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生医生
Dr. David G. Anderson
1908-1939
二十世纪上半叶,在华西方医疗宣教士,除了把基督救恩带给中国人外,他们还倾尽全力保护、救治了无数人的生命。他们经历了中国的军阀割据、国共之争,以及八年抗战。在政治上,他们严守中立。在内战和抗日期间,由于中国军队缺乏必要的医疗设备,许多受伤将士被送到西教士创办的教会医院里救治。
韩德生于1908年8月29日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府(今台州市),父母均为早期内地会医疗宣教士。年幼时,进入内地会在山东烟台的芝罘学校读书。毕业后,韩德生回到英国去读大学;随后步父母之后尘而学医。
1933年韩德生在一次基督徒奋兴大会上,清楚明白主引导他们到中国去宣教。于是他们响应神的呼召,双双加入内地会,并于1934年初离开英国,于3月中旬到达上海。经过初步的中文学习后,韩德生被分派到山西省长治鸿恩医院(Wilmay
Memorial Hospital)工作。
鸿恩医院于1931年落成开业,是当年山西省东南部唯一的现代化医院,服务范围和对象包括周围七个县镇及偏远农村约二百万人口。医生、护士、麻醉师、男、女传道和职员等约20人。大家分工合作,配搭事奉。他们经常以流动医院方式,到附近城镇医病传道。特别在大型庙会之时,他们更是把流动医院带到百姓当中,一面医病,一面举行帐幕布道会。他们还常常和中国同工一起到监狱里向男、女囚犯传福音,以福音教导他们改邪归正。
1936年9月底,韩德生主持院务。1937年内战停止,国共联合抗日,社会相对安定些,医院业务和宣教工作也逐渐恢复正常。可惜好景不常,不久,"七七事变"骤起,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8日,山西太原失守,日军继续南下占领太谷、平遥等地。因此,救护伤兵就成了医疗宣教士的当务之急。鸿恩医院的三位医生不遗余力地抢救八路军受伤将士。在药品、医疗器材奇缺的情况下,他们以基督的爱心,倾尽全力救护他们。亲赴前线战地医院的女护士写道:“这里有上千的伤兵急需护理。但只有一位中国军医,因此医生常来协助动手术。可是各类仪器用品奇缺。尤其是衣服和纱布没经消毒,不少
内脏手术暂时做不成,只能做手、臂、腿等开刀和拔子弹头的手术。许多伤兵躺在地上,只有简单的被褥,如果天气继续冷下去,真不知如何是好。今天我们和红十字会两位男工作人员照料
35 位伤势较重的病人。但到了下午,我们却调往另有 75 位伤兵的病房,他们全躺在两排长炕上。当时我要护理一位有严重坏疽症的伤兵,他的手臂已成黑色。我
每天靠主赐力量来应付这些难题,有时跪在地上护理他们,弄得腰快要断了。求主给我 够用的恩典,更多的救护他们!他们非常喜欢福音单张,把大幅的福音图画挂在墙上。”
日本未发动珍珠港事变前,日本政府仍需对沦陷区内,英、美、欧洲各国侨民给予保护。为着避免受到日机袭击,外侨在火车顶上盖国旗作掩护,免受轰炸;医院更是如此,就如临汾的医院房顶上漆上了英国的米字旗,长治鸿恩医院亦一样。
1938年鸿恩医院的伤员、病人实在太多,病房不够,许多患者只得在户外接受治疗。因应需要,他们又在潞城增设了一所医院,亦由韩德生负责兼顾。根据医院记录,当时两所医院除了五千个门诊病人外,还有留医住院的五百多个病人。如此繁重的救死扶伤工作,使韩医生透支了过多的体力,但他一直沉默苦干,力撑时艰,亲手医治了成千的伤患。1939年6月21日,他终因病人传染而罹患伤寒,不治而逝,当时他尚未满31岁。遗下年轻的妻子,四岁半的长女和未满周岁的幼女。韩德生为拯救中国人的生命和灵魂,付出了重大的牺牲,直至付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长治市人民医院始建于1946年5月,其前身是清咸丰年间由英、美、德等国传教士创立的教会医院--宏恩医院,是长治市最早使用诊治疾病的地方,现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的市地级综合医院,长治市北大街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