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礼
Thomas Barclay
汤玛斯.巴克礼(英语:Thomas Barclay,汉名:巴克礼)生于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由祖父开始,全家即深受17世纪德国敬虔主义的薰陶,因此,
巴克礼从小便在充满基督教气氛的家庭中长大。在他16 岁生日之际,便将自己奉献给神,终身为上帝使用。由于聪颖好学,未满15 岁,于1864
年就进入格拉斯哥(Glasgow)大学就读, 1869年进苏格兰自由教会神学院(Free Church Divinity
College),在神学院即将毕业之际,听了当时在中国厦门担任宣教师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1830-1877)的演说后,感动之余,决定将此生投入中国的宣教行列中,成为一名中国宣教师。
巴克礼于1874 年9月19日,由英国的利物浦(LiverPool)出发,历时三个月,1874年12月18日抵达厦门,开始学习厦门话。1875年6月5日,在打狗(高雄)登陆。
为了使教会往下扎根并建全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培育本地籍的传教人才。马雅各医生于1869年7月在二老口医馆创设“信徒造就班”,得吴桑江协助,提升为“传道者速成班”(Communicants'
Class)。1875年,新楼建成后改为“传教师养成班”(Students'
Class),由厦门美国归正教会卢良教师指导,有7名学生上课。1876年,巴克礼从打狗至台南,这两地的“传教师养成班”,也在一年后正式合并。
在19
世纪中叶,当时台湾社会遍布文盲,能懂汉文的实在太少。巴克礼期待全台湾的人都能够信仰上帝,为了能使福音生根于台湾,他积极推动白话字运动(亦即罗马字拼音)。为配合白话字运动的推行,巴克礼特别构思筹划设立专门印制白话字的出版部门,以方便印行白话字的教学教材。
1880
年,马雅各宣教师由英国捐回台湾第一部罗马字印刷机,巴克礼即回到英国学习印刷技术,1884年,他返台后便借用新楼医院东北角的一间房子做为机房,开始印刷的工作,此也是台湾最早印刷术之开始。巴牧师名其书房为“聚珍堂”,俗称“新楼书房”。1887年底,巴克礼才正式将旗后的6名学生迁来和甘牧师馆楼下的7名合并于旧楼(二老口)礼拜堂的正厅授课,巴牧师命名为“大学”(Toa-oh)“Capital
College”,这就是台南神学院之创设。“台南大学(神学校)”创办的时候,学生只有十数名、教师三名、教室一座、宿舍一栋(可容十五人)。
巴克礼在台湾传教一甲子,除了积极推动白话字教育外,最大的成就是建立台南神院。他担任台南神院第一任校长(1876-1925),不但使神学校的规模扩大,同时引进现代化的制度。值得一提的是,巴克礼不仅教导学生宗教、信仰方面的知识,他也灌输学生科学方面的知识,如阳历与农历的差别、观察天文、做科学实验等。其可说是兼俱“宗教家”与“科学家”的精神。他也曾短暂担任长老教会中学(今长荣高级中学)的校长。
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之战,日人据台,人心沮丧,使教会思及宣教工作不可停顿,乃毅然复校。数年后学生数骤增,校舍不敷使用,却苦无资金扩建。适校长巴牧师返回英国报告台湾传教概况,并期筹募资金。数日后有一信徒私访巴牧师,问明所需款数,巴牧师答以“约需千磅”。此人立即如数认捐,并以“不可公开姓名”为条件。一九○三年乃以钜款建造新校舍(即今本院教室,院内人称为本馆),怀缅往昔,大家对这位匿名信徒颇感崇敬,惜至今无人知晓他的姓名。
一九四○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政府对福音圣工的干涉日趋露骨,迫学校任用日人为校长。本校校长与教界各方经长久讨论,及谨慎思考后,咸认“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遂于九月,忍痛闭校,男女生各十名转学他校,含泪道别,此次停办达八年之久。
今天,你只要到台南市中心,就会找到巴克礼纪念礼拜堂,台南神学院和巴克礼纪念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