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岛开荒 林证耶

黄瑞贞、严佩娴

寄居时期:1903 - 1986
海外事奉:1929 - 1968(约)

阅读信徒见证是基督徒的福气,让我们体验到父神的信实和恩典。阅读宣教士的见证祝福更大,因为不但可以因著作者的宣教经历而感恩,也可拓展我们的视野,知道信徒在宣教路上需要承担责任,加强我们传福音的心志。这也是林证耶牧师将他在印尼宣教37年的经历编写成《蓬岛辟荒记》的原因,期望藉此鼓励中国信徒委身宣教,告诉我们神的工场并不限于一方国土,乃是整个世界。传道的对象并不限于一个民族,乃是全人类。也让我们知道,“国外布道”不是西方教会的专利,中国教会亦是“天国运动”的一份子。

林证耶牧师(1903-1986)大半生在印尼开荒宣教,像一辆疾驰的火车,勇往直前,在南洋赢得“救恩先生”的美誉。林牧师原籍广东省东莞县,1903年6月23日出生,原名“容合”,后改名“证耶”,以表明其传扬福音的坚强意志。

林牧师生于基督教家庭,祖父已信主,父亲更是传道人。可惜12岁那年父亲辞世,哥哥和幼弟妹又相继夭折,剩下他与寡母相依为命。林牧师本身也是自少体弱多病,有几次几乎死去。幸好后来遇上一位美籍德裔人狄文先生,愿意栽培他成才,及为他祷告,作育他成才。狄文先先原籍德国,却没有在老家听过福音,反而到了中国才信主。他很想报答中国人,栽培一位能在中国传福音的年青人,代替他在中国还福音的债。于是收留林牧师,并资助他读书。读完小学、中学后,又送他到建道神学院念神学。1929年,林牧师回应翟辅民牧师的呼吁,加入“中华国外布道团”,也就是中国第一家差会,远赴印尼拓荒布道,成为华人海外传道的先锋。

林证耶牧师最初在荷印时代西里伯斯岛南端大商埠孟加锡(华侨简称锡江)从事华侨福音工作。三年后,进到内地,向那些半开化的达雅民族传福音。“达雅人”是印尼原住民的统称。经过15年的辛劳,带领了3,000多个山族居民信主,建立了十多间教会。直到日本战败,他才放下那些工场,转到爪哇,来到印尼首都耶加达,开办全印尼第一家粤语教会“粤侨基督教会”。

传扬福音 首重策略

林证耶牧师本着圣经的教训作跨文化、跨民族的工作。圣经的教导是“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9)这就是林牧师向达雅人传福音的动力。从达雅人对福音回应的积极,亦可以看见上主的慈爱是何等浩大。

林牧师开始工作之前首先拟定工作策略。第一是放下民族的优越感,第二是先与达雅人建立友谊,获悉他们的人情风俗,知所忌讳,才开始将主耶稣的救恩告诉他们。

达雅人以酋长为首领,酋长在村中对一切事情都有绝对取舍权。“服从”是达雅民族的

优良品格。即使面对年轻的酋长,白发老翁亦唯命是从。林牧师以酋长为第一个拜访对象,以获取村民的信心。当牧师在“土王”行宫的大厅开布道会时,土王大声回应:“我已经寻找到我的宗教了。这些道理,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这么简简单单的声明就在他们中间开了福音的大门。那一次有47人决志信主。神大大赐福初信主的弟兄,叫他们生活得很快乐。到处传扬福音,为主作见证, 热心学道。

蓬岛开荒 席不暇暖

信主的达雅人并不满足于自己得福音的好处,竟甘心与林牧师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往别的村落传福音。以下节录《蓬岛辟荒记》部份有关达雅人与林牧师一起拓荒布道的内容,让我们一同学习,为福音付上代价,也为父神救赎大功赞美感谢:

“本来那正是土人收割的时节,大家都忙于农务,如此远行,实在不易找到同伴。但我一开口,便有10余人愿与我同行,结果我选了七位。除那位热心作见证的信徒及其妻子愿为向导外,另有三位乐意为我背负行装,两位姊妹也乐意随行给我们侍候。那位作向导的弟兄,由于原是个魔术头子,现在悔改了,能作有力的见证,叫许多人心诚悦服地信主,几乎连回教徒也给他劝服过来。而且他也懂得马来话(当地方言),是我顶好的传译者。虽然他没有读过书,而且目不识丁,但圣经中许多专门用语他都能够翻译出来,神特别给他这个恩赐。

“我们在这个不见天日的丛林继续前进,沿途嗅着那些山林瘴气臭味。一道道或大或小的河流横卧途中,以致我们要湿着身儿渡过。我们曾经跑过了三天不见人烟的路程,露宿风餐于广丛荒径之中, 晚上各自卧在以枝叶自制的临时旅舍里。“终于走毕全程,抵达目的地。我们这样艰辛劳苦,是徒劳的吗?我们的血和泪,是枉然的吗? 不!不!‘为主而劳, 必不徒然。’凡读圣经的人, 都知道主的应许是信实的。

“眨眼之间,我们展开了忙碌而紧张的生活。昼夜忙于开会、布道、个别陪谈、为病人祈祷......不但没有工夫吃饭,甚至连睡眠的时间也被取去了。如此席不暇暖,夜不安枕,竟达两个月之久。

“整夜聚会到天亮,是常有的事。因为他们太渴慕真理了,以致他们竟然毫不客气地要求我暂时不睡几晚。原来他们达雅人每逢大做热闹,总是通宵达旦的,他们忘了我不是达雅人,所以才对我作出了这样的请求,而我眼见机会摆在面前,实在快乐得什么也都忘记了。”

下一阶段事奉

由于太辛勤工作,林证耶牧师一度要回国休养调理身体。他乘机制作一些在南洋工作和生活的幻灯片,并编印《南岛呼声特刊》,向国人报告南洋工作的状况。教会对国外布道的工作大感兴趣,都甘心奉献;亦有人献身传道。此外还有好几个地方成立了祈祷团,作为林牧师的“属灵后盾”。

日治时期是林牧师最艰难的时刻,但蒙神保守,安然渡过。战后他转回平原城市工作,服侍广大华侨同胞。起初在三马林达,稍后转到印尼首都开设粤侨教会,及举办“橄榄山圣经学社”,培训平信徒。林牧师曾一度在东南亚圣道神学院任教,后来因他所创立的教会没有“接班人”,于是返回教会事奉。

林证耶牧师的传道事奉达数十年之久,神不但赐他同工(第一位同工练光临牧师也是早期华人宣教士之一),更赐他贤慧的妻子,一生与他同行。林牧师晚年得享儿孙福乐,只是由于患青光眼疾,不得不于1960年代后期返回香港退休。1986年因身体软弱,年事已高,安返天家,终年83岁。

林牧师一生非常着重文字工作,经常奋笔写作,将南洋需要,传达国内基督徒,并呼吁他们同走“佳美脚踪”。他的重要著作除《蓬岛辟荒记》外,还有《翟辅民传》和《新旧约圣经剪影》,更经常在基督教刊物例如《圣经报》、《真理杂志》和《灯塔》上撰文。

在《蓬岛辟荒记》最后一章,林牧师语重心长地提醒信徒:“今日教会最叫神伤心的,莫过于普传福音、抢救灵魂这唯一神圣而又至高的任务,竟被看为次要、或可有可无。被看重的反而是物质和肉体的需要。

“神特别恩待我们中国人,给我们有散居各地的机会,给我们刻苦耐劳及谦和忍让的精神,能够调和各民族感情习尚的优美性格,学习各国方言的天才⋯⋯总之就叫我们具有传福音者所具备的条件。今日的中国青年,为什么不好好将自己献上给主使用,在这末后的时日,叫神救赎人类的计划得以完成呢?”

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的右边。(希伯来书12:1-2)

参考资料:

1.  《蓬岛辟荒记》,林证耶着,宣道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

2.  《华人教会新突破》,陈润棠,世界华人福音事工联络中心1999年初版。

3.  《征途》,香港差传事工联会1992年四版。

★ 本文图片原刊于《蓬岛辟荒记》,感谢宣道出版社准予使用,谨此致谢。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