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祝虔 Eugene Hill (1910 ~ 1992)
希祝虔这个名字是其英文名字Eugene Hill按照粤语译音而来。希祝虔于1910年出生于德州诺克斯城(Knox City, Texas)的一个敬虔爱主的家庭。
婚后,年轻的希氏夫妇住在肯塔基的马窟镇(Horse Cave, Kentucky),因为当时希祝虔仍在神学院深造,同时在马窟镇牧养教会。有一天,露易丝接到”海外宣道部”麦德理先生(Dr. C. E. Mddry)的电话,约他们马上赶往维吉尼亚州的列治文(Richmond, Virginia),到美南浸信会的总部面谈。原来是浸信会在广州的”两广神道学院”(Graves Theological Seminary)校长梁根(Theron Rankin)博士即将离职,需要一位校长人选来接替他。于是他们匆匆与亲人道别,于1935年12月13日搭乘”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前往中国。那年,希祝虔才25岁。
希祝虔和露易丝到达广州的第一件事便是学习广东话(粤语),这是一个非常不易学习的语言。在纪好弼医生(Dr. Rosewell H. Graves)的鼓励下,希祝虔在一年内即打下良好的粤语基础。当语言学习告一段落后,希祝虔一面在两广神道学院教书,一面在东山浸信会堂负责讲道和主日学的工作。他也经常搭乘公车,到附近的村镇去讲道,生活非常忙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祝虔牧师则继续坚守在广州东山郊区,利用自己美国人的身份,成立”救饥中心”,救助了无数的难民,同时他也把福音传给患难中的人们,使人克服战争的恐惧,带给人希望与平安。当时西方宣教士已全部撤离,整个东山区只剩下他一个”洋人”。每个礼拜日,希祝虔除了在东山教堂,还要去其他几个教堂讲道,他更要尽力地保护当地的百姓。有一天,他得知沙河安老院有一批七、八十岁的老妪,每天都遭到日军们的强暴,再加上没有食物,许多人已奄奄一息。他就亲自开着卡车到安老院,把这些老人接到两广浸信医院,安置在隐秘的地下室里住下。有一次,日本兵到医院里搜寻,对着希牧师大吼大叫,并用刺刀刺伤他的身体,顿时血流如注。为了保护这些老人他险些丧失自己的性命。在美国撤侨后,他回到了美国休养。
希祝虔是战后第一批回到中国的宣教士之一,也是第一个回到广州东山的人。当时的广州百废待兴,一人要当十人用。由于人手奇缺,希祝虔只好临时兼任校长,担负起恢复两广神道学院的重任。1946年,西方宣教士陆续回到中国,露易丝和小约翰也于同年6月来到希祝虔身边。当时”两广浸联会”的主要事工是教育。1946年9月,秋季开学的时候,在东山的本校、以及在邻近诸省分校的学生,包括高中、初中、小学和幼稚园,总共有8500多学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西方各国差会纷纷撤离。希祝虔夫妇所属的”南中国宣道会”(South China Mission)决定留守不动,希祝虔一家也继续留在东山。但是可惜,因为政治原因,最终希祝虔一家只能于1951年离开他们所爱的中国。
美南浸信会在广州的根据地是广州的东山堂,而那个神学院,也演化成为今天的香港浸信会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