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道尼岚.耶德逊和安娜夫妇(Adoniram & Ann
Judson),是美国远方宣教士的先锋。亚道尼岚的父亲是公理会牧师;安娜是教会执事的女儿。
亚道尼岚.耶德逊 |
生于1788年八月九日,十六岁入普劳维敦学院(Providence
College后改名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在那里,耶德逊遇到一个高年级同学,也是牧师的儿子,易慕斯(James
Eames),完全否认对基督的信仰。当时,这大他四岁的新朋友,不啻所仰望的导师,以为所说的都是对的;易慕斯在毕业离校之前,把无神的思想,成功的灌输给少年耶德逊。
1807年夏,耶德逊也毕业了。照早所筹画的,在浦莱茂茨,开了一所私立学校。但次年暑假,他把开办不到一年的学校关闭了。无所牵系,也有不安定的感觉,驱使他走上浪子的道路,想要旅行北部各州。他的父母当然反对;母亲更流泪劝阻;劝阻无效,就决定为他祈祷。
1808年八月十五日,二十岁的少年耶德逊,踏上离家的旅程。
离家后不久,有一个夜晚,他投宿在一个小旅店。旅店主人说,已经没有住处,只有一间空房,但隔壁有个病重的人,会发声扰人;如果耶德逊不计较,可以宿在那里。没有选择的余地,耶德逊接受了。那夜,隔壁痛苦叫喊,恐惧挣扎的声音传来,弄得耶德逊难以成眠;后来,声音渐渐微弱,他才稍得阖眼。不久,天就亮了。临行,问逆旅主人,那病人的情况怎样。得到的答覆:“噢,夜里死了。”
“你可知道他的名字?”
“易慕斯!”
耶德逊极为震惊,使他想到无神者死亡的悲惨,他自己几乎就走上那条绝路,还有许多人正在那样死亡。
出发上路只一个多月,耶德逊就在同年九月二十二日回家。
三星期后,进入安都华神学院(Theological Institute at Andover)就读。
不过,耶德逊知道,进神学院并不等于能进天国。1808年十一月,他渴慕能够藉圣灵感动而重生。十二月二日,他敬虔的把自己奉献给神。
1809年五月二十八日,亚道尼岚.耶德逊公开认证自己的信仰,加入浦莱茂茨第三公理会。
1810年二月,他决定作宣教士,去向异教徒传福音。耶德逊与同学们共同为此目的祷告。同年六月二十八日,麻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教牧协会开会,耶德逊和诺特(Samuel
Nott),Newell,密勒斯(Samuel J. Mills)等人,发起组织美国国外宣教会(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得到接受,并决定派遣耶德逊等四人为去东方的宣教士。
那年九月五日,耶德逊获布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二十四日,神学也毕业了。
那时,美国国外宣教还是创举,他们对远方宣教都没有经验,也无可借鉴。在1811年,耶德逊去了英国,观察宣教协会和宣教训练学院。
Ann Judson |
作远方宣教士的另一准备,最好是夫妇同行。在一年多前,他就结识了安娜(Ann Hasseltine,
1789-1826),她比亚道尼岚小一岁,也诚信爱主,二人志同道合,于1812年二月五日结婚。
新婚的耶德逊夫妇,和Newell夫妇,于二月十九日,在撒冷登船启航,六月十七日,抵达加尔各答。海上的航程为114天。诺特夫妇,浩勒(Gordon
Hall)和莱泗(Luther
Rice),则从非拉铁非乘另一艘船,八月八日到加尔各答会合。他们到印度的原因,是希望从英国“远方宣教之父”维廉.克理(William
Carey,
1761-1834),学习先进经验,并在那里合作宣教。耶德逊夫妇,在途中研究衡论成人信而受浸的问题,认为更合真理;达成结论,于九月六日由克理的同工华德(William
Ward),为他们施洗。莱泗也个别达到同样决定;于同年的十一月,接受浸礼。他们写信给美国的国外宣教协会,说明自己改宗奉浸礼的理由,但仍维持良好关系。同时,由莱泗回美,筹画组成浸信会国外宣教差会。
不过,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并不欢迎宣教士。克理属英国浸礼会,不是国教圣公会会员,在那里工作,已受阻挠歧视;他的英国同工华德,得领丹麦护照居留;这几个美国青年宣教士,在那里长期居住,自然更是不能容忍的事。而那时正值英美战争,东印度公司竟要逮捕他们!他们只好登船逃离印度。
1813年(嘉庆十八年)七月十三日,耶德逊夫妇抵达仰光,暂时参加维廉.克理儿子Felix
Carey的宣教站工作。次年,Felix离开仰光,移往缅甸古都亚华(Ava),并离开教会事奉。耶德逊夫妇没有正式的差会支持,继续在仰光工作。但他们致力学习艰难的缅文。
耶德逊深知,如果有兴趣拯救人的灵魂,要传播福音的信息,绝不是粗浅的会话可以济事,必须精通缅文,并深入了解缅甸的文化,和佛教信仰,才能够交通。因此,他致力研究小乘佛教,并学葩利(Pali)文,以求明白他们的经典。
1814年三月,美国浸信会国外宣教会成立,并且接纳耶德逊为他们的宣教士。远在缅甸的耶德逊夫妇于次年九月,才得到消息;也就是说,到此他们才再属于一个差会,接受他们的供应;差会也相继派来助理工作的宣教士。
1815年九月,耶德逊夫妇在仰光喜获一个儿子Roger
Williams,是为了纪念美洲殖民地第一位浸信会信徒,罗德岛的创立人。可惜,欢乐不常,他们初生的孩子,只活了不到八个月,于次年五月四日去世。他们在那里,饮食和生活习惯,完全与美国不同。当时的缅甸平民,几乎终年不见肉食,只吃米饭和鱼。更可怕的是孤单,安娜是仰光唯一的美国妇女。但安娜在日记中写着:“感谢神,带领我来到这远方的土地。”
耶德逊说:“所有宣教事工,必须基于神文字的道,才可以有永远的成功。”因此,他早就着意翻译圣经。
致力学习,在属灵方面,有丰盛的果子。1816年七月,他写了“缅文文法纪要”,并缅文福音单张。次年五月,完成了缅文马太福音的翻译,并开始编写缅文字典。
1819年四月四日,耶德逊开始在公众中,使用缅甸语。从此可以看出,这聪颖有语文天才的宣教士,是怎样的认真。同时,也开始他有名的“圣洁生活规律”。他知道,在那新的环境,不适用基督教世界的群众布道方式,也不是建筑广大的教堂;他仿照佛教的形式,在通衢大道旁边,采用当地的材料,搭建了一座称为Zayat的小棚屋,没有墙壁;愿意来的人,可以席地而坐,谈道问难。耶德逊的热诚和知识,给来的人留下深刻印象。抵达缅甸六年之后,他才于那年六月二十七日,给第一个缅甸信徒施浸,是名叫Moung
Nau的劳工。
1820年一月二十七日,耶德逊去缅甸的古都亚华,晋见缅王。他以为用缅文的马太福音,可以向王介绍基督。王接见了他;但严峻拒绝了他自由传福音的请求。地上的君王,像希律一样,容不下神膏立的弥赛亚。失望回到仰光;但在七月十八日,他为第十名缅甸基督徒施浸;相信天上的使者和他一同欢喜。
1823年七月十二日,是一个新的里程碑:耶德逊完成了缅文新约的翻译,并有旧约纲要。不过,这激起仇敌撒但的忌恨,预备患难和捆锁的痛苦,等候神的仆人。
因为自1819年,英国经营新加坡,就刻意自印度孟加拉湾东侵,预备占领亚拉坎(Arakan),连接下缅甸海岸,进到暹罗湾,和南下马来亚。1824年,第一次英缅战争,英人从孟加拉入侵,连败缅甸,夺取他们的土地。六月八日,耶德逊夫妇刚好在亚华。缅甸王不分辨英美的不同,只知道他们与自己不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不由分说,下旨把耶德逊下监,上了镣铐,受了不少酷刑,苦楚使他接近死亡。当然,没有谁讲什么“人权”!全世界仿佛遗忘了他;除了一个忠贞全心爱他的人。
那时,安娜.耶德逊夫人,已经怀有身孕,在炎热的天气下,往返奔波,探望监中的丈夫,还得向虎狼般的狱卒讲好话,有多么痛苦!
1825年一月二十六日,孤单的安娜,没有丈夫在身边,生下了女儿马利亚(Maria
Elizabeth)。同年五月二日,耶德逊被移到数哩外的另一个监狱Oung-pen-la监禁;每天去探监的劳苦,真难以想像。耶德逊能够活着出监,是爱妻关怀安慰鼓励的结果。
十一月初,耶德逊暂时被提出监狱,解除镣铐;并不是释放,是在监视之下,缅甸陆军用他为翻译。那年的最后一天,耶德逊得到释放,但仍然在北缅甸军方的监视下。
1826年二月二十一日,耶德逊夫妇带着马利亚,到了英军Yantabo的军营中,才算完全恢复自由。三天后,二月二十四日,英缅双方签订了和平条约。
耶德逊夫妇到仰光附近,伊洛瓦底江口近海的安曷斯(Amherst),是英人开辟的新外侨屯居地。七月二日,把爱妻和幼女安置了;耶德逊自己匆匆去到仰光,转赴亚华。在那里,耶德逊听到消息,安娜于1826年十月二十四日,离开世界。二年来的折腾辛劳,终于耗尽了安娜年华三十七岁的生命。五个月后,马利亚的小生命也夭折了,在世只两岁三个月。
这对耶德逊的打击,几乎超过他所能承受的。有很长的时间,他单独在树林中,安娜的墓旁,默祷思想,省察自己的道路,展望前途:他难以不相信神;但当他最需要神的时候,神在哪里?三年中,他为了爱妻的逝世悲哀。
1823年九月,母校布朗大学授予神学博士学位(D.D.)。1828年五月九日,耶德逊表示放弃荣誉学位,标识着他粪土万事,坚心完全奉献的意志。但没有人注意,继续称他。二十天之后,他把自己私有的财产,也完全奉献给差会。差会继续差遣同工到来,虽然仍然需要他督导,日常工作可以由同工分劳。
缅甸局势安定后,差会继续派遣宣教士,来与耶德逊同工。
1827年,鲍德曼夫妇(George & Sarah
Boardman)来到缅甸。他们是满有恩赐,热心爱主,在仰光海湾东岸的卡伦(Karen)族人中工作。这是非佛教的部族,在缅甸被歧视,比较容易接受福音。盱衡将来,应该注重发展海港茂岷(Maulmain)地区的宣教站。那里有几家宣教士,并部分缅人信徒居住,设立了一个小型学校,俨然是基督教社区。1829年,耶德逊全心注入文字事奉,有英文和缅文写作,继续修订缅文新约,并致力于旧约的翻译。
1831二月十一日,年九月,乔治.鲍德曼在病榻上,看见同工为三十四名基督徒施浸,然后安然离世。耶德逊施浸的第一名卡伦信徒,名叫柯大溥(Ko-Tha-Byu),原来性情暴烈,是个杀人的惯犯,被福音的大能改变了。经过乔治的耐心栽培,虽然不是牧会的领袖,但成为一位布道家,引领许多人归主。
1833年九月八日,第一百名卡伦基督徒受浸。
1834年一月三十一日,他欢喜看见多年劳苦的果子,旧约圣经翻译完成。同年四月十日,耶德逊与撒拉(Mrs. Sara H.
Boardman, 1803-1845)结婚;新娘是宣教士的遗孀,前夫于三年前逝世,带着一个六岁的男孩子。他们又生了八个孩子,有五名长大成人。
婚后比较安定的生活,使耶德逊能够专注传道,写作,并继续修订缅文圣经。撒拉也精擅缅文,她帮助耶德逊翻译圣经之外,自己还成功的翻译了天路历程,是极受推崇的作品。
1835年九月二十六日,缅文旧约圣经译本修订完成;在年底前,交付印刷。十一月二十九日,为第一百名缅人施浸。耶德逊按立了第一位缅人牧师Ko-Thah-a,负责仰光教会。
1844年末,撒拉.耶德逊的健康急剧恶化。医生们诊断,返回美国,或者还有救治的希望。
听了医生的话,1845年七月二十三日,耶德逊夫妇启程回美。九月一日,船到南大西洋的英属地圣海伦娜岛(St.
Helena),撒拉于清晨三时去世,就葬在那岛上。当晚,船继续前行,于十月十五日,耶德逊孤身抵达波士顿。
离国三十三年,第一次归国。两度失去妻子,五个孩子埋葬在异国。在美国,千万的基督徒,读到过他的英雄故事,耶德逊到了他们中间,仿佛是殉道士复活,引起仰慕和敬畏。从波士顿,到非拉铁非,万人空巷,瞻仰他们的宣教士典型,激起了宣道的热诚。
在许多仰慕的人中,有一个是爱茉丽(Emily Chubbuck,
1817-1854),小说作家兼诗人,读了安娜.耶德逊传,向往宣教事工,愿意步宣教英雄后尘。结果在1846年六月二日,五十八岁的耶德逊,与只有他一半年龄的爱茉丽结婚。接着,告别亲友,再乘船往缅甸出发。十一月三十日,抵达茂岷。
到了那里,新耶德逊夫人,立即负起照顾幼年子女的责任,在家务繁忙之外,并学习缅文,能够翻译福音单张,并编写主日学教材。还写成撒拉.耶德逊的传记。1847年,圣诞前夕,他们的女儿小爱茉丽(Emily
Frances Judson),在缅甸港口城市茂岷出生。
1849年一月二十四日,耶德逊的英缅字典竣稿;继续作修订工作。
不久,他的肺受感染,转为严重。医生以为海上旅行,会使他恢复健康。1850年四月十二日,耶德逊在印度洋的船上逝世,并行海葬。
新寡的爱茉丽,还只三十二岁多。她带着孩子们,回到美国,继续写作维持生活,继续宣扬耶德逊奉献的精神,激励许多青年人,步上艰险的宣教路程。四年后,她去世了。但耶德逊的子女中,有三人作了宣教士,包括小爱茉丽。
亚道尼岚.耶德逊以不足二十四岁的青年,踏上了异教黑暗的土地缅甸;那时,缅甸没有一个基督徒;六十一岁的耶德逊,离世的时候,缅甸已经有七千多基督徒,六十三个教会,并且继续增长。到1856年,据报卡伦基督徒人数已达一万一千人。耶德逊成为宣教士的模楷。他所留下的英缅字典,以后一直是宣教士使用的必备工具书;他所译的缅文圣经,更是神给缅甸永远的赐福,继续指引人归向基督,得着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