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杨格非 Griffith John

杨格非 Griffith John

中国宣教的差会有很多,但只有两个是最有名的。第一个有名的就是马礼逊的差会,是伦敦传道会,主要是在通商口岸发展,他们有名的原因是因为早期的宣教士都是他们派出来的,但是他们随着内地会的开始,变得式微,最后更融合到中华基督教会之中。内地会的特色则是派大量的人手,进入中国内地,拓展宣教工作。

今天我们分享的是一位伦敦传道会的宣教士杨格非。他自己所说:”我是从摇篮里就在宗教的气氛中长大的。他14岁时在一次祷告聚会中开始了第一次讲道,十六、七岁时就已经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传道人,在教会里定期讲道,人们亲切的称他为”那个讲道的孩子。

临行前,伦敦会差会代表和众亲友在伦敦为他们举行欢送宴会,虽然杨格非那时已24岁,但因他身材比较矮小,相貌稚嫩,以致闹出一个笑话。一位门警竟把他当成一个前来凑热闹的小孩子,而把他拦住,不许他进入会场。杨格非遂向他说明自己就是那位即将被欢送去中国的宣教士,门警听后哈哈大笑,说:”原来如此,他们怎么派个小孩子到中国去呢?让一个小孩子去带领中国人归向基督?

1855年杨格非和妻子到达上海学习中文,在上海五年期间,他四处巡回布道,到上海县、松江府和青浦县等地传福音。

1860 年《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门户更加开放,杨格非成为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省份的西方宣教士。他在1861年到达汉口,看着长江说:”这一条美丽和宏伟的河流,如今已成为福音使者们的大道。”抵达汉口后不久,他们即在沈家庙金庭公店的住所开始宣教工作。

杨格非向来注重讲道,而且他自年少时就有讲道恩赐,能够深入浅出地将福音真理,生动地地宣讲出来,让民众容易接受。到中国几年后,他用中文讲道,其威力与魅力仍不减当年,无论老少妇孺,知识份子还是贩夫走卒,都能被他响亮的声音、活泼的手势和生动的内容所吸引。他初到汉口时,并没有固定的布道地点,只能选择一些公开场地,聚集群众前来听讲,因而被称为”街头宣教士”。1862年3月16日终得一位中国信徒受洗,此后渐有不少当地人归信基督。因此,亟需寻觅一个固定场所作为聚会之用,杨格非遂于1863年,在汉口夹街太平巷,创建了华中地区第一所基督教礼拜堂,命名为”首恩堂”。随后相继在蔡家巷兴建了”恩光堂”,在统一街兴建了”救恩堂”,并在花楼街购地建立起伦敦会”花楼总堂”,成为汉口宣教事业中心,统筹华中一带的宣教事宜。

在汉口打开局面后,杨格非便计划向对岸武昌发展。1864 年7月,他获准在武昌戈甲营购地兴建”崇真堂”,这是湖北省城的第一座教堂,标志着基督教传入武昌的划时代进展。

杨格非可称为全方位宣教的典范,除了直接宣教、建立教堂外,他还十分注重科教文卫工作。他于1866年在汉口创立的”仁济医院”,是华中最早的西医院之一,现已成为汉口协和医院。

1899 年,杨格非在花楼总堂(今交通巷)旁边一个工厂旧址上,办起了汉口第一所集大学、中学、师范、神学为一身的综合性学校—-博学书院(英文名为Griffith John College,即杨格非学院),现已成为武汉市第四中学。

杨格非对于中国教会的另一主要贡献是写作与翻译。杨格非能够熟练地使用中文,说、写都非常流利。1885 年他完成了《新约全书》的翻译,称之为”浅文理译本”。由于文字精湛深刻有力,文人和普通百姓均看得懂,遂广受欢迎。

崇真堂位于武昌区戈甲营44号,由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兴建于1864年,为省城武昌的第一座基督教堂。哥德式风格,开尖券窗,可容200人。

1931年,花楼会堂搬迁到汉口模范区的云樵路(今黄石路),改名为格菲堂。1951年改名为格非堂改名为荣光堂。该堂的铭文道及杨格非:博爱无我,大智不骄,设医兴学,建局译经,终身壮志,救赎福音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