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又一位皇帝屈尊降卑 虽然贵格利七世想使教皇超越皇帝的一切努力全盘失败,甚至连他在卡诺撒堡对亨利四世的大胜也归于徒然,但是,继任教皇的脑海中,仍不能忘怀卡诺撒的情景,他们的心眼仍定睛于亨利卑微俯伏在教皇贵格利脚前的镜头,这幕戏景时常催逼他们去努力达到贵格利一生所委身的理想。 当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位时,教皇的权势高张,教皇与德皇腓得利巴巴若沙之间,发生强烈的摩擦。最后,逼得皇帝向教皇投降。公元1177年,皇帝亲自到威尼斯(Venice)的圣马可座堂,在教皇面前,把皇服铺在石灰地上,跪在上面,亲吻教皇的脚,亚历山大把皇帝扶起,并赐他一个「平安之吻」(Kiss of Peace)。 八月七日,他们在意大利的阿南宜城(Anagni)相遇,这次德皇严肃地宣告他过去在罗马所封立的「反教皇」无效,并承认亚历山大才是合法教皇。当教皇上马时,德皇为他拉马缰,并陪在马旁走了一程路。 历史似乎在重演,整整一百年前,他的曾祖父德皇亨利四世在卡诺撒降卑在教皇贵格利七世之前,现在,德皇腓得利巴巴若沙也两次在意大利降卑于教皇亚历山大三世面前,一次在威尼斯,一次在阿南宜。 2.教皇依诺森三世(InnocentⅢ) 依诺森三世担任教皇时(公元1198一1216年),是教会权势的顶峰时期。他出生于显赫的罗马世家,接受最好的教育,在巴黎修语言学,又在波隆那(Bologna)修法律,是个口才卓越的演说家,又是优秀的音乐家及歌唱能手,二十九岁便当红衣主教,三十七岁被选为教皇。 教皇依诺森对教皇制抱着最崇高的理想,他在两封信上写着说:「神把权柄赐给彼得,不仅要他管辖普世教会,也是要他管理全世界。」他又说:「除非皇帝真诚地事奉神在地上的代表人,他不会成为好的皇帝。」 3.依诺森的得势 依诺森对教皇制的理想是由五个因素塑成:贵格利七世的榜样;伪文件「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十字军东征;「藉着罪名(ratione peccati)」的原则;及当时欧洲有利的环境。兹将这五项分述于下: 虽然贵格利一生为建立教皇至高无上权势的努力全盘失败,但他留下的榜样,却成为一代代继任教皇的原动力。 虽然「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是一份假文件,但世世代代被人当做真品。这份文件,在依诺森要求教皇权威的事上,提供了合法而有力的基础。 十字军东征象征着全欧洲基督徒反抗回教徒的大联合,而每次东征都是由教皇发起,他吩咐国王、皇帝率军出战,他们都服从了,使教皇渐渐以「基督教世界之首」的姿态出现。 拉丁文「ratione peccati」是「由于罪」的意思。教会承认皇帝在纯政治的范畴内居首位,而教皇是宗教与道德范畴内的最高权柄。现在教皇宣称:如果属世君王在政治行为上犯了「不道德的罪」时,教皇不但有权,而且有责任干涉这些君王,并加以申斥。既然每一个政治行为都包含道德的成份,于是这项「藉着罪名」的原则,就在政治的范畴内,给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使他们成为制裁君王的人。 当时欧洲的情势对依诺森非常有利,使得加强教皇宇宙性特权的要求,有实现的可能。当时意大利北部各城渐趋富裕,他们愿意与教皇联合,对抗皇帝。德皇巴巴若沙在十字军东征途中死亡,继任的儿子只在位几年,接下来的是三岁的腓得利二世;法国和其它国家则渐渐开始有民族合一的感觉。因此,当时的欧洲没有一个强大的属世权住可以向依诺森挑战。 4.教皇权势达到顶峰 依诺森一即教皇之位,就恢复「圣彼得教产」(the patrimony of St. Peter),也就是所谓的「教皇硕士」(Papal States)。这块领土在意大利半岛中部,过去由于教皇以土地交换神圣罗马皇帝的保护,变得越来越小。自从依诺森上任后,六百年内,这块教皇领土的疆界一直能保持原状。 教皇依诺森同时也向全世界宣布,他绝不纵容反对他的属世权势。英王约翰胆敢违杭教皇,于是在公元1208年,教皇给英国下了一道禁令(Interdict),宣布全英国不准举行教会仪式;第二年,英王约翰被革除教籍,他的臣民不必再臣服于他,他也失去了王位。公元1213年,约翰只得向教皇屈服,他写了一份公文,在肃穆的典礼中,呈递给教皇代表鲁道夫,公文上写着:「谨将英格兰和爱尔兰的一切权利及臣民献给神及圣使徒彼得和保罗,也献给我们的母亲——神圣罗马教会,以及我们的主——依诺森和他的继承人,为要重新成为神与罗马教会的臣属。因此,我们在鲁道夫面前立下了臣属之誓……我们的后代也将继续信守此誓。为表明我们的臣属,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将在彼得辨士(Peter’s pence)之外,每年自岁收内,为英格兰提七百马克,为爱尔兰提三百马克,奉献给教皇辖区(Holy See)。」英王约翰随即将他的皇冠及权杖交给鲁道夫,鲁道夫将它们保管了五天,再交还英王,以示至高无上之威权,英国自此成为教皇的属下。 国王和皇帝们一个接一个地,相继承认教皇是他们属灵的领袖。除了法王之外,所有的君王都承认教皇也是属世的主宰,他们宣称自己是教皇的臣属,也承认他们的国土是罗马教会的领土。 有一段时期,甚至罗马帝国也成为罗马教会的领土:十字军东征的目的,是要自回教徒手中夺回圣地;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却偏离了这个目标,十字军在东征的途中,不前往耶路撒冷,乃是攻打君士坦丁堡。他们夺取了君士坦丁堡,并设了一个拉丁王国(Latin Kingdom),拉丁王国的统治者承认自己臣属教皇。 依诺森三世在位期间(公元1198一1216年),整个基督教世界中,大部份君王部成为罗马教会的封侯,教会权势自此达到了顶峰。 5.拉特兰会议 然而依诺森三世的理想远超过属世权势的获得。公元1215年,他在罗马拉特兰教堂(Lateran Church)召开一次大公会议;在召集这次会议时,他说:「有两件事一直是我心中的负担:圣地的再度征服,及全球教会的革新」。 四百多位主教、八百多位修道院院长及副院长,以及许多圣品人员和平信徒参加。圣品人员中地位最高的大主教都出席,共七十一位,其中包括君士坦丁堡及耶路撒冷大主教。也有德皇腓得利、法王、英王、亚拉冈(Aragon)王、匈牙利王、耶路撒冷王、塞浦路斯(Cyprus)王派来的特使,以及意大利各城的代表,「好象全世界都到齐了」! 这次会议决定再组一次十字军,由教皇亲领出征;会中也指斥瓦勒度派(Waldensian)及亚尔比根派(Albigensian)为异端;会中规定了对不肯悔改、传布异端者的刑罚;同时宣告限制赎罪券的颁发;并规定主教们应当选能干的人讲道;并为学识较差者免费提供神学及文法教育;也命令犹太人及回教徒穿着特别服装;犹太人不可担任有权管辖基督徒的公职。 这次拉特兰会议成为教皇依诺森三世超越其它诸教皇、拥有最高权势的标记。第二年,依诺森逝世。 6.革新的需要 依诺森已经宣布他召集拉特兰会议的目的之一是要改革教会,而教会也确实需要革新。在当时,基督徒心目中所谓的教会革新,是指圣职人员和修道士的改善,因为那段时期,圣职人员大部份的属灵情况令人叹息。教会拥有大批财富,担任教会圣职是谋生最容易、最舒适的途径;主教的薪水很高,于是有许多非常世俗的人当了主教。巴黎有一位书记说:「我可以相信任何事,但却无法相信一位德国的主教可以得救。」教皇依诺森三世写着说:「法国南部的主教们是平信徒的笑柄。」 然而,在这段黑暗时代中,也不是没有真诚的基督徒,从中世纪许多诗歌中,可以看到深度灵命的流露;其中很熟悉的一首是克勒窝的伯尔纳(Bernard of Clairvaux)所写的「至圣之首今受创伤」。伯尔纳写信给教皇说:「谁能让我在离世之前,看到教会恢复旧日的秩序?当日使徒撒网,是为得人,不为得金银!」有些伯尔纳的著作,后来帮助马丁路德寻得心灵的平安。 越来越多虔诚的信徒感到教会需要革新,这种感觉兴起许多新的修道院及团体。这些新团体强烈地定罪那股渐渐渗入教会的腐化潮流。这些新团体包括:迦马道里会(the Camadoli)、卡都新会(the Carthusians)、西笃会(the Cistercians),最重要的是方济会(the Franciscans)和道明会(the Dominicans)。 修道士和修女的数目增加得很快,克吕尼修遭院院长彼得说:「修道士不计其数,几乎充满全地,不论在市镇、城堡或设防之地,基督的军队穿着不同的装束、采用不同的习惯,他们甘愿奉信心与慈善之名,立誓过纪律的生活。」 在巴勒斯坦则有圣殿武士团(The Templars)、慈善武士团(Hospitalers)及条顿武士团(Teutonic Knights)三个修道组织。他们的目的是保护到圣地的朝圣者,并照顾病患;前二团至今仍在罗马天主教中。条顿武士团在公元1291年前,一直以亚克(Acre)为总部;他们早于1226年迁徙到匈牙利及普鲁士,曾与斯拉夫人与鞑靼人交战,并且努力在波罗的海区域传扬福音。到改教时期,他们的领袖成为复原派信徒,而解散了这个武士团。 7.道明会(the Domincan Order) 圣道明出生在西班牙,也在那里受教育;他与主教同赴法国之时开始讲道,要把那些冷淡退后及传播异端的人带回罗马教会。据传说,他行了几件神迹。他为入罗马教会的人设立了一所女修道院,也让一些有贵族背景的可怜女子在那里受教育。 公元1215年,拉特兰会议期间,他要求教皇依诺森三世认可他所创立的修道会,当时该会只有十六名成员,教皇依诺森颁赐了认可。 道明会采用「讲道僧侣」之名,此名说明他们的理想,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讲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不像一般修道士,住在修道院中与世隔绝,乃是处于忙碌的日常生活中。 道明会的发展非常快,道明本人于差派人出去后四年去世,那时该会已经在八个省有组织,并且另外设立了六十个修道院。 道明会修道士立誓过贫苦的生活,后来他们发展成募缘会(Mendicant Order),募缘会是一种「托钵乞食」的修道团体。 在这段时期,道明会修道士以博学着称,大学城都是他们活动的地点。过不久,道明会修道士逐渐成为西欧著名学府的教授,其中最出名的有亚伯特马格纳斯(Albertus Magnus)及多马阿奎那(Thomas Aquinas)。由于他们的博学,道明会后来控制了「异教裁判所」(Inquisition),专司根绝异端的工作。 8.方济会(The Franciscans) 亚西西的法兰西斯(Francis of Assisi)于1182年生在意大利。父亲是个富商,自幼过享乐的生活;20岁时,因一场危险的疾病而归向基督,从此以后,献身过贫穷、慈善的生活。与他有同样看法的人,也加入他的阵营,到他们有12个人时,与道明会一样,在1215年的拉特兰会议中,请求教皇依诺森三世的认可,教皇准许了他们的请求,认可了他们的修道团体——方济会。他们谦虚地自称为「少数人」(Minorites)或「小僧侣」(Friars Minor)。 法兰西斯坚持过贫苦生活,僧侣们必须亲手做工,不计酬劳,也不可为明天忧虑,除了当天的必需品以外,其余全部周济穷人。 法兰西斯酷爱一切被造之物,他甚至向小鸟讲道,并以「贫穷女士」为他的情人,为她歌颂。他的口才极佳,藉讲道,他感动了无数人心。 9.慕缘会 道明会和方济会所演变而成两个募缘会,非常相似,都非常出名。 修士们冒着暴风、烈日,走遍整个欧洲。他们拒绝金钱的施舍,却以感恩之心接受食物的供应,只要能不挨饿便行。他们毫不倦怠地,将人自撒但手中抢救出来,也把人们从日常生活的忧虑中救拔出来。 修士们在异教徒中宣教,并在东方分裂的教会、传异端者及回教徒中工作。 他们强调「双手做工」的高贵品格、基督徒对缺乏者的关怀及圣职人员生活的革新。这两个修道会一直存到今天,仍然强大,而且活跃。 10.文艺复兴的开始 十字军东征时代,成千上万的西欧人有机会旅行到远方。东罗马帝国、东方各国及回教徒手中的西班牙,都比西欧更加文明。藉着十字军东征,使西欧人有机会接触到近东地区,而刺激了西欧许多人的思想生活。 十二世纪后,中世纪西欧的黑暗渐被驱散。在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兴起许多大学;这些大学以拥有博学及思想敏锐的老师为傲,如:安瑟伦(Anslem)、亚伯拉德(Abelard)、彼得伦巴(Peter the Lombard)、亚伯特马格纳斯、多马阿奎那。敦司苏格徒(Duns Scotus)等人,均被称为「中世纪教授」;他们所教的称为「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是将神学与哲学混合的一种学问。多马阿奎那的巨著「神学总论」(Summa Theologica)就是一本古典文学与基督教思想的综合,它成为今天天主教教育的基本教材。 中世纪也建筑了许多伟大的教堂,其中最著名的分别在米兰(Milan)、莱姆斯(Rheims)及科伦(Cologne)。 文艺复兴对教会也产生影响,因为教会存在世上,世界所发生的大改变,迟早要在教会里感受到。 研讨问题: 1.解释下列名词:少数人、中世纪教授、禁令。 2.将中世纪教皇列出,找出他们平均在位年数,并说明为何在位都这么短暂? 3.拉特朗会议的成就是什么? 4.圣法兰西斯有什么独特之处? 5.拉特兰会议以及会议所做的决定颈示当时教会的情形如何? 6.列出募缘会修道士的活动,并说明这些活动如何反映出当时教会的情况? 7.从那些事上可以看出这时期的文艺复兴? 8.查考有关资料,研读圣法兰西斯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