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初,现今中文大学之前身新亚书院欲以高薪聘请他为教授,却被他婉拒。因老师自早年在上海伯特利中学信主后,已立志献身在伯利事奉神。
老师于一九三八年随伯特利神学院自上海逃难至香港。同年伯特利神学院在香港开始上课和接受新生入学。但好景不常,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军占领香港。日军不但断绝了伯特利神学院来自美国的支持,而且也经常干涉骚扰神学院,神学院被逼离港迁往贵州独山。
一年半后日军逼近独山,伯特利神学院再次迁往贵州西北部的毕节县。一九四五年日军投降,伯特利神学院于一九四六年回到上海复校。
一九四七年初,香港英国政府将在日本统治时期被日军占用的嘉林边道院址归还伯特利教会,同时还将被日本政府冻结的银行存款归还伯特利教会。
于是伯特利神学院再次由上海迁来香 港,并在同年三月三日正式在港复校。
老师一家大小也随着伯特利神学院回到香港,老师忠心地在伯特利中学、伯特利神学院教学直到退休移民加拿大。后来老师又带同师母回港在神学院事奉两年。
一九八零年他在加拿大被主接去。
为何徐昌言老师甘愿婉拒高薪的教席? 为何徐昌言老师甘愿默默地将一生献在神学教育事工上? 从这首他亲自写的诗歌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这首诗词写于一九四二年,长期艰难的漂流生活并没有丝毫动摇老师事奉神的心愿,他所经历的如同主耶稣的门徒一般,抛下世上的一切跟随主。
当时老师带领一批伯特利神学院师生自香港逃难到贵州独山,适逢富有音乐恩赐的苏佐扬牧师也在贵州独山从事教导神学生的事工,由于志趣相同,成为好友。
一日饭后,老师将写成的诗词交于苏牧师,请他配上乐谱,并答应事成之后,赠送大肥鸡壹只,苏牧师接过诗词,读后深受感动。即时为此诗词配上乐谱,更请神学生马上油印数十份,在晚祷会时学唱。当晚许多学唱旳人都被这首新诗感动得暗自流泪。自此,这首诗歌就成为许多中国信徒喜爱的圣诗。坚定了无数青年人奉献
的心志。也成为许多夏令会及退修会诗集中必选之诗歌。徐昌言老师不但用他的心写出了这首诗歌,同时也以自己的一生见证出这一首感人的诗歌,愿一切荣耀归与神。
(摘自中国伯 特利差会资料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