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注释
作者:巴克莱

我们人的本性的解放(八1-4)

这是一段很难的经文,因为许多的事都挤在一起,并且也因为在整段经文中,保罗暗示他已经说过的事。

在这一章里,有两个字──肉体(sarx)与圣灵(pneuma),一再遇见。除非我们了解保罗怎样应用这两个字,我们就不会明白这段经文。

(一)Sarx按照字义的解释是肉体。只要粗略的阅读保罗书信,就会看见保罗经常用这一个字,并且常常含有他自己的意思。大体上讲,他有三种不同的方法,应用这一个字。

(甲)他根据字义,应用这一个字。他讲到我们血肉之体,在字义上指『外面肉身』(罗二28)。

(乙)他一次又一次的用kata sarka,在字义上是『依照肉体』,往往指『从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譬如他说亚伯拉罕『依照肉体』──『从人的观点去看』──是我们祖先。他说,耶稣『依照肉体』是从大的后裔生的(罗一3),那就是说依照人的方面的谱系。他讲到犹太人kata sarka是他的骨肉之亲(罗九3),那就是说,从人的关系来说。当保罗用kata sarka时,他往往指他是从人的观点去看。

(丙)不过保罗对于Sarx这字,有他自己独特的用法。当他讲到基督徒时,他讲起我们属肉体(en sarki)的时候(罗七5)。他讲到随从肉体而行的人与度基督徒生活的人之极端相反(罗八4,5)。他说属肉体的人,不能得上帝的喜欢(罗八8)他说体贴肉体的就是死,并且与上帝为仇(罗八6-7)。他讲到顺从肉体而活(罗八12)。他对他的基督徒朋友们说,『你们不属肉体的了』(罗八9)。

这是十分清楚的,尤其是从上面所提供的例子,保罗应用肉体并不是指我们的身体──我们血肉之体。那么,他怎样用这一个字呢?他实在的意义是指人类本性里的一切弱点,是指易于犯罪的脆弱性。他的意思是指人为罪提供桥头堡。他的意思是指人的罪的本性,离弃基督,一切的事,不与上帝发生连系,反而与世界发生关系。顺从肉体:他的生活不受上帝的爱的支配,他的生活却受人的罪的本性所产的欲望支配。肉体是人的本性的低贱的一面。

我们必须注意,保罗想到为肉体支配的人的生活并不专指性欲及肉体的罪。保罗在加拉太书五章十九至廿一节写下了一系列肉体的事。他包括肉体的反性欲的罪,同时他也包括拜偶像,仇恨,恼怒,争竞,异端,嫉妒,凶杀……等罪。肉体对保罗看来,并不是身体的事,而是灵性的事。这是人的本性里的一切罪及软弱;这是人的一切,没有上帝,也没有基督。

(二)另外一个字是圣灵。只在这一章里,这一个字被题起二十次以上。这一个字很确定的有旧约的背景。这字的希伯来文是ruach,它有两个基本的思想。(甲)这一个字不只是用于圣灵;这一个字也用于风。这字常常含强力的意思,像突然袭击的强烈的风。(乙)在旧约里,这字常有超乎人上的意思。在保罗看来,圣灵代表上帝的力量。

因此保罗在这段经文中说基督徒以前有一个时期在他自己人的罪的本性的掌握之中。在那种状况中,律法变成叫他犯罪的东西。他日益败坏,成为一个失败沮丧的人。不过,当他成为一个基督徒以后,上帝的灵澎湃汹涌的力量进入他的生命。结果,他得到胜利的人生。

在这段经文的第二部份,保罗讲到耶稣在我们身上工作的果效。这段经文比较复杂困难。不过保罗所要告诉我们的乃是这样。让我们记得保罗开始就说每一个人在亚当里犯了罪。我们知道犹太人团结一体的观念,帮助保罗很直接按照字义的辩证众人都被圈在亚当的罪中,其后果都在死中。不过另一方面:耶稣来到世上;取了完全的人性;祂献上完全顺服上帝,完全完成上帝律法的人生。现在,因为耶稣是一个完全的人,正如我们与亚当成为一体,我们现在与祂成为一体;正如我们都被圈在亚当的罪中,现在我们都圈在耶稣的完全之中。在耶稣里,人类献给上帝完全的顺服;正如在亚当里,人类带到上帝面前的是致命的叛逆。人的得救是因为他们以前被圈在亚当的罪中,现在却被圈在耶稣的善良之中。这是保罗的论证,这对我们说来,或许难以了解,不过对于保罗及当时听到的人却是十分确实的。因为耶稣所做的,为基督徒开放了一条生命的道路,不再受血肉之体的支配,乃受上帝的灵所统治。他充满的不是人自己的力量,乃是灵的力量。过去的谴责已经消灭,面对将来的力量却得到了保证。

人生的二个原则(八5-11)

保罗把两种不同的人生,作一鲜明的对比。

(一)有的人生,受人的罪的本性支配:他的中心就是自己;他唯一的律法就是自己的欲望上切都以自己的喜好为主。各人的人生都是不相同的:有的受情欲的支配,有的受贪婪的支配,有的受骄傲的支配,有的或是受野心的支配。其特质为内心没有基督的人,易受上述本性的欲望所吸引。

(二)另一种人生,受上帝的灵的支配:好像人住在空气里一样,他住在基督里,不可须臾分离的。好像他吸入空气,空气充满他,基督也是如此的充满他。他不把自己的心为心;他却把基督的心为心。他没有自己的欲望;基督的旨意作为他唯一的法则。他是受圣灵的支配,基督的支配,一生集中在上帝的身上。

这两种人生处于绝对相反的方向。受人罪的本性所产生的欲望与活动支配的人生走向死亡的道路。实在说,他是没有将来的,因为他日益远离上帝。完全让世界的事支配的人生是自取灭亡;这是灵性的自杀。一个人度这样的生活,使他永不能在上帝的面前站立得住。他与上帝为敌,对上帝的律法及管辖发怒。上帝不是他的朋友,上帝乃是他的仇敌。从来没有人在反抗上帝的事上获得胜利。

圣灵统治的人生,以基督为中心的人生,以一切集中在上帝身上的人生,虽然他仍活在世上,却是每天日益接近天上。这种人生以不变的步伐趋向上帝,最后死的转移只是很自然的,经过在旅途中不可避免的阶段。正如以诺一样,与上帝同行,上帝将他取去。有一个小孩说:『以诺──这一个人,出去与上帝散步。有一天,他出去以后,就没有回来。』

保罗这样一说,即刻就引起了反对。或许有的人会说:『你说被圣灵统治的人走在生命的路上;可是在事实上,人人都有一死。你所说的意思怎样?』保罗作这样的回答。众人都要死,因为他们是处于人的境况之下。罪来到世上,罪带来了死亡。这是罪的结果。因此,无可避免的,人都要死。不过被圣灵统治的人,他的心充满了基督,死就必复活。保罗的基本思想是基督成为一体,而不可以分的。现在基督死了,又复活了。与基督成为一体的人是与得胜死亡的那一位成为一体,因此分享他的得胜。被圣灵统治的人,属于基督的人是行在生命的路上;死亡只是在这路上必须经过的中间一站。

进入上帝的家里(八12-17)

保罗引用另外一个隐喻,描绘基督徒与上帝建立新的关系。他说基督徒过继在上帝的家中为儿女。如果我们真要对这段经文作深度的了解,我们必须知道罗冯对过继所采取在手续方面的繁复,态度方面的严肃。

罗马因为父权制度的关系,使过继一事,更加严重困难。这是因为父亲对全家有权柄,他有绝对处理管理一切之权。在早期,父亲在事实上,有生杀之权。在罗马,一个儿子永远的在父权之下,没有自主。不管他年龄长得怎样大,他总是在父权之下。他为父亲所有,并在父亲管理之下。很明显的,一个人从一个家庭,由过继转入另一家庭,是一件非常困难严重的事。这是从一个父权转于另一个父权。

过继有两个步骤。第一个称为交付手续(mancipatio),以铜及秤象征出卖,共计三次。前二次象征出卖,又复购买回来。第三次不再购回,表明已与父权断绝。接举行一种礼仪,称为拥有手续(Vindicatio)。于是过继的父观往政府长官──一个罗马的官吏那里,办理法律转移手续,接受在其父权之下。这样,才完成了过继的手续。很清楚的,这是一种庄严动人的步骤。

不过在保罗的心中,这幅图画所表明的最重要的地方却是过继以后所产生的效果。(一)那被过继的人丧失了以前家里的一切权益,接受了新的家里合法儿子的一切权益。在法律上他得到了一个新的父亲。(二)接他成为他的新的父亲的产业继承人。即使其父亲以后生了儿子,他的继承权并不受到影响。他和他们同享继承权。(三)在法律上,以前生活上的一切都取消了。譬如说,以前所欠的债都一笔勾消了。他成为新人,进入了新的人生,与过去一切完全没有关系。(四)在法律前,他绝对地为他新父亲的儿子。在罗马的历史上,有显明的例子,说明这是何等的确凿。皇帝革老丢过继尼罗为子,为的是要他继承王位。他们之间没有血统上的关系。革老丢已经有了一个女儿,名叫屋大维亚。尼罗为要加强关系,要娶她为妻。尼罗与屋大维亚并没有甚么血统上的关系;但是在法律上,他们是兄妹;因之在他们结婚之前,罗马元老院必须经过一种特别的立法手续。

这就是保罗所想的。他又用罗马过继的另一幅图画。他说上帝的灵与我们的灵同证我们真是上帝的儿女。过继的礼仪在七位见证人面前举行。现在,如果过继的父亲死了,对于过继的儿子在继承权上有甚么争执,七人中的一位或多位出来宣誓说这过继是实在的。这样,这过继的子的继承权获得了保证,他就可承受遗产。所以,保罗这样说,其意思就是圣灵祂自己见证我们已经过继在上帝的家中作后嗣了。

我们看见在保罗的心里,罗马过继的每一步骤,都有其意义,因此他采用过继的图画,来说我们被过继在上帝的家中。我们原本是在我们自己罪的本性绝对控制之下,不过上帝以祂的怜悯,把我们作为祂的承继人,绝对据为己有。旧的生命不再能辖制我们;上帝对我们有绝对的权柄。过去已一笔勾消,旧债已经消除;我们在上帝前,开始新的生活,成为祂一切丰富的继承者。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和上帝自己的儿子耶稣基督,同为后嗣。基督所继承的,我们也要继承。基督受苦,我们也要受苦;基督进入生命与荣耀里,我们也要进入生命与荣耀里。

这是保罗描绘的一幅图画:当一个人成为基督徒,他就进了上帝的家。他原是不配的;上帝伟大的父亲,在祂那奇异的慈爱与怜悯中,接受那丧失,无助,贫穷,负债累累的罪人,叫他进入祂自己的家里。这样,勾消的,是旧债;继承的,是荣耀。

荣耀的盼望(八18-25)

保罗纔讲过由过继进入上帝的家中的荣耀;接他回到今日世界的困境。他绘一幅大的图画。他以诗人的远象说话。他看见一切被造的都在等待那将要来的荣耀。在此时它却被败坏辖制。

『我见我周围  改变与败坏。』

在世界上,美丽衰退,爱心消逝;这是一个行将垂毙的世界;不过它在等待,从这一切束缚中,获得解放,等待那荣耀的来临。

保罗描绘这一幅图画时,他用的是犹太人所认识和了解的概念。他请到现时代及那将来展开的荣耀。犹太的思想把时间分为二部分:现时代及未来的时代。现时代是完全坏的,受罪恶,死亡,败坏的支配。有一天,主的日子要来。那是一个审判的日子,世界的根基都要摇动;在其中要出现一个新的世界。

世界的刷新是犹太伟大思想之一。旧约圣经中没有夸张,也没有详细的说到它。他只是说:『看哪,我造新天新地。』(赛六十五17)。不过在两约之间的时期中,犹太人受到逼迫,奴役,苦难,他们梦想到的新天新地:

『葡萄树将结果万倍,每一株上有枝千条,每条上有葡萄千球,每球上有葡萄千粒,每一粒葡萄制成大量美酒。饥饿的人获得饱足喜乐;尤甚者,他们得见每天的奇迹。每日清晨,风带给我佳果的香味;晚上,流云滴下益人的甘露。』(巴录启示书廿九章五节)

『全地,一切果树,不计其数的羊,带结人们丰富的产品:美酒,甜蜜,乳奶,谷类。这是给人的最上礼物。』(神喻集三620-633)

『大地,乾坤之母,赐给人类最佳,最丰富的谷,酒,油。诚然如此,从天上流下甘美的甜蜜。果树结出果子;牛,绵羊,山羊产下乳牛,羊羔,羊仔。祂要使白色的乳奶如山泉般喷出。城巿里充满了各种的美物,田野肥沃。地上不再有刀剑或打仗的喧闹声,也没有地震造成的悲号。不再有战争,不再有干旱之灾,不再有饥荒,不再降下冰雹损害五谷。』(神谕集三744-756)

犹太人热爱未来的新天新地。自然界原没有知觉的,保罗在这里似乎给它知觉。他想自然界渴望那一天的来临──罪的权柄消灭了,死亡和毁灭也消失了,上帝的荣耀来临了。他用了一些想象说自然的状况比人的状况尤为不如。人因为有意犯罪,受到谴责;自然却不因自己犯罪,却受到谴责。自然界在不知不觉之中,因为人的犯罪而遭殃。在亚当犯罪以后,上帝对他说:『地心因你的缘故受咒诅。』(创三17)所以,在这里,保罗用诗人的眼光,看见自然界在等待从因为人犯罪而带入世界的死亡和毁灭中获得解放。

如果自然界是这样的话,人更是如此。因此保罗接就想到人的渴望。在圣灵的经验中,人已第一回先尝到那将要来的荣耀。现在他们全心渴望过继入上帝家中的完全实现。最后的过继乃是他们的身体得赎。在荣耀的景况中,保罗所想的人并不是一个脱离肉体的灵。人在这世界上有肉体,有灵魂。在将来荣耀的世界里,整个的人,都得拯救。不过他的身体不再受毁灭的灾害,不再作罪的工具。这是一种属灵的身体,适合一个属灵人的生命。

接乃是一句名言:『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那照耀保罗一生,光辉灿烂的真理,就是在人生的境遇中,不是没有盼望的。保罗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韦尔斯有一次说:『一个一开始就紧缩了头,躲藏在洞穴的防风墙后面的人,至终必流浪在百病丛生的贫民窟里。』保罗并不这样。他看见人的罪,与世界的现况;不过他也看见上帝拯救的能力;对他说来,至终所有的,乃是盼望。因这样,在保罗看来,在这一个周围环绕罪恶,死亡,毁灭的世界中,人生并不是失望的等待末日的来临;人生乃是热切的企待上帝的荣耀权能带来的解放,刷新,重创的新天新地。

在第十九节中,保罗用了一个奇妙的字『切望等候』。在希腊文是apokaradokia。这是描写一个人的态度。他抬起了头,纵目眺望,水平线那边,热切企望荣耀的第一线破晓的曙光。在保罗看来,人生并非是一种厌倦,垂头丧气的等待;人生乃是一种颤动的,活泼的企待。基督徒卷入人生的境况中。在内与自己罪恶的本性斗争;在外他必须居住于一个死亡毁灭的世界中。不过,基督徒并不只是住在这个世界之中;他也住在基督里面。他所看见的不只是这个世界;他超越这个世界,看见上帝。他不只看见人罪的结果;他看见上帝怜悯慈爱的能力。因此,基督徒人生的主眼常常是希望,不是失望。基督徒等待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

一切皆属于主(八26-30)

首二节成为在整部新约中,有关祈祷的最重要的经文之一。保罗说,因为我们的软弱,我们不知道祷告些甚么。不过我们所当祷告的,圣灵已替我们祷告。托德(C. H. Dodd)对祷告下了一个定义──『祷告乃是在我们里面的神灵向在我们上面的神灵请求。』

我们不能按照我们当作的祷告,祷告上帝,很明显的有二个理由。我们不晓得祷告是因为我们不能预见将来。我们不能知道一年以后的事,甚至一小时以后的事也不能知道。我们祈求不要发生的事,那些事或许反而对我们有益的;我们祈求要得到的东西,那些东西或许至终对于我们有损的。第二,我们晓得祷告是因为在我们所处的情境中,我们不知道甚么是对于我们最有益。我们往往像一个小孩子,他所要的不但对于他没有益处,反而有很大的损害。上帝往往站在父母亲的地位上,拒绝孩子的要求,或强逼他做他不愿意做的,因为他知道甚么对孩子有益,远胜过孩子自己。

就是希腊人也知道这一端道理。毕他哥拉(Pythagoras)不许他的门徒为自己祷告,因为,他说,由于他们的无知,他们永远不会知道甚么是对他们有利的。色诺芬(Zenophon)告诉我们说,苏格拉底教导他的学生祷告的时候,只要拢统的祈求好的东西,不要指出一件一件的是甚么,要把这一切交托在上帝手里,让祂决定甚么是好的东西。托德这么说。我们不能知道我们实在的需要;我们有限的头脑,没有方法可以知道上帝的计划;经过最后的分析,我们向上帝只有一声无言的叹息,让圣灵在上帝面前说明我们的心意。

在保罗众看来,祷告像其它东西一样,是属于上帝的。他知道人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称义;他也知道人不能依靠自己的智慧知道怎样祷告。经过最后的分析,一个完全的祷告只是很简单的,『父啊,我将我的灵交托在你手里。求你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

保罗从这里更进一步的说,凡是爱上帝和按祂旨意被召的人都清楚知道上帝使万事都互相效力叫他们得益处。这是基督徒人生的经验,凡事都互相效力,叫人得益处。我们并不需要等到年老,我们只要回顾过去,有的我们以为是极大的灾祸,可是转而对于我们有极大的益处;有的我们以为是失望,可是转而成为我们的祝福。

不过我们必须注意,这种经验只是临在爱上帝的人的身上。斯多亚学派有一个卓越的观念。保罗写这段经文时或许存在他的心里。他们卓越的概念之一是上帝的洛各斯(logas可译为道)。这是上帝的心智或理性。斯多亚学派相信洛各斯充塞于世界之中。这是洛各斯──使世界有其条理与意义。这是洛各斯──使星运行在它们的轨迹上。这是洛各斯──管理昼夜及春、夏、秋、冬。洛各斯是上帝在宇宙中的理性和心智,使宇宙有其秩序,并不混乱。

斯多亚学派更进一步。他相信洛各斯不只对宇宙有其秩序,并且对于每一个人的人生有其计划与目的。换句话说,斯多亚学派相信对于人,没有一件事不是出于上帝,没有一件事不在上帝的计划之中。伊比克德(Epictetus)写说:『提起勇气,仰望上帝,对祂说,从今以后,依照你的旨意,使用我。我常与你在一起;我属于你;你认为好的,我毫不畏缩的去做。依照你的旨意,引领我;穿上你要我穿的服装。你要我留任呢还是免职,久留呢还是逃遁,富贵昵还是贫穷?无论如何,我要在众人面前为你辩护。』斯多亚学派教导人的责任就是接受\cs8。如果他接受上帝给他的,他知道有平安。如果他挣扎顽抗,他好像把自己的头撞在不能损坏的上帝的目的上。

保罗抱相同的思想。他说万事都互相效力,叫人得益处,不过这只是对爱上帝的人说的。如果一个人爱上帝,信任上帝,接受上帝,他有上帝是全智,全爱的父亲的信念,他能谦卑地接受上帝给他的一切。一个人生病去看医生,医生所施行的手术过程或许在当时是难受的,甚至痛苦的,不过如果他信任医生的话,他接受医生的手术。如果我们爱上帝,也必如此。如果一个人不爱上帝,不信任上帝,他对于他的遭遇会发生反感,甚且反抗上帝的旨意。只有爱和信任的人才能使万事互相效力,令人得益。对于他说来,一切都出于天父。祂以祂的全智,全爱,全能,使万物互相效力,产生至好的果效。

保罗继续的往下讲;他请到每一个基督徒的经验。根据恩高圣经学会的译文:『因为他所预知的人,也预定他们和自己的儿子的肖像相同,好使他在众多弟兄中作长子;而且他所预定的人,也召叫了他们;他所召叫的人,也使他们成义;他所成义的人,也光荣了他们。』有好多人应用这段经文,犯了严重的错误。如果我们要了解这段经文,我们必须把握住这基本的事实──保罗无意于把这段经文表明他的神学或哲学。他只是用好似抒情诗的方式表明基督徒的经验。如果把它看为哲学及神学并且以冷酷的逻辑作为标准,那么它的意义必然是上帝拣选某些人而不拣选另一些人。不过这并非是保罗的原意。

试想基督徒的经验。一个基督徒愈思想他自己的经验,他愈会觉得一切好处并非出于自己,乃是完全出于上帝。耶稣基督来到这世界上;他度这世上的生活;他被钉十字架;他从死里复活。我们对于这一切没有做了甚么;这都是上帝的工作。我们听了这奇妙的爱的事实。我们对于这事实丝毫没有贡献;我们只有接受这事实。爱在我扪心里警觉我们;我们认识我们的罪,接而来的就是赦免与得救的经验。这不是我们的成就;一切都是出于上帝。这是保罗在这里所思想的。

在旧约里,『知道』一字的应用,给我们很多的光照。有关以色列的百姓,上帝对何西阿说,『我曾在旷野……知道你。』(何十三5)上帝对阿摩司说,『在地上万族中,我只知道你们。』(摩三2)在圣经里,讲到上帝知道一个人,那意思就是说,上帝在那人身上,有一种目的,一种计划,和一种工作。当我们返顾我们基督徒的经验时,一切我们只能说:『我没有做这件事;我永不可能成就这件事;一切都是上帝所做的。』我们知道得很清楚我们并没有失去我们的自由意志。上帝知道以色列民,但是在好些日子里,以色列民却拒绝上帝决定的命运。上帝看不见的手在带领我们的人生,但是我们可以拒绝祂的带领,我行我素。

一切出于上帝是基督徒深邃的经验;他没有做甚么,上帝做了一切。这是保罗在这里所要表明的意思。他意思是说,最初上帝预定我们得救;时刻到了,祂召唤我们;不过人心的骄傲可以破坏上帝的计划,不服从的人的意志可拒绝上帝的召唤。

甚么都不能叫我们隔绝的爱(八31-39)

这一段是在保罗的作品中最富有抒情诗意的经文之一。第卅二节对于任何熟悉旧约的犹太人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想象。保罗实际上说:『上帝为我们并不留下他自己的儿子;确然的那是不可改变的保证,上帝爱我们如此之大,必然会供养我们一切的需要。』保罗所用有关上帝的语句就是上帝因为亚伯拉罕遵照祂的吩咐,愿意把他的儿子艾萨克作为祭牲,证明了他的忠信,所用的语句。上帝对亚伯拉罕说:『你没有将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留下不给我。』(创廿二12)保罗似乎是说:『只要想在世界上一个人对上帝的忠诚所表现的例子,就可以知道上帝向你的忠诚也必如此。』正如亚伯拉罕对上帝忠诚,甚至把他自己最心爱的准备作为祭牲,上帝也是如此,准备把自己的独生儿子,为人牺牲。

自第卅三节至卅五节,很难作出决定,怎样解释这段经文。有二种解释的方法。它们一样的有丰富的意义和宝贵的真理。

(一)我们可以写成两句陈述句,接由它们推理而得的问题。(甲)有上帝称他们为义──那是陈述句。如果是这样的话,谁还能控告他们呢?如果上帝称他为义,他就不再受任何的控告了。(乙)我们所信的基督,他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今永远活──那是陈述句。如果是这样的话,难道在今生来世,还有甚么东西叫我们与复活的主分开么?

如果我们用这方法解释,我们可以归纳为二条伟大的真理:(甲)有上帝称我们为义,没有人能定我们的罪。(乙)基督已复活了,因此任何东西都不能叫我们和祂隔开。

(二)另外一种解释的方法。有上帝称我们为义。有谁还能定我们的罪呢?审判众人的是耶稣基督。祂有权定罪。可是祂不定我们的罪,反而祂在上帝的右边,替我们祈求。因此我们是十分安全的。

或许就是在第卅四节里,保罗做了一件美妙的事。他讲到有关耶稣的四件事。(甲)祂死了。(乙)祂从死里复活。(丙)祂在上帝的右边。(丁)祂替我们代求。教会里最早的信经──它今天仍然是一切基督教信经的精华,这样说:『祂被钉十字架,受死,埋葬,第三天从死中复活,坐在上帝的右边。将来必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在保罗所说的话,有三件事是与这早期信经相同的,耶稣的死,复活,坐在上帝的右边。第四件事是不同的。在信经中,第四件事是耶稣要再来,审判活人死人。保罗的第四件事是耶稣在上帝的右边,替我们代求。保罗在这里似乎是在说:『你们想耶稣是做审判官来定罪;是的,他配为审判官,因为他赢得审判的权柄。不过你们是错了。他在那里并不是控告我们,乃是替我们祈求。』

我想第二种解释方法是正确的。在保罗的思想上经过一个很大的跳跃,他看基督并不像一个审判官,祂乃是深爱人的灵魂。

保罗继续以诗人热情的表现,爱人热诚的涌溢,唱出任何东西都不能令我们与在我们复活的主里上帝的爱分离。

(一)没有甚么患难,没有甚么困苦,没有甚么危险能叫我们分开(第卅五节)。世界上的灾祸不能把一个人和基督分开;反而使他更加接近。

(二)在第卅八节及第卅九节中,保罗举出一系列可怕的事。

无论是生,是死,都不能使我们与基督隔离。在生,我们与基督同活;在死,我们与祂同死;因为我们与祂同死,也必与祂一同复活。死亡,并不是隔离,乃是更进一步与祂接近;死亡不是结束,乃是『越过水平线的门户』,到耶稣基督的跟前。

天使的权柄不能使我们与祂隔离。在此时期,犹太人对于天使的信仰,有高度的发展。每一事物,各有其天使。风有其天使。流云,白雪,冰雹,寒霜,雷电,寒暑,四季,各有其天使。拉比们说,在世界上,无物不有其天使,即使一叶小草,也有其天使。依照拉比的教导,天使有三种等级。第一种包括宝座,,撒拉弗。第二种包括有权的,主治的,和有能力的。第三种包括天使,天使长及掌权的。保罗有好几次讲到天使。(弗一21;三10;西二10,15;林前十五24)。拉比──以前保罗也是拉比──相信天使对人挟有妒意敌视。他们相信为上帝创造人,天使发怒。他们不愿意任何人与他们一同分享上帝。因为有了人,他们就生了妒忌的心。拉比有一种传说,当上帝在西乃山颁赐律法给摩西的时候,有一大队天使侍候。因律法,天使怨恨以色列人。当摩西上山的时候,天使就攻击他。若不是上帝阻止,摩西就上不得山。所以保罗依照当时的想法说,『即使那些怨恨嫉妒的天使,他们要使我们与上帝隔绝,也不能叫我们与上帝的爱隔开。』

时代也不能叫我们与基督隔离。保罗所说的『现在的事』与『将来的事』。我们知道犹太人把时间分为现在的时代和将来的时代。保罗是说:『在这现在的世界里,没有甚么东西能叫我们与在基督里的上帝隔离;日子要到,这世界要毁灭,新的时代要来。这没有甚么关系;即使那时,当这世界过去,新的世界来临,我们与上帝的联系依旧不变。』

没有任何恶毒的影向(权力)能叫我们与基督隔离。保罗讲的『高处的』和『低处的』是占星术的名词。在古代的世界里,随处都受星的控制。他们相信一个人的诞生,是在某一星下,因此他的命运已被决定。今天还有人这样相信。不过在古代世界,几乎都相信人的一生都受星的影响。高处(hupso{ma)是指星行至天空的顶点,其影响力最大;低处(hathos)是指行至最低处,等待再行上升,发挥其威力。保罗对他那一时代,受天上星作祟的人说:『星不能伤害你。它们的上升下降都没有力量叫你和上帝的爱隔绝。』

没有别的受造之物能叫我们与上帝隔离。保罗在这里所用别的(heteros),其真实的意义是不同。保罗是说:『假使你用放逸的奇想,有一个别的,不同的受造的世界,你还是安全,你还是围护在上帝的爱里。』

这里就是一个除去一切孤单,一切恐惧的远象。保罗是说:『你可以想任何这一世界或任何另一世界所能发生一切可怕的事。它们之中,没有一件事能叫基督徒和上帝在耶稣基督里的爱隔绝。耶稣基督掌管一切恐惧的事。』这样,我们还恐惧甚么呢?

犹太人的问题

从第九章至第十一章,保罗要解决在教会中最难解决的问题──那就是犹太人的问题。他们是上帝的选民;他们在上帝的目的中有独特的地位;不过当上帝的儿子来到世界之中,他们却拒绝他,并且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这种悲惨矛盾的局面,当作怎样的解释呢?这就是保罗在这几章里要讨论的问题。他们很是复杂困难。在我们没有开始作详细研究的时候,最好把保罗解决的方法先提纲絜领加以说明。

在我们开始分析保罗的思想之前,必须先注意一件事──那就是保罗写述这几章,丝毫没有忿怒之意,只是带一种悲伤心碎的心情。他永远不会忘记他是一个犹太人,他十分愿意牺牲他自己的生命,只要如果这样做能带领他的弟兄们归向耶稣基督。

保罗从来没有否定犹太人是选民。上帝拣选他们作为自己的子民;上帝赐给他们约,在圣殿中事奉,以及律法;祂在自己的荣耀里与他们同在;祂赐给他们先祖。其顶为耶稣也是一个犹太人。保罗接受犹太人在上帝拯救的体系中是不易之论,也是整个问题的出发点。

保罗所论的第一点:不错的,犹太以一个国家来说拒绝耶稣并把祂钉死十字架;但是这也是不错的,不是所有的犹太人都拒绝祂,有的却相信祂,信托祂,因为所有早期跟随耶稣的人是犹太人。于是保罗反顾以往的历史,主张作为一个犹太人并不在乎血统上为亚伯拉罕的后裔。在犹太的历史上,一再重现,在上帝选择的过程中──保罗称之为拣选──在亚伯拉罕的所生的儿女中,有的蒙拣选,有的被弃绝。以亚伯拉罕与艾萨克为例:艾萨克是依照上帝的应许而生的,因此得蒙拣选;以实玛利是从肉身生的,因此未曾拣选。又譬如艾萨克的两个孪生儿子──雅名蒙拣选,以扫被弃绝。这种拣选并不凭借善工;乃是完全凭借上帝拣选的智慧与能力。

更进一步说,那真正的选民不可能为整个国家;它只是其中公义的余民──当其它的人否认上帝的时候,有少数的人仍然忠于上帝。在伊莱贾的日子里,只有七千人忠于上帝,举国其它的人都去敬拜巴力。在以赛亚的教训中,有一段主要的经文:『以色列人虽多如海沙,得救的不过是剩下来的余数。』(赛十22:罗九27)。保罗的第一点是从未有过一个整个的民族都是选民。其中总是有选择──上帝的拣选。

有的被拣选,有的被弃绝,这对上帝说来,是否公平?如果人的被拣选或是被弃绝并不凭借他们自己的道德或过犯,他们拒绝基督,你怎样可以谴责他们呢?他们接受基督,你怎样可以称赞他们呢?保罗,在这里所用论证,令人迷惘彷徨。他很率直的说,上帝有权按照祂喜欢的去做,即使是奥秘难明,人亦无权过问。泥土不能反问陶匠。陶匠可以决定二块泥土,一块作尊贵的器皿,一块作低贱的器皿。泥土无话可说。保罗说上帝有权对待人亦是如此。保罗引用法老为例(罗九17)说,上帝把他放在历史的舞台上,为要彰显祂的权能。以色列的百姓,先已受到警告,外邦人将蒙拣选,他们自己将被弃绝。先知何西阿岂不写说:『本来不是我子民的,我要称他们为「我的子民」;本来我所不爱的邦国,我要称它为「我所爱的」。』(何一10;罗九25)。

不过以色列的被弃绝并非是任意冷酷的。向犹太人闭户,乃是要向外邦人开门。上帝使犹太人的心刚硬并且使他们盲目不见,其最终目的乃是为外邦人开启一条信心的道路。这种说法似乎有些怪异。把一切不重要的事剔除,我们看见上帝可以随祂自己的意思对待任何人或任何国家,祂有意的使犹太人的心灵黑暗,眼睛不见,使外邦人可以进来。

犹太人基本的错误在那里呢?就以上所论,这或许是一个要想知道的问题。从信仰的两极性看来,保罗虽然主张犹太人的拒绝乃是上帝的工作,然而这些事不一定要发生的。保罗不能除去信仰上不可改变的两极性──他也无意于避免此种两极性──一方面一切都是出乎上帝,另一方面人有他自由的意志。犹太人的基本错误乃是他们想藉自己的努力与上帝和好。他们想藉自己的善工得救;而外邦人却以完全信靠的心,简单的接受上帝的赐与。犹太人应当知道到上帝那里去的惟一道路就是信心的道路,人的成就只是一条死胡同。以赛亚岂不是说过:『凡信祂的人,必不至于羞愧』么?(赛廿八16;罗十11)。约珥岂不是说道:『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么?(珥二32;罗十13)。是的,如果人没有听见,他就不能有信心;不过对犹太人说来,他们已经听过了。他们抓住了守住律法的成就,把一切都放在善工上。其实他们应当知道到上帝的道路乃是信心的道路,因为先知们已向他们说过。

保罗又一次的再重一切都是出于上帝的安排;上帝这样的安排为的是要让外邦人进来。于是保罗转向外邦人。他吩咐他们不要骄傲。他们是野橄榄的枝子被接在园里的橄榄树上。他们并不依靠自己的成就得救,正如犹太人一样;在事实上,他们依靠犹太人;他们只是被接上的枝子;根和干仍然是上帝的选民。他们自己的被拣选及犹太人的被掉弃并不足以使外邦人的心中,产生骄傲。如果他们这样的话,他们会被掉弃的。

保罗讲到这里,是不是已经结束了他所要讲的?并非如此!上帝的目的要使犹太人对于祂与外邦人的关系产生愤佷嫉妒,至终他们要求再被接纳。摩西岂不是说:『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动你们的愤恨;我要用那无知的民,触动你们的怒气』么?(申卅二21;罗十19)。至终,外邦人要成为犹太人得救的工具。『于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罗十一26)。

这样,保罗结束了他的论证。我们可以归纳为下列的步骤:

(1)以色列是被拣选的百姓。

(2)作为以色列民的一份子,并不只是种族方面的后裔。在一国之中,往往再经拣选;一国中最优秀份子往往即为忠心的余民。

(3)上帝的拣选并非不公正,因为祂有权依照祂所喜欢的去做。

(4)上帝使犹太人的心刚硬,只是要为外邦人开启门户。

(5)以色列民的错误在乎依恃在律法上人的成就;事实上,到上帝那里去的必须途径乃是完全信靠的心。

(6)人必须不要骄傲,因为他们只是野橄榄接在真的橄榄树上。他们必须记住。

(7)是结束;犹太人受到外邦人所有特权的激动,产生嫉妒,结果他们会因外邦人而得救。

(8)最后,犹太人和外邦人都要一齐得救。

一切荣耀是在保罗论证最后的地方。他开始说有的被拣选,有的被掉弃。在最后他说这是上帝的旨意,所有的人,都要得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