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争议的宣教士 丁韪良
W.A.P. Martin

严佩娴

寄居时期:1827 - 1916
在华时期:1850 - 1916

丁韪良这个宣教士的名字,在今天的传统华人教会不算太熟悉。翻开近代中国历史,他却是一位重要人物。打开网上搜寻器(search engine),中文或英文,一大堆论文是论述他的。丁韪良可算是将西方文化和知识,向中国人展示的关键人物之一,亦可算是华人宣教史上,文字工作及教育工作的先驱。他采取的宣教方式和策略,与当时同期的戴德生(Hudson Taylor)南辕北辙。在异于寻常的66年悠长在华宣教事业中,有一些言行确实叫人争议。盼望“福音预工”-即将信仰渗透文化、教育、服务等领域的工作,普遍受到认同和重视的今天,传统教会能对丁韪良的功过,打一个较高的分数。

韪良(W.A.P. Martin 1827-1916)出生于美国印地安那州,是牧师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受长老会差派来华宣教。1850年,与新婚太太抵达上海附近的宁波,展开头十年的传道工作。宁波是美国长老会在华第一个宣教区,由麦嘉缔医生于1844年建立。丁韪良夫妇到此,已稍具规模,不但有教堂,还有学校与印刷设备。丁韪良学习语言的能力很强,很快就学会宁波话,而且能用流利的宁波话讲道。听众对他的讲道,反应热烈,常在离去时发出“听道比看戏还有趣”的赞叹 。

西学开民智

丁韪良在宁波努力学习中文,许多古书都读过,并能书写文言文。他将讲稿汇集出版《天道溯源》,书中努力尝试将儒家道德伦理与基督教思想融合,辩说两者并行不悖,劝人相信耶稣。又抨击佛教教义和修行方法,特别对偶像、菩萨敬拜,尤加挞伐。这本书广受欢迎,成为新到的宣教士语文教材和训练材料。从1854至1912年间,以中文、日文和韩文,印行了30余版。在1907年“广学会”纪念基督教来华100年举办的投票评选中,《天道溯源》被选为最佳中文著作。

在宣教策略方面,丁韪良很早就显得“反传统”。有记载他当时不与其他西教士住在城外,却搬到城内与普通中国百姓一起生活。他的家门昼夜敞开,他的妻子成为中国妇女的闺中密友。由此管窥,他与一般宣教士在工作概念和方法上,一定不会太咬弦。

离开宁波后,丁韪良的工作就开始与翻译、写作、出版、教育、外交等结下不解缘。这不难想像,因为他是当时在中国少有的“中国通”,不但能说流利官话(即普通话),更熟谙经史子集,写流畅而为士大夫所欣赏的中文,理所当然成为中西沟通桥梁。19世纪末,晚清之世,中国在内,皇室腐败,官僚贪污,民风不正;对外受列强觊觎。战事失利的当儿,丁韪良与一些同期的西教士,比更多中华士大夫更早洞察中国需要心灵再造。学习西学,广开民智,把西方以基督教思想为基础的政治思想和模式,接种到中国来,使中国能够自强。

他的译作非常丰富,主要是将西方科学介绍到中国来,包括物理、化学等,最重要的一本书为《万国公法》,由他曾任总教习(相当于现代的总教务长,甚至校长)的“同文馆”出版。这本书翻译美国人亨利惠顿(Henry Wheaton)的国际法,在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相当重要,让中国人首次看到“权利、主权、人权、自由、民主”等概念,由同情维新的恭亲王拨专款印刷。1863年,他着手翻译此书,在给友人的信中他说:“没有人指示我做这事情,但我毫不怀疑,这样做可使这无神论政府和人民,承认上帝及其永恒的正义。”1869年,丁韪良辞去长老会的职务,接受清廷三品文官衔,任同文馆总教习。1898年,在李鸿章推荐下,受二品顶带,任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并曾为光绪皇帝拟订学习英文的课程,由他的两位学生教授,可见“同文馆”对清末皇族及士大夫有多大影响。

备受争议

丁韪良仍在宁波传道时,已涉足政治外交等事情。这方面他做了两件重要的事:(一)公开表示同情太平天国革命,曾多次往返他们的“首都”南京。(二)因本身是美国人,1858年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都有份积极参与。太平天国后来败亡,加上两份对中国不平等的条约,他都有份制订,日后西教士为人诟病,指责他参与所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行为,便不足为怪。丁韪良由于与政治走得太接近,难怪日后不为传统教会所接受,甚至谴责。

义和拳匪之乱于1900年发生,丁韪良当时虽身居要职,仍身陷北京使馆区,渡过50多天担惊受怕,团团受困的日子。事后他返回美国,上岸时竟身穿当时被围困时的衣服,肩上还挂着防卫时所使用的枪枝,吸引旁人好奇询问。此外,又在书中公然建议向清廷索取海南岛为立足点,以增强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力。凡此总总,无不叫爱国的华人哗然愤慨。不过,仍有史家对他表示同情,认为这位“一生在中国推动国际法的老者”,亲尝中国罔顾国际法而带来的苦果,他心中的失望与愤怒可以想像。

在基督教信仰方面,丁韪良坚持可以在礼仪中向孔子像敬礼,大部份西教士均以为不可。此事于1890年在上海举行的宣教会议上,与戴德生为首的西教士,辩论不休。此两派之争议亦可反映早期来华宣教的两种截然不同路线:一条是以内地会戴德生为代表的大众路线,以最快的方法,最短的时间,让最多的中国人信主;一切只为抢救灵魂,其余无关重要。另一派以“广学会”的李提摩太为首,当中的表表者当然包括丁韪良和创办《万国公报》的林乐知。他们走的是精英路线,透过教育、出版等长期性工作,赢取中国知识份子的心,改变他们的世界观,为日后接受福音铺路。

“从上而下的福音路线”,平心而论是很难走的;而且在叫人得救方面,成绩单分数接近零。然而,从宏观来看,中国的现代化,无论思想或科技,西教士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的神是掌管历史的主,是差传的主;两世纪后的今天,回望历史,神确是差派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宣教士到中国,在宏观的层面和基层平民的层面,改变了中国,叫千万华人归向祂。

今天,对华人传福音的策略,已不再限于“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反之是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式。其实什么策略都不重要,要紧的是清楚神的引导和领受,然后顺服去做。丁韪良经过拳乱的冲击后,仍决定重返中国工作,在北京去世,时维1916年,终年89岁。

参考资料:

1.  “从上而下的来华宣教士”,魏外扬,《海外校园》网站:  http://www.cefocm.org/web/big5_txt/bh0014/williama.p.martin-wei.htm

2.  《清末寓华西教士之政论及其影响》,黄昭弘,宇宙光1993年初版。

3.  “清末传教士丁韪良早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读《天道溯源》”, 曹刚华,《智识学术网》:http://www.zisi.net/htm/xzyj/cghwj/2005-12-28-34682.htm

4.  外国人帮中国办洋务”,刘作奎,《环球时报》2003年6月2日: www.china.org.cn/chinese/HIAW/365551.htm

5.  “丁韪良-基督教的利玛窦”,柯饶福 (Ralph R. Covell):
 http://www.godoornet/text/history/chuanji18.htm

6.  《故乡网》: www.guxiang.com/lishi/others/xinbian/200211/200211090025.htm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