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包尔腾 John Shaw Burdon

包尔腾(John Shaw Burdon)

包尔腾(John Shaw Burdon)是英国圣公会的宣教士。英国圣公会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自称The Church,他们的宣教机构就称为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英行会。1854年10月,包尔腾由香港维多利亚教区施美夫主教(Bishop George Smith)按立为牧师,其后主要在江浙一带宣教,期间曾前往南京走访太平天国领袖们。从1858-1861年间,他先后在杭州、宁波和绍兴等地宣教并建立教会。

1862年初,包尔腾奉调前往北京开辟宣教工场,成为首批进入北京的西方宣教士之一。同年,洋务派领袖恭亲王奕欣、桂良和文祥等人奏请朝廷筹办”同文馆”,目的是培养足够的”通事”和”译员”,以应付外交事务。

由于包尔腾精通中文,在时任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威妥玛(Sir Thomas Wade)的推荐下,担任同文馆首任总教习。总理衙门事先对他进行了考核,认为他”尚属诚实”,”以之教习学生,似可无事苛求”,但要求包尔腾只能讲授语言文字,不得传教。同时亦嘱咐汉人教习对包尔腾暗中予以稽查和监督。

包尔腾任总教习职时间不长,只一年多便离职。在同文馆发展史上,他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他的到任使得同文馆有了第一位外国教习,并能够招收到19名满、蒙、汉学生入馆学习外语,这是外语教学在中国的开始,包尔腾也就成了中国第一位正规英语教师。

1864年5月,即包尔腾在华辛勤劳作11年之后回英国述职。1865年再次来华,在驻京英国领事馆内做牧师(1865-1872)。1865年,他和首批入京的英美宣教士,着手翻译第一部北京官话本《新约圣经》,该译本于1872年出版发行,在中国教会流行使用40余年之久。1872年,包尔腾还与施约瑟合作,在北京编译出版了《公祷书》(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成为日后中国圣公会通用《公祷书》之蓝本。

包尔腾明确反对教会卷入政治,反对教会干预涉及信徒的司法审判的细节,反对将教会纳入政治势力或条约的保护之下,他说:”缺少保护固然会导致很多不公正和痛苦,但是,保护教徒会产生更恶劣的后果。它会导致许多伪善之徒加入我们的队伍,将使我们更容易受到指控,而这种指控可能正蕴育着中国社会对基督教的敌视,还将会在我国政府与中国政府中制造连续不断的政治纠纷。

1873年10月,包尔腾返回英国,并于次年初从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接受了神学博士学位。1874年3月又在兰柏宫被祝圣为香港维多利亚主教(1874-1897),主理包括香港、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在内的华南教区和日本教区事务,后来越缩越小,成为了香港教省。同年12月13日,包尔腾在香港圣约翰座堂正式就任,同时兼任圣保罗书院院长。1883年在福州建立了”真学书院”(今施埔堂)。包尔腾还致力于教会本土化,注重培训和任用本土传道人。香港圣士提反堂是圣公会第一所华人礼拜堂,创建于1865年,向港人传福音,起初效果并不理想。直到1884年,包尔腾按立邝日修为第一位华人牧师后,圣士提反堂的教务才活跃起来,此后才逐渐有了圣士提反堂中学、圣士提反书院和圣士提反女子中学等教会学校和机构。这些都与包尔腾当年所奠下的根基不无关系。

同文馆-协和门诊大楼向北百余米路东,是东堂子胡同,从西口进去不远,就见路北一个院墙上镶着一块汉白玉石牌,上面刻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

施埔堂-福州仓山师范大学旁的学生街

香港圣约翰座堂、香港圣保罗书院、圣士提反书院/女子中学/教堂等所有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