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斯頓
David Livingstone

「除非與神的國度有關,否則我對自己擁有或可能有的事物,都棄之如屣。為了擴展我心愛的神的國度,我願捨棄一切所有。」

這是大衛‧李文斯頓 (David Livingstone)一生遵循的原則。李文斯頓於1813年生於蘇格蘭,家境貧窮,但父母極愛主。年輕時他們參加聖公會,後來轉到獨立會堂。由於家境清寒,他從小必需工作而不能接受理想的教育。但他心思敏捷,求知若渴,常到野外採擷生物,地理和動物學樣本。二十歲時他經歷靈裡的更新,改變了一生的道路。他讀了迪克寫的「未來之哲學」 (Dick Philosophy of A Future State)後寫道「接受基督的救贖後,我立刻看到自己的義務和珍貴的事奉特權。我要獻身給為我而死的神」。

李文斯頓想要立即裝備自己作宣教士,但因家庭的需要,直到二十三歲才接受有關的神學訓練。當讀到宣教士羅伯‧莫費 (Robert Moffat) 述說他在非洲「朝陽中看到上千個冒出炊煙的村莊,都是宣教士從未踏足過的地區」時,李文斯頓深受感動。

1840年二十七歲的李文斯頓以 「倫敦差會」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宣教士的身份乘船駛向非洲。對于宣教士多以海岸地區做為工場,他感到困惑和震驚。他認為宣教士應該建立教會,訓練領袖,然後再去另一個新的未得之民中傳福音。

李文斯頓融入非洲人中,學習他們的生活起居和語言,渴望像莫費一樣深入非洲內陸。在拜訪莫費時認識了他的女兒瑪麗,二人於1845年結成連理。

李文斯頓經常深入非洲內陸宣教士尚未去過的地區,他的主要動機始終是要把基督帶到新的地方。早期為了不和家人分開,他帶著他們一同旅行。但當第四個孩子因腥紅熱去世後,終於瞭解長期奔波對家人不安全,只好依依不捨地將他們送回英國。與家人分離是他認為將福音帶入非洲必須作的犧牲。

1852年4月,瑪麗帶著孩子回英國,留下李理文斯頓一人在非洲。無論去到何處,他都攜帶一個「神奇燈籠」,上面描繪著聖經故事的圖片。他帶著幾個馬克路魯土族 (Makololos) 的助手,一同橫越非洲大陸,拓荒宣教。他將自己親眼看見的殘暴奴隸買賣行為如實記錄,喚醒了祖國人民的良知,最後促成英國廢除奴隸制度。

1856年,孩子們都上學後,瑪麗再次回到非洲與大衛團聚,不過,團聚時間不長,瑪麗卻於1861年去世。帶著孤單思念之心,李文斯頓更深入內陸,向非洲酋長傳福音。 1873年他忠心的同工發現他跪在床邊,在雙手抱頭禱告中離世。他的遺體葬在英國倫敦西敏寺,但他的心卻永遠留在獻身三十三年,使福音傳佈各土族的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