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偕博士略传
George Leslie MacKay

    乔治.勒斯莱.马偕博士 (Rev. George Leslie MacKay. D.D.)是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牛津郡 (Oxfrd)柔拉村(Zorra)人。他的父母是敬虔的基督徒,原居苏格兰,于1830年移居加拿大,朝夕他们都带领孩子们举行家庭礼拜。

    马偕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1844年3月21日出生在这个家庭中,排行老幺。七岁时进入Wood Stock小学接受教育。约十岁时的马偕经常听闻父执辈说到一位英国宣教师宾威廉牧师 (Rev.William.c.Burns)在厦门传教的事迹,他也曾在加拿大各地报告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情形,马偕听见他的事迹后心里很受感动。同时马可福音十六章十五节主耶稣的命令:「你们要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的金句也一直激励着他,于是马偕在少年的时候就成了十字架的战士,立志要做宣教师。在以后多年的求学生活中,他无时不怀着这种热情。

    十一岁时小学毕业,十四岁时师范学校毕业。十五岁起担任小学教员达五、六年之久,廿一岁进入多伦多大学及诺士(Knox-College)神学院深造。1867年转入美国普林斯敦 (Princeton)神学院。

    马偕从小就养成读书的习惯,来台湾传教之后仍未改变。每日清晨他即起床灵修、读经、祷告、然后读书,晚上他也常看书至深夜,尤其科学方面的书籍他特别喜欢研究。

    1870年四月马偕从普林斯敦神学院毕业。虽然在普林斯敦神学院仅三年,但是他没有忘记那里的恩师,他常思念他们,并赞美彼等之爱心及博学。回国后,他曾向海外宣道会申请,希望成为在异邦的宣教师,他特别致力于此事,乃是要完成孩童时期所许下的心愿——到国外去传福音。但是教会当局有许多人怀疑他的动机,对他的态度冷淡,说他是一位急躁的青年。因为加拿大长老会成立海外宣道会决定要向国外宣教虽已有数年之久,但一切工作都仍停滞于筹备阶段,他们也未曾处理过像马偕这样的申请,所以没有即刻批准。

    在等待中,他渡海到爱丁堡 (Edingburg)大学神学院深造,受教于大布道家都福(Alenxander Duff)博士等人门下。在那里马偕接到了加拿大长老教会海外宣道会主席(MacLaren)的信,谓其申请已获批准,将派遣他至中国宣教,于是他束装返国接受任命。时年仅廿七岁。

    马偕博士的信仰极为坚定,心里火热事奉主,殷勤读圣经,祷告恒切。他坚信真理必定会战胜黑暗的世界;他相信耶稣是永生的主,会帮助我们胜过魔鬼的权势;不管人的计谋或魔鬼的策略,都不能抵挡上帝的国度。

    1871年10月19日,马偕怀着这样的信心,辞别了故乡之亲友,只身启程东来,途经美国、日本、香港、广州、厦门,12月30日抵达台湾高雄。次晨适逢主日,他应邀往英国商行主理礼拜,对船长、水手、商人等证道。翌年元旦,马偕前往阿里港访问英国长老会宣教师李庥 (Rev.Hugh Ritchie)牧师,并做为李庥牧师之宾客达两个月之久。

    渡过海峡到台湾来,并非马偕原先的计划,不过这一切既成的事,他在自述记录中说:「这好象有一条无形的线,牵引我到这美丽之岛去的。」

    马偕在李庥牧师处,获得了许多关于台湾的知识,也从李庥牧师的中国教师那里学会了台湾话的八音。此时马偕听说台湾北部有大城市,人口稠密,但没有人在那里传教,于是他定意将宣教区置于台湾此部。

    1872年3月7日在李庥牧师的陪同下,马偕登上了「海龙号」轮船,启程前往台湾北部,途经台南府,德马太 (Dr. Matthew Dickson)医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3月9日船进入淡水河口,马偕在日记中这样记述:「……下午三点船驶入淡水港停泊,我看这个地方非常好,景致很美,我知道我已经到了我要宣教的地方,这里就是了,因为此地不曾有人传过福音。感谢赞美我的主!我的心极为欢喜,同时极为激动。」

    三天后李庥牧师及德医生欲由陆路南下,到南部教区最北的布道站——大社视察。马偕欣然陪同前往,并顺便考察将要设教约北部各地区。途经八里坋、中坜、竹堑(新竹)、白沙屯、大甲等地,3月15日抵达大社,一个礼拜后进入内社及埔社 (即今之埔里),4月2日回到大社,在大社礼拜堂前,马偕与李庥牧师及德医生辞别,他们继续南下,马偕则北返,4月6日下午四点他回到淡水。

    由于没有通译的帮助,马偕从大社回来后就把过去在李牧师处学来的台语整理运用,四天后租到了一间房子,随即展开布道工作,4月14日礼拜天,他第一次用台语讲道,他的日记中说:「……白天准备,晚上讲给好几个人听,他们都听懂我的话,我觉得很有趣。」

    「我虽然已经学会了台湾方言的八音及若干字句,但与我刚开始的工作相较,这能算是什么呢?」为了要达成宣教的任务,马偕知道非有流利的本地语言不可,于是他从仆人及牧牛孩童那里学到通俗的台语,终于能够流利操用。

    不久有一个知识青年前来求教,他名叫严清华,是日后的第一个信徒,第一个传道师,也是此部教会第一个本地籍牧师。马偕博士对主的圣工非常努力,虽然传教时多次受人侮辱,讥笑,用各种方法阻扰,他心里唯一的希望就是将来全台湾的百姓,都会顺服在基督的名下。

    1873年1月9日,严清华、吴宽裕、王长水、林孽、林杯等五人泱志信主,接受洗礼,1月16日举行圣餐,两次仪式都由马偕博士亲自主持,皆为北部教会第一次的记录。继淡水教会开设之后,紧接着五股坑、新港杜(平埔族)、和尚州(今芦洲)等地依次传入福音,并相继设立教会。同一时期马偕也在自宅展开了免费医疗的工作,教导民众公共卫生知识,为人拔除蛀牙,赠送虐疾特效药,治疗脚脓疮(俗称臭脚粘),并由国外输入蔬菜种子如萝卜、

    甘蓝菜、蕃茄、敏豆、花椰菜、胡萝卜等,介绍给农民种植。同时大量灌输西洋科学知识等,使福音由立体方式传播,从此归信的人与日俱增。

    同年10月20日马偕由基隆步行,经三貂岭、顶双溪、头城、22日到达打马烟平埔族村落,由此再经过许多平埔社到达苏澳,在这些地方都替人拔蛀牙,并传播福音,这是马偕抵台后,第一次访问葛玛兰 (即今宜兰)平原的记录。

    此后马偕经常率领门徒周游台湾北部各城镇及乡村,以保罗的信心和牺牲的精神布道,他曾受尽暴徒的迫害以致险象丛生,有一次在三峡传道,被人用一块三斤重的石块投掷,那块石头从他额前擦过,击中讲台后面的墙壁而裂成三块;另一次在艋舺一个暴徒受人怂恿,趁马偕在台上讲道时,双手举起大刀冲上讲台欲从其头顶往下劈,情势至为危急,台下的人都束手无策,但是马偕博士异常镇定,他用那一双深窍、威严、凛利、又有力量的眼神瞪着这暴徒。这人被他一瞪反而不知所措,上帝始终与马偕博士同在,他丝毫未受到伤害。此外马偕也常被民众用恶毒、刻薄的语句讪笑、辱骂,被掷果皮、污泥、臭蛋,他所建立的布道所、教堂也被拆毁多次。但马偕不曾退缩,反而愈战愈勇,他平日为人拔牙、施医、赠药、分送蔬菜种子得了不少朋友。加之他笃信真理,沉毅坚定,态度积极,双目炯炯有神,精力充沛,有胆识,讲道声音明晰有力。因此各地布道所、教堂纷纷建立,皈依基督的民众也逐日增加。

    尽管马偕在传教的事业上有丰硕的成果,这也仅指在当时的男性社会中而言,由于中国传统礼教的束缚,男女授受不亲。女人不得随意拋头露面,所以马偕无法直接向汉人妇女宣教。往往在一个一两百人聚会的大场面里,妇女仅三、四人而已,而且都是老太婆。这种僵局在1878年5月27日终于解除了。这天马偕得到了一位本地籍的贤内助,在英国领事馆内教堂结婚,由英国领事证婚。

    马偕夫人张聪明女士系五股坑教会陈塔嫂 (北部教会第一位女信徒)之养孙女,由其养祖母处得到福音,满有基督徒的品格,她熟悉本地的风俗、习惯,对其夫君的宣教事业有极大的帮助。她自由穿梭在汉人妇女社会当中,宣讲天国的福音及耶稣的故事,成为一位极杰出的女传教师。

    1880年1月1日马偕离台返国休假,并向母会海外宣道会报告在台湾宣教的情形,途经厦门、香港、新加坡、槟榔屿、锡兰、印度、埃及、圣地、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地,历时半载,于6月24日回到加拿大。

    马偕回国后,加拿大各地教会争相邀他去报告在台湾宣教的实况,且得其故乡牛津郡热心人士捐款,欲在淡水建立传教师训练学校,训练本地人。在此期间马偕也曾应邀到美国演讲。这一年马偕博士获得底特律马偕船长的遗孀捐助二千元美金,在淡水建立了一座更完善的医院,此外加拿大京斯顿 (Kingston)的皇后大学 (Queen's University)感于他在台湾宣教的伟大事迹,特颁神学博士学位给他。这一切光荣的成就是马偕当年离开故乡时所未料及的。

    1881年10月21日,马偕离别加拿大启程返台,12月29日安抵淡水,展开他在台湾第二阶段的宣教工作。在北部教会历史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就是,1882年7月21日马偕故乡牛津郡热心人士捐款建立的神学校终于落成了,在这一天的日记里马偕写道:「今天晚上八点三十分,英国领事事(A.Frather)担任主席,主理神学院(Oxfrd College)落成典礼,海关长Mr. Hobson、领事夫人、福建丸船长Abboth,李高光、Johanson医生等人也在场......,我曾声明捐款建造这座学校的是加拿大牛津郡热心人士,所以命名为 Oxford College以为纪念......。」紧接着9月14日举行开学典礼。迄今这座建筑物仍屹立于淡水炮台埔山岗上。该校是台湾神学院的前身,前后培养了两百余名传教士,在台湾北部从事传道圣工。

    马偕博士做事一向积极,从早到晚一直不停息,他对痛苦的忍耐力也很强,出外传道或巡视教会时,对于住宿的地方总是随遇而安。他走路的速度很快,学生中很少人能与他相比,他对工作努力且专心,今日事一定今日毕。

    1883年至1888年间,他的宣教工作重心几乎都放在噶玛兰平原的平埔族上,短短七年,在该地区建立了廿八所教会,施洗信徒达2378名。这种成绩是惊人的,但美中不足的是数年后这些教会骤减,到1904年北部中会成立时仅剩下十六所。此外马偕亦努力在西部各汉人集结的地区传教,加之其训练、培养、教导的本地藉传教师的努力,教势有很明显的进步。1890年马偕更进军花莲地区,从此他的足迹遍及台湾北部各地,其声名无远弗届,不论信徒或非信徒,提起 「胡须蕃」无人不知。有人对他景仰备至,有人敬而畏之,也有人对其怒目以视。

    「马偕博士很疼我」这句话常被他的学生们挂在口边,以做为他们对恩师最深的怀念。马偕博士每每苛待自己来帮助别人。对学生他有时安慰,有时责备,有时劝勉。他总是为别人操心,所做的一切完全出自心底的真诚。他也热爱本地的教会及信徒。1884年发生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封锁台湾各港口,北部各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中国士兵及民众误认马偕及其信徒与法国串通,法舰向淡水岸上开炮后,暴徒乃乘机迫害信徒,掠夺教会,拆毁教堂。在淡水的外国人均登上港内英国军舰避难,独马偕博士不顾危险在兵乱中访问各地教会安慰信徒,使教会在苦难中获得力量。

    另一次是在甲午战争后,中国与日本订立马关条约,将台湾与澎湖割给日本。1895年5月29日,日军登陆澳底,台湾各地纷纷起义抗日,基督徒受日军怀疑为抗日份子,民众又再误认基督徒与日本串通,在两面夹攻下,各地基督徒再度遭受迫害和损失。此时,怡逢马偕博士第二次休假假期。1895年11月他从加拿大回到台湾后,见此情景即谒见乃木总督。直言告以台湾教会受害情形。此后教会进入一个新的境地——在日人统治下宣教。

    加拿大教会当局对台湾教会所遭遇的恶劣环境,曾付出极大的关心,马偕在回信时这样说:「此地基督的教会正在忧伤,但不要怕,因为上帝在她们中间,加拿大的兄姊们不必担心,虽然日本人统治台湾,但是主的统治在他们之上,也统治无限宇宙,所以我们只有等待祂,当知道在黑暗之后黎明就要来临了。」由此可知马偕的信心是何等的坚强。

    马偕博士的口才异于常人,他每次传道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常令听者受感动。有一次在加拿大演说,听众有二千余人,一个美国人听完后站起来说:「我不曾听过如此精彩的演讲,如果有人能笔录全文,愿以美金两百元相赠。」可见其口才如此一斑了。

    在长期呼喊叫人悔改信主后,马偕博士不幸患了喉疾。1900年5月1日到葛玛兰地区从事最后一次巡回工作,在离开打马烟时,他的声音已经沙哑,全部落的人聚集在岸边,目送这位伟人的离去,他们挥泪送别,信徒们一同唱诗,马偕见此情景心酸落泪,心里知道他永远不会再来,他再也没有机会与这群属灵的子女见面了。

    在大陆河南省宣教的麦克,克鲁尔(McClure)医师,奉加拿大母会之命来台为马偕诊病,实时断定为喉癌。9月15日马偕的日记写道:「我的喉咙不能发出声音了,所以每件事都用笔写。在神学校里替我教书的是郭水龙,他是今年的毕业生。」

    此后马偕的病况日益严重,虽曾由数名学生陪同赴香港就医,但病入膏肓,药石罔效,旋即回到台湾疗养,在病中他仍然关心教会诸事,常想要知道各地教会的情形。

    1901年6月2日下午四时,马偕博士经过年余喉癌纠缠后,在淡水寓所蒙召归天,享年五十七岁。他在台湾传教不辞辛劳,于台湾居民漳、泉、客家、平地、高山之间,宣讲上帝救世的福音,共历廿九个年头,设立教会达六十余所,施洗信徒几达四千人。他在台湾建立第一所西式学校——理学堂大书院(俗称:牛津学堂,后来发展成为淡江中学、台湾神学院及淡水工商管理专科学校(现在已经扩建、增系、升等更名为真理大学);以及第一所女子学校——-女学堂,引介西洋科学知识;以及第一所西式医院——-偕医馆(后来发展成为马偕医院);他也引介如萝卜、甘蓝菜、蕃茄、敏豆、花椰菜、胡萝卜等,介绍给农民种植。他对台湾住民的现代化实在功不可没。

陈宏文(洛杉矶南湾长老教会牧师)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