567

 

(译者按:以上文章已经清楚指出《受难曲》是不合神心意了,我们基督徒千万不要去看。尽管有人看过后觉得很“感动”,又有人看过后灵性有“复兴”,甚至有人看过该片后表示“信”,我们都不为所动,因为圣经是我们信徒独一无二的标准。人认为好的事,若与圣经教导的不符,我们一概拒绝。不管有人批评我们为吹毛求疪,偏激自大,破坏合一,我们仍坚守神给我们的原则。圣徒们啊,要谨记圣经的话:

 

“人当以训诲和法度为标准他们所说的 ,若不与此相符,必不得见晨光。”赛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