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驱型的宣教士 林乐知
Young John Allen

寄居时期:1836 - 1907
在华时期:1860 - 1907

林乐知在传福音的领域内属于社会派与自由派两者之间。他教授英文,将大量西方知识引进中国。林氏重视知识,所以特别改名“乐知”。宣教策略方面,他的理论是“从上而下”、“由末而始”。本文的写作目的,不在于叙述林乐知的生平,而系透过他在华数十年从事宣教、办报、兴学这三方面事奉,显示他对中国社会,当时及后世,有形与无形的贡献。

林乐知宣教士(Young John Allen, 1836-1907),出生于美国乔治亚州帛尔克郡(Burke County, Georgia)。父亲在他出生前两个月就离世,母亲产下他两星期后亦不幸染病弃养,让他刚来到人间,就尝到伶仃孤苦的凄惨遭遇。幸赖姨父母赫真斯夫妇抚育成人,自幼生长在基督化家庭,长期受到爱的熏陶,以致日后决心入神学院攻读,作为回馈社会的愿望。1858年林氏在艾摩利学院(Emory College)毕业,随即获美南监理会(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按立为牧师,当时年仅22岁。不久与侯斯顿小姐结为夫妇,并接受所属差会派遣,前往遥远的中国从事宣教。1859年底携同妻子及尚在襁褓中的女儿由纽约登轮启航。从大西洋绕道非洲好望角,横越印度洋路经香港,最后抵达目的地上海。这是一段非常艰苦而悠长的旅程,前后历时210天,于1860年6月方才抵步。以后林乐知以上海为基地,展开在华长达47年的事奉;由1860年以迄1907年接返天家为止。他是一位将毕生黄金岁月,毫无保留地完全奉献给中国的忠心宣教士。

宣扬福音-突破传统模式

朝末年,来华的众多外籍宣教士,工作方针各有不同,大致上可区分为“基要派”、“保守派”、“社会派”和“自由派”四大类。前两派的工作任务,祗在宣扬耶稣基督救赎世人的福音,甚少与当地官绅打交道,从不过问政治。“社会派”除了传扬福音外,植根于“人道主义”,希望帮助中国人了解西方社会文化。他们以提供医疗和教育服务为主,造福人群,以爱心扶贫济弱。此举的确能引起当地人对宣教士产生好感,乐意和他们交往,进而达成传扬基督福音的信息。“自由派”的作风,以大力推广教育事业为己任。在各地竭力创设高等学府,例如北京的清华、燕京,济南的齐鲁,上海的圣约翰和广州的岭南等著名大学,都完全经由他们创办,为社会培植大量英才。

林乐知是属于社会派与自由派两者之间的人物。他教授英文,将大量西方知识引进中国,为有志出洋留学追求新思想的人铺设道路。林氏重视知识,所以特别改名“乐知”。每位宣教士都有他们个别的宣教策略,林乐知的理论是“从上而下”,就是先由上层的统治阶级着手,继而传予受统治者。意即先设法让官吏士绅成为信徒,以便达成“上行下效”,再向一般平民百姓传福音。认为如此做法,可以收事半功倍的果效。林氏另一个政策是“由末而始”,意思是先“西学”而后“西教”,先传播西方科技知识,让中国社会的士大夫茅塞顿开,视野趋于广阔,进而降服于西方新思想领域,然后逐渐引进基督教教义。林氏倡导“以学辅教”的宣教策略,因而引发林氏以后利用,“办报”和“兴学”两个途径来加强他的宣教目标。

创办报刊-政治文化影响深远

林氏抵达上海后第二年(1861),美国境内爆发南北内战。他所属的美南监理会处于战火区域,正为自身存亡挣扎,对于海外宣教士,自然难以兼顾,经济援助亦随之停止。林氏记述这段艰苦日子说:“长达四年之久,我们收不到母会分文,也接不到亲友片纸只字。全家生计陷入窘局,起初靠典卖教会物资暂时维持。然而此举终非长久之计,为了养妻活儿,只能暂时搁下宣教正务,抽身出外工作赚取工钱。”他先后当过商品推销员、保险经纪,以及在领事馆担任翻译文员等。最后在同治三 年(1864),进入上海同文馆(后改称广方言馆)谋得一教席。此乃一间专为华人提供学习英语的教学机构。林氏上午在馆内教授英文,午后转往江南制造局翻译书报,晚间编辑报刊。礼拜日则到处布道及处理教会事务,工作极度紧张繁忙。

林氏于同治七年(1868年7月),在上海首先创办了《教会新报》,其目的为重建衰落的教会事务,传播福音和联络信徒。报纸篇幅约七至八页,字数在8,000左右,内容除讨论基督教义、教会消息外,还介绍最新科学知识、外国历史地理和各国新闻等,乃周刊形式,逢星期六出版。全年出版50期,每期发行量约600份。读者以上海附近地区为主,占一半以上。由于报费低廉,全年50期仅收洋银一元,故国内其他大城市如北京、济南、烟台、福州、厦门、广州、汉口等地均纷纷前来订阅,深受读者爱戴。六年后,即1874年,《教会新报》易名为《万国公报》。一切沿习如旧,仍属周刊,由林乐知作主编。不过其读者对象跳出教会圈子,扩大至教会外人士,好让对宗教存有偏见的人亦乐意阅读。《万国公报》问世后,篇幅亦随之加大至18页,字数超过二万,报费则仍旧每年50期仅收费一个银元。因为发行量倍增,并且获得社会上的富商巨贾源源资助,经费充裕,但该报宗旨却仍维持非谋利性质。

迨至1883年,《万国公报》因内部改组而停刊。于1889年复刊后,转属“广学会”作为其机关报,仍由林乐知负责主编并更改为月刊。当时销路约有4,000余份。1907年林氏病逝上海,《万国公报》亦随之停刊。综观林乐知于1868年创立《教会新报》,六年后更名《万国公报》,以迄1907年停刊,期间暂停数年,前后合并计算,发行时间长达34年之久,乃西方宣教士在中国出版的中文报刊中,时间最长,影响力最深厚的一份。清末时的洋务派,以及维新派的领袖,均依赖《万国公报》撷取新知。“广学会”的领导人李提摩太和林乐知更被视为“变法、维新”的主要精神领袖。

兴办学校-教育改变人心面貌

林乐知以传教和办报掀起社会对西方新科技知识的热潮。除此之外,他亦为晚清之教育改革下过一番苦心,例如建议废除科举考试,将欧美的新学制引进中国等。为要在上海筹办“中西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甚至暂时停止出版《万国公报》达数年之久。在他的悉心策划下,“中西书院”于1882年创立。第一次招生就有400余人,这个数字在当时芸芸教会学校中,似无出其右。

林乐知也非常热心推动中国的女子教育,指出有学识的妇女,方能立足于社会;而妇女在社会上地位的高低,实为反映当地文化兴衰的指针。有见及此,林氏于1892年于上海创立“中西女塾”,对于倡导女权起领导作用。他将西方妇女教育模式介绍过来,强烈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顽固观念。故此

“中西女塾”成为当时上流社会富裕家庭女儿出外留学前,先行接受英语教育的殿堂。对中国近代史影响重大的宋氏三姊妹,也曾先后就读于斯,以致有“贵族学校”之称。该校设于西藏路,邻近现今南京路步行街,系一美轮美奂巨宅。如今属三自教会辖下“沐恩堂”,继续引领信众为社会作盐作光。

结 论

综合林乐知的一生,他虽然身为美国人,但生活在中国的年月,远超过在他的祖国。旅居中国47年悠长岁月中,无论是宣教、办报、创设学校,翻译书刊等,对于引进西方文化,均能克尽厥职。他造福中国社会的深远程度,实非三言两语所能表达。已故近代史学家姚松龄先生,推崇林乐知属于影响中国维新最有力的少数外国人之一。林乐知1907年病逝上海,卜葬于斯,终年71岁。

参考资料:

1.  《林乐知在华事业与万国公报》,梁元生着,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8年初版。

2.  “林乐知与万国公报”,魏外扬着,台湾《校园杂志》1977年9月号。下载自:http://www.cef.org.tw:50004/m07.html

3.  《清末寓华西教士之政论及其影响》,黄昭弘着,宇宙光1993年初版。

4.  “教会教育家林乐知”,倪红着,上海档案信息网: http://202.96.224.197/hshrw/wgqm/200301200172.htm

余文生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