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教会日形稳固(325-451)



1.教会会议的角色

教会历史中曾有过几次重要的大会议,开会时,各教会领袖聚在一起,共同研讨重要问题,周密思考,慎重发言,获致结论。教会历史中第一次大会议是使徒们在耶路撒冷所召开的,讨论外邦信徒是否要遵守律法的问题。

大会议可依参加代表的多少而有不同:「省区会议」(provincial council)参加者是来自一省内各教会的代表。「国家会议」(national council)参加者是来自全国各教会的代表。由各国派教会代表出席的会议称为「大会议」(general council)或「大公会议」(ecumenical council)。公元325年召开的尼西亚会议就是第一次大公会议。

在教会的巩固及合一上,没有一种工作比大会议的成就更大。下文将集中于四次重要会议:尼西亚会议(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堡会议(公元381年)、以弗所会议(公元431年)、迦克墩会议(公元451年)。



2.尼西亚会议(Council of Nicea)

三百年来,最令教会困惑的问题是:到底圣子基督是否和圣父完全一样,具有神性?为这问题争辩得最激烈的两位领袖是亚历山大教会的两位长老,亚流(Arius)和亚他那修(Athanasius)。

在激烈争辩最高潮时,亚他那修不过是个年轻人,而亚流已是个爱主、敬虔、生活严谨、又有口才的长者。

由于异教信仰是多神的,亚流担心如果圣子与圣父同样有完全的神性,那就变成了两位神,基督教信仰就会堕入异教信仰的错谬里;因此,他教导信徒圣子基督虽然像神,但他并不全然是神,基督乃是被造者中的首先与最高者,他不是永恒的,他与圣父并不同质。相反地,亚他那修强调圣子与圣父同质,他就是神。

这项有关基督位格的争辩极其重要,因为它牵涉到人类救恩的问题。基督的工作和他的位格有不可分的关系,天使曾宣告基督的工作说:「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一21)。基督救赎的价值全赖基督本身的位格。世人处于完全无助、无法自救的情况下,唯有神能施行拯救,如果基督不是神,基督就不能成为人类的救主。亚他那修深切体会这一点,他说:「我知道耶稣基督是我的救赎主,他决不能次于神。」

亚流派的教训造成教会长期而痛苦的争辩,最后是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出面召集大公会议,解决这项争论。会议定于公元325年在尼西亚举行,(尼西亚在小亚细亚,位居博斯普鲁士海峡边,离君士坦丁堡约四十五哩的一个小城。)有三百多位主教出席,他们在皇宫辉煌壮丽的大厅中聚会,好些主教带着逼迫期间受过酷刑的伤痕前来参加。

尼西亚会议的结果是:亚流的看法被判为异端,基督位格的教义行诸文字,成为全体教会信仰的根据。这项声明再经后来多次开会,用心修改,成为尼西亚信经(Nicene Creed)。教会经过了六、七十年的挣扎,才完全接纳了这会议的决定。

尼西亚信经是第一个写成文字的信经。在其中,教会承认:「耶稣基督,圣而神者,为父所生,并非被造,与父同质。」

如此,教会宣告了信仰最基本的信条: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从尼西亚会议以后到今天,它一直成为希腊正教、罗马天主教及复原教的基本信仰。



3.君士坦丁堡会议(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

尼西亚会议并未平息亚流派之争。亚流和好些主教拒绝在尼西亚信经上签字,仍然有不少人附从亚流,也有很多人批评大会所采用之词不能完全表达基督教信仰,这批人得到皇帝和皇室的支持,因此,亚他那修必须不断地、再接再厉地为尼西亚信经中基督神性的教义奋斗、直到死日。

亚他那修死后,为正统信仰(orthodoxy)而奋斗的领导责任落在三个人身上,他们被誉为「加帕多家三杰」(The three great Cappadocians)。三位均来自小亚细亚的加帕多家省,是初期教会的杰出人物,他们分别是:该撒利亚的巴西流(Basil of Caesarea),拿先斯的贵格利(Gregory of Nazianzus)和女撒的贵格利(Gregory of Nyssa),这三位弟兄为了护卫圣经的正确教导,不顾一切、勇敢地坚定奋斗。

尼西亚信经没有提及圣灵的神性,为此,公元381年在君士坦丁堡召开了第二次大公会议。会议中,除再度确定尼西亚信经外,更宣告了「圣灵具有神性」的信仰。「三位一体」教义是基督教信仰的基本教义。至此,教会对圣父、圣子、圣灵为三而一之真神的信仰,才正式确立。这时教会才真正将亚流主义完全排除。此后,亚流主义逐渐消声匿迹。



4.迦克墩会议(Council of Chalcedon)

然而,上述会议仍然没有充份表达教会对基督位格的了解。根据圣经的启示,基督不但是神,他也是完全的人。为了拯救世人,基督必须有「完全的人性」,这一点和他有「完全的神性」同样重要。

教会对基督的神性曾意见分歧,如今对基督的人性以及人神二性之间的关系,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要在这方面获得一致的看法以及清楚的了解,需要更多的研讨与思考,于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争辩再度展开。

终于,公元451年,第四次大公会议在尼西亚附近的迦克墩召开(第三次大公会议在以弗所举行,,将于本章稍后讨论),约有600位主教参加会议。这次会议所制订的信经和尼西亚信经同样重要,教会除再度肯定基督有完全的神性外,又承认「基督有完全的人性」。教会宣告:「基督只有一个位格,但兼具神、人二性。」而这两性之间的关系是:「不相混合,不相交换,也不能分割。」

尼西亚和迦克墩信经所表达的是基督教信仰中最基本的信条。十七世纪的改教运动虽然把西方教会分裂了,却未曾拒绝这些信经,也未曾加以修改。至今这两篇信经仍为希腊正教、罗马天主教与大部份复原教所接受的信仰。



5.安波罗修(Ambrose)

第四世纪末至第五世纪初,西方教会的三位杰出领袖是安波罗修、耶柔米(Jerome)、奥古斯丁(Augustine)。这三位弟兄被誉为「拉丁教会之父」(Latin Church Fathers),在巩固教会的事工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安波罗修(公元340一397年)生于今日德国西部,父亲担任罗马政府要职。他自幼在罗马受教育,很早便显露才华,年轻时已被委任为义大利北部省长,住在省都米兰。

安波罗修任职期间,米兰教会仍有不少亚流派的人,当米兰主教去世时,亚流派与正统派都决定再选一位作主教的继承人。选举新主教的会议非常混乱,于是年轻的省长安波罗修进入教堂维持秩序。突然,一个孩子的喊声压倒全场的喧嚣,高呼:「安波罗修主教!」当时安波罗修还不是教会的会友,也未受洗,然而却被选为主教。他认为这是神的呼召,于是把金钱济助穷人,接受洗礼,并正式就任主教,时为公元374年。

安波罗修是尼西亚信经的全力支持者,写了许多书,是一位博学之士、伟大教师、推广圣诗的功臣、能干的行政人员,他更勇敢地强调基督徒崇高道德的生活见证,这方面可以从他对皇帝的严格态度上看出。

罗马皇帝狄奥多西(Theodosiu)脾气暴躁,由于帖撒罗尼迦人暗杀了该地省长,狄奥多西一气之下,屠杀了城中数千百姓。安波罗修为了这件事,不准皇帝领圣餐,除非他公开认罪并表示悔改。皇帝无奈,只有服在教会的惩戒之下,这件事的结果是皇帝与主教双方均获得众百姓的嘉赏。



6.耶柔米(Jerome)

他是另一位伟大的教会领袖,约于公元340年出生于挞马太(Dalmatia),他和安波罗修一样,也在罗马受教育。

耶柔米爱好旅行,足迹踏遍大罗马帝国,晚年时(公元386~420年),他来到耶稣的出生地伯利恒,住在山侗里过隐居默想的修道生活,直到去世之日。

公元前200多年,旧约圣经被译成希腊文,称为七十士译本(Septuagent)因为据说是由七十位学者合力译成的。希腊文的新约圣经,以及这本希腊文版的新旧约圣经,都曾被译为拉丁文,但却译得很差。

当耶柔米住在安提阿及伯利恒时,他向犹太拉比学习希伯来文,因此他可以说是西方教会唯一懂得希伯来文的人。耶柔米着手进行圣经的拉丁文翻译工作,旧约部份没有采用七十士译本,而是直接由希伯来文翻译过来。这本耶柔米所译成的拉丁文圣经被称为武加大(Vu1gate),直至今日,该译本的修订本仍对罗马天主教有极大的影响。



7.「用许多祷告托住的儿子必不失落」

教父中最伟大的一位要推奥古斯丁。公元354年,奥古斯丁出生于非洲北部的塔迦斯特(Tagaste),此时非洲已经出过两位伟大的教会领袖:特土良(Tertullian)和居普良(Cyprian)。

奥古斯丁的母亲摩尼加(Monica)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也是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母亲。奥古斯丁于早年已显露不寻常的才华,他的父母为使他成为伟人,不惜牺牲自己,供给他最好的教育。但奥古斯丁并未善用学习的机会,小时常为贪玩而疏忽课业,以致连希腊文也没学好。年事稍长后,他常为这点深感懊悔,因为他无法阅读许多迫切想读的希腊文原文书籍,其中包括新约圣经。

十六岁时,父母将他送到北非最大的城迦太基,就读最好的学校,然而迦太基是个腐化的城市,充满罪恶引诱。奥古斯丁在那儿虽然用功读书,却也过着腐败的生活。

摩尼加一刻不停地为这个儿子祷告。奥古斯丁不顾母亲流泪恳求,毅然离开非洲,远赴罗马,好多次令摩尼加面临几乎绝望的境界。这时,只有一位基督徒朋友的话给她安慰,他说:「你用许多祷告托住的儿子必不至于失落。」

奥古斯丁的生活虽然败坏,内心却不断寻求真理;开始时,他阅读圣经,但毫无兴趣,反而是异教诗人与哲学家的著作吸引他。这时,波斯人摩尼(Manes)所刽的摩尼教(Manicheism)风靡全国,那是一种将基督教和异教混合的哲学体系,奥古斯丁做了九年摩尼教徒。

奥古斯丁在罗马一年后,被聘往米兰担任修辞学与演讲学教授。那时,安波罗修正是米兰主教。奥古斯丁非常喜欢演讲术,常去听安波罗修讲道。起初他只欣赏他的演讲口才和手势,并不关心他的讲道内容。

这时,他的母亲摩尼加也来到米兰,奥古斯丁渐渐看出摩尼教的许多错误,使他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转机,开始以新的心态去听安波罗修讲道。

有一个名叫波提纳(Potitianus)的人,告诉奥古斯丁在埃及有几千名修道士过着圣洁的生活,而他们大部份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奥古斯丁听了,心中非常惭愧,想到这些无知的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自己身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学者,却做不到。他满怀激动地冲进屋后的小花园,躺在园子的长凳上,将手上拿着的一本保罗书信放在旁边;不久,又从凳上起来,倒在无花果树下的草地上。这时,隔壁一个孩子唱着童谣:「拿起来读!拿起来读!」

他跳了起来,跑回长凳,拿起保罗的书信来读,读到罗马书十三章13至14节:「行事为人要端正,好象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这一刻成了奥古斯丁一生的转折点,他悔改了,从此以后成为一个新造的人。这位博学的教授兼成功的演说家谦卑地报名参加米兰主教的教义初学班。此事发生于公元386年,第二年复活节主日,他受洗加入教会。



8.奥古斯丁卫护并解释圣经

过不久,奥古斯丁成为北非希坡城(Hippo)主教。他全心全意投入教会事奉,直到公元430年去世之日。他在北非成立第一间修道院,公开地以辩论及文字术护教会真道,以对付异端及制造分裂的人。

他用许多时间及精力对付摩尼教、多纳徒派(Donatists),及伯拉纠派(Pe1agians)的争论。

多纳徒派是因领袖多纳徒(Donatus)而得名。此派并非异端,在教义上完全正统无误,然而他们在教会中制造了分裂。在罗马皇帝丢克理田可怕的逼迫期间,有许多基督徒否认了信仰,多纳徒派认为这些人不得再回到教会;有些主教在逼迫中缴出圣经给政府官员焚毁,多纳徒派认为这种主教没有资格主持圣礼及按立别人为主教。这批多纳徒派的人退出教会,组织自己的教会。当时在北非成立了不少多纳徒派教会。

前文曾经提及,若有异端自教会分裂出去,自己成立教会,原教会则被称为「大公教会」或「普世教会」。

在北非的希坡城,多纳徒教会的数目多于大公教会,为了对付他们,奥古斯丁发展了教会与圣礼的教义,他主张:「大公教会是唯一的教会。」他将强大的权柄给与大公教会,他说:「若非藉着大公教会的权柄,我就不会相信福音。」

他针对伯拉纠派的争论,完成了人类与救恩的教义。伯拉纠派因其创办人伯拉纠(Pe1agius)而得名。伯拉纠是一位英国僧侣,他不接受人类因亚当而失落的教义,因此,他否认原罪、人类全然堕落及预定论。他主张人类并非生来败坏,婴儿是无罪的,他们逐渐变坏是由于别人坏榜样的影响。奥古斯丁则主张世人都生在罪中,唯有藉着神在圣善的美意中所定的救恩,才能得救。

伯拉纠的学说在公元431年以弗所大会中,被宣判为异端。公元529年的奥兰治会议(Synod of Orange),将半伯拉纠派(Semi一pelagians)定罪,该派认为一个人可以有权决定接受或拒绝神的救恩。

奥古斯丁的神学成为中世纪罗马天主教的主要体系,教会历史中后来的伟人,如马丁路德(Luther)及其它改教者,都从这位伟大的教父得到启发。奥古斯丁最著名的两本着作是:「忏悔录」及「上帝之城」。在忏侮录中,他赤裸裸地描绘自己早年的许多隐私以及他心灵深处的感受。上帝之城则写出了他的历史哲学观。



9.省主教与主教长制

第三章中,我们已经看到教会组织的发展,专制的主教渐渐普及至各教会,每个教会或每个地区都有了主教。起先所有主教是平等的,没有一位主教高于另一位,然而,逐渐地,罗马主教超过其它主教的权位,竟演变成为后来的教皇。

最初,大城市中大教会的主教被看为高于小教会的主教,渐渐演变而成省主教。

不久之后,罗马帝国中的五个大城渐居重要地位,它们是:耶路撒冷、安提阿、亚历山大、君士坦丁堡及罗马。这五个大城的主教均被称为主教长。前四座城在帝国的东部,主要语文是希腊文;唯独罗马属于帝国西部,使用拉丁文。

耶路撒冷教会是第一间教会,又是第一次大会议地点,也是信徒第一次受逼迫之处,因此,一直被尊为母会。然而,渐渐有许多教会在别的城市设立,不知不觉凌驾耶路撒冷教会之上。加上公元70年,罗马提多将军攻毁耶路撒冷;公元132年及135年,罗马皇帝哈德良(Hadrian)征讨耶路撒冷,那里的教会及所有在巴勒斯坦的教会从此没落。然而由于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的发源地,虽然其教会极为衰微,只是荀延残喘地拖了数世纪,一般教会仍尊它的主教为上教长。

安提阿教会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保罗往安提阿工作,信徒彼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开始,宣教工作也自安提阿开始,教会中心由耶路撒冷移到了安提阿,使耶路撒冷教会变成「祖母教会」,而安提阿教会却成为小亚细亚及许多希腊教会的母会。安提阿出了好几位伟大的主教,也是神学思想界重要学派的发源地,加上安提阿城又是罗马帝国的第三大城,因此,安提阿主教也得到主教长的尊称。

亚历山大教会虽然不是使徒所设立的,但据传说,马可曾在此地工作并设立这个教会,亚历山大城是罗马帝国第二大城,是伟大的学府与文化中心地,有数世纪之久,它的辉煌都超越罗马城;那儿也有箸名的神学院,当日教会最伟大的学者俄利根就是往该校执教,因此,亚历山大主教为被尊为主教长。

君士坦丁堡原名拜占庭(Byzantium〕,是住居博斯普鲁士海峡边的一个古城。罗马帝国第一位基督徒皇帝君士坦丁将他的首都自罗马迁到拜占庭后,该城便改为君士坦丁堡。当地的教会既不是使徒所设立的,又没有伟大的古迹,它的重要性全因皇帝的居所而得,因此,它的主教也被称为主教长。

罗马是帝国的第一大城,不但保罗曾在此地工作过,据天主教的传统说法,罗马教会是使徒彼得所设立的。因为耶稣基督曾将天国的钥匙交付彼得,所以罗马主教声称彼得将这钥匙的权柄传给了罗马主教。

几乎所有东西方教会中的争论都向罗马主教申诉。在为基督的位格及本性的争论中,西方教会在罗马主教的影响下,使正统信仰获得全面胜利。至于东方教会方面,耶路撒冷教会早已衰微,在一些争论中不能产生影响,而安提阿、亚历山大与君士坦丁堡之间却不断为领导地位而争。他们虽然没有一位承认罗马主教有超越地位,但在互争领导地位之时,往往去找罗马主教的支持。

西方教会方面,从来没有一间教会想要与罗马教会一争高低。早于公元185年,爱任纽已在他的「驳异端」一书中就说:「所有教会都当赞同罗马教会」。虽然罗马教会的宣布有时会遭到反对,但至终西方众教会都承认罗马主教的超越地位,也因此,导致教皇制的开端。罗马主教渐渐被称为教皇(Pope),此字源自拉丁文PaPa,是「爸爸」的意思。在教皇管辖下的众教会,总称为罗马天主教会(Roman Catholic Church)。教皇制的发展成为后来教会历史中至为重要的部份。

教皇利奥一世(Pope Leo l)抗议迦克墩会议中所宣布君士坦丁堡主教长与罗马主教地位相等的决定,但是他的抗议无效。他死于公元461年,被称为初期教会与中古教会承先启后的一位教皇。




研讨问题:


1.教会会议与大公会议的功用是什么?

2.本章所提四次大公会议分别在哪里举行?何年举行?它们各为教会成就了什么事?

3.安波罗修、耶柔米与奥古斯丁分别对教会的贡献是什么?(参看大英百料全会以搜集更多资料)?

4 . 使罗马主教地位超越其它主教的原因为何?

5.有哪些城市的主教与罗马主教争地位?

6.这几个大城市为什么有宗教上的重要性?

7 . 在对付多纳徒派及伯拉纠派的异端上,奥古斯丁分别以什么教义与他们争辩?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