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圣经翻译简史
类别 |
译本名称 |
开始翻译 |
出版年份 |
特色 |
主译者 |
翻译根据 |
参与机构/团体 |
景教 |
1. 景教经典 |
|
七世纪初 |
部分旧约及新约书卷 |
|
|
Nestorian(聂斯脱略派) |
天主教 |
2. 孟高维诺译本 |
|
13世纪中 |
蒙古语诗篇及新约全书 |
John of Montecorvino |
|
天主教 |
|
3. 巴设译本 |
1700 |
未出版 |
四福音及保罗书信 |
J. Basset(巴设) |
拉丁文圣经 |
天主教巴黎外方传教会 |
|
4. 贺清泰译本 |
18世纪末 |
18世纪末 |
旧约和大部分新约 |
Louis De Poirot(贺清泰) |
拉丁文通行本 |
天主教耶稣会 |
|
5. 圣咏译义初稿, 新经全集 |
|
1946,1949 |
|
吴经熊 |
英文及法文译本 |
天主教 |
|
6. 思高译本 |
1945 |
1968 |
加上引言、注释和附义 |
G. M. Allegra(雷永明神父) |
玛索`辣原文,Swete出版之七十贤士译本,拉丁文通行本圣经,叙利亚译本 |
天主教思高圣经学会 |
基督教文言译本 |
7.马礼逊译本 【神天圣书】 |
1807 |
1814(新约) 1823(旧约) |
得中国学者帮助 译文比较优越,流通量广 第一本基督教汉译圣经 |
Robert Morison(马礼逊)William Milne(米怜) |
大英博物院稿本 (天主教部分圣经译本) |
伦敦差传会 大英圣经公会 |
|
8. 马士曼译本 |
不详 |
1816(新约) 1822(旧约) |
在印度出版 在把Baptizo译作浸 |
Joshua Marshman(马士曼) |
先由英文圣经汉译 再由希腊文新约圣经逐句收修 |
英国浸信会 |
|
9. 四人小组译本【新遗诏书】 【旧遗诏圣书】 |
1835 |
1837(新约) 1840(旧约) |
曾一度被太平天国军队采用 |
K. F. A. Gutzlaff(郭实腊)W. H. Medhurst(麦都思)E. C. Bridgman(裨治文)J. R. Morrison(小马礼逊) |
l 以马礼逊译本加以修订 |
伦敦差传会 |
|
10. 高德译本 |
|
1853(新约) 1868(旧约) |
1843第一次联合差会会议通过由各差会会员成立‘委办译本委员会’以希腊文版本Textus
Receptus为篮本,并采用中国成语、文体及度、量、钱币名称,翻译一本中文圣经。 美国浸信会成员不满委办会将Baptizo译作洗而不译作浸,退出了委办会,另请高德等人翻译 较委办译本及裨治文译本更贴近原文文法的格式 |
J. Goddard(高德)E. C. Lord(罗尔悌)W. Dean(和迪因) |
以Textus Receptus为篮本 |
美国浸信会 |
|
11. 裨治文译本 |
|
1859(新约) 1862(旧约) |
委办会译完新约后,英、美译者因God这字该译为‘上帝’或‘神’起了争论而分裂 裨治文采用‘神’的译法,重译委办译本新约,并自行翻译旧约 文笔不及委办本,但较忠于原文,宁愿牺牲辞藻的华丽 |
E. C. Bridgman(裨治文) l 以Textus Receptus为篮本 |
以Textus Receptus为篮本 |
美国圣经公会 |
|
12. 委办译本 |
|
1852(新约) 1854(旧约) |
采用‘上帝’一词翻译旧约 |
W. H. Medhurst(麦都思)J. Stronach(施敦力)W. C. Milne(小米怜)J. Legge(理雅各) |
以Textus Receptus为篮本 |
英国圣经公会 |
基督教文理译本 |
13. 杨格非浅文理译本 |
|
1885(新约) 1905(旧约至雅歌) |
采用浅文理文体翻译圣经,适合普罗大众使用 以意义相符,效果相等为翻译准则 |
Griffith John(杨格非) |
以Textus Receptus为篮本 |
|
|
14. 包约翰、白汉理浅文理译本 |
|
1889(新约) |
l 不及杨格非浅文理译本流行 |
J. S. Burdon(包约翰)H. Blodget(白汉理) |
|
|
|
15. 施约瑟浅文理译本 |
1888 |
1902(新旧约) |
文笔雅洁,词句通顺 在华北流行甚广 |
S. I. J. Schereschewsky(施约瑟) |
|
|
|
16. 浅文理和合译本 |
|
1904(新约) |
一个力求统一的译本 |
J. S. Burdon(包约翰)R. H. Graves(纪好弼)J. Genahr(叶道胜)T. W. Davis(戴维思)J. C. Gibson(汲约翰) |
|
|
|
17. 深文理和合译本 |
|
1906(新约) |
l翻译期间发生庚子拳乱 |
J. Chalmers(湛约翰)J. Edkins(艾约瑟)J. Wherry(惠志道)E. Sheffield(谢卫楼)M. Schaub(沙伯) |
参考当时已有的译本 |
|
|
18. 深、浅文理和合译本合并 |
|
1919(旧约) |
因浅白的文体渐取代旧文体,故1907年马礼逊来华100周年纪念会上,决议合并深、浅文理小组,并完成旧约文理译本 |
|
|
|
基督教官话译本 |
19. 南京官话译本 |
1854 |
1857(新约) |
第一本官话圣经 |
W. H. Medhurst(麦都思)J. Stronach(施敦力) |
可能是由委办译本之新约译成官话而已 |
|
|
20. 北京官话译本 |
1858 |
1866(新约) |
在华北流行甚广 |
J. S. Burdon(包约翰)J. Edkins(艾约瑟)S. I. J. Schereschewsky(施约瑟)H. Blodget(白汉理)W. A. P. Martin(丁韪良) |
以南京官话译本为据重新翻译 |
美国圣经公会(神版) 英国圣经公会(上帝版及天主版) |
|
21. 施约瑟旧约官话译本 |
|
1875(旧约) |
译者是俄籍犹太人,精通希伯来文 于1878年与北京官话译本(新约)与这个旧约译本合并成圣经全书由英国圣经公会出版 |
S. I. J. Schereschewsky(施约瑟) |
以北京官话译本(新约)同一体裁进行旧约的翻译 |
美国圣经公会 |
|
22. 杨格非官话译本 |
|
1889(新约) |
适合南北各省人士阅读 |
Griffith John(杨格非) |
以杨格非浅文理译本译过来 |
苏格兰圣经公会 英国圣经公会 |
|
23. 官话和合译本 |
1890 |
1907(新约) 1919(旧约) |
出版二十年后,成为中国教会所采用的惟一译本 |
C. W. Mateer(狄考文)C. Goodrich(富善)F. W. Baller(鲍康宁)G. Owen(欧文)S. Lewis(鹿依士) |
|
|
近代译本 |
24. 王宣忱译本 |
|
1933(新约) |
译者曾协助狄考文翻译和合本之工作 他因恐一般人对和合本有误解之处,立志重译 |
王宣忱(王元德) |
根据伦敦拉丁文原本和纽约的英文原本,并搜集各种译本作为参考 |
|
|
25. 国语新旧库译本 |
|
1939(新约) |
从圣经原文翻译,强调忠于原文 采用‘浸礼’,‘召会’等译词 |
H. Ruck(陆亨理)郑寿麟 |
|
|
|
26. 朱宝惠译本 |
|
1929(新约) 1939(旧约) |
|
朱宝惠Sydenstrilker(赛兆祥) |
|
|
|
27. 萧铁笛译本 |
1959 |
1964(新约) |
|
|
|
香港灵粮出版社 |
|
28. 吕振中译本 |
1940 |
1946(新约) 1970(旧约) |
|
吕振中 |
初稿是根据英国牛津大学A.
Souter (苏德尔)新约希腊文圣经 1949根据Nestle第十七版为篮本进行修订 |
新约由燕京大学出版(1946) 新约修订本由香港圣书公会出版 |
|
29. 圣经新译本 |
1972 |
1976(新约) 1992(旧约) |
忠于原文及采用现代文体 |
|
以1966出版的希腊文新约全书(Greek
New Testament)为据 旧约用德国圣经公会1977出版希伯来文圣经进行翻译 |
美国乐可门基金会(Lockman Fundation) |
|
30. 当代圣经 |
1972 |
1974(新约) 1979(旧约) |
以“不增加一点或减少一点意思,务求表达得流畅易明”为几翻译原则 |
|
以Living Bible为蓝本译成 |
国际新力出版社(Living Bible International) |
|
31. 现代中文译本又名【合一译本】 |
1971 |
1975(新约) 1979(旧约) |
天主教学者有份参与译文审阅工作 针对国语和合本难明的句语,以“意义相符,效果相等”为原则,表现现代语文的特色 口语化,避用音译 |
许牧世 |
以Today
English Version为蓝本 新约参照UBS第三版希腊原文 旧约参照基托尔氏的希伯来文圣经第三版 |
联合圣经公会
天主教(把上帝改为天主,圣灵改为圣神,耶和华改为上主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