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登 John Leighton Stuart
第二代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的父母都是早期到中国的美南长老会传教士。司徒雷登出生于杭州城北部天水桥畔耶稣堂弄天水堂旁的传教士住宅。从血统上说,他是一位纯粹的美国人。但用司徒雷登自己的话来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他会讲一口纯正的杭州话。
11岁时到美国弗吉尼亚州上学,在那里曾被人讥笑为不会说英语的怪物。受到“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的影响,而立志于传教,转入纽约协和神学院。1904年,他结婚后携妻子艾琳.罗德(Aline Rodd)回到杭州,成了第二代美南长老会传教士。
1908年,司徒雷登应邀前往南京,出任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0年,任南京教会事业委员会主席。辛亥革命时,兼任美国新闻界联合通讯社驻南京特约记者。
曾经在美国做过教师的司徒雷登深知知识分子的转变才是中国发生转变的关键,于是他的目光投向了教育。1919年1月,司徒雷登被聘请为首任燕京大学校长,部分人认为他作为燕大的长期领导人为该校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说:“如果允许我谈个人的想法,我最大的梦想是在燕大建立一所宗教学院。在这里,越来越多的既谙熟本国崇高的文化遗产,又受过西方最好的神学院教育的中国籍教师向本国人民讲授真正的基督教。这种基督教根植于他们自己的宗教体验之上,与20世纪的知识和谐一致,符合中华民族的精神,清除了所有按西方历史环境所做的无用的解释。
司徒雷登四处募捐,张学良将军曾为此大学捐款。为燕京大学在北京西郊建造了一所宫殿式的美仑美奂的新校园,不惜出重金延请中外著名学者如吴雷川、许地山、顾颉刚、赵紫宸、钱穆、吴文藻等人来燕大任教,提升燕大知名度和学术地位。
司徒雷登提倡学术自由,要求燕大的学生既中国化,又国际化,司徒雷登还注意与学生、员工互动交流,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对待教职员工热情温暖,给许多学生和员工留下了深刻印象。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被日军关押在北京,直到1945年8月获释。这期间燕大也被迫迁往成都,借用华西协和大学的校园。1945年,获释后的司徒雷登继任燕大校长(后为校务长),也担任美国在解放前最后一任驻华大使,直到离开中国。
在他过身以后,他一直希望能够将骨灰送到中国,埋在燕京大学校园内,他的这一愿望始终无法实现。直到2008年11月18日,在他去世46年后,其骨灰被低调安葬于中国杭州半山安贤园。
出生:(今杭州下城区耶稣堂弄) 燕京大学在香港被并入香港中文大学的崇基学院。 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校舍由北京大学接收,现在其建筑仍为燕京大学古迹。地址-燕园。 燕京神学院–北京市海淀区清河镇清河路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