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聖經翻譯簡史
類別 |
譯本名稱 |
開始繙譯 |
出版年份 |
特色 |
主譯者 |
繙譯根據 |
參與機構/團體 |
景教 |
1. 景教經典 |
|
七世紀初 |
部分舊約及新約書卷 |
|
|
Nestorian(聶斯脫略派) |
天主教 |
2. 孟高維諾譯本 |
|
13世紀中 |
蒙古語詩篇及新約全書 |
John of Montecorvino |
|
天主教 |
|
3. 巴設譯本 |
1700 |
未出版 |
四福音及保羅書信 |
J. Basset(巴設) |
拉丁文聖經 |
天主教巴黎外方傳教會 |
|
4. 賀清泰譯本 |
18世紀末 |
18世紀末 |
舊約和大部分新約 |
Louis De Poirot(賀清泰) |
拉丁文通行本 |
天主教耶穌會 |
|
5. 聖詠譯義初稿, 新經全集 |
|
1946,1949 |
|
吳經熊 |
英文及法文譯本 |
天主教 |
|
6. 思高譯本 |
1945 |
1968 |
加上引言、註釋和附義 |
G. M. Allegra(雷永明神父) |
瑪索`辣原文,Swete出版之七十賢士譯本,拉丁文通行本聖經,敘利亞譯本 |
天主教思高聖經學會 |
基督教文言譯本 |
7.馬禮遜譯本 【神天聖書】 |
1807 |
1814(新約) 1823(舊約) |
得中國學者幫助 譯文比較優越,流通量廣 第一本基督教漢譯聖經 |
Robert Morison(馬禮遜)William Milne(米憐) |
大英博物院稿本 (天主教部分聖經譯本) |
倫敦差傳會 大英聖經公會 |
|
8. 馬士曼譯本 |
不詳 |
1816(新約) 1822(舊約) |
在印度出版 在把Baptizo譯作浸 |
Joshua Marshman(馬士曼) |
先由英文聖經漢譯 再由希臘文新約聖經逐句收修 |
英國浸信會 |
|
9. 四人小組譯本【新遺詔書】 【舊遺詔聖書】 |
1835 |
1837(新約) 1840(舊約) |
曾一度被太平天國軍隊採用 |
K. F. A. Gutzlaff(郭實臘)W. H. Medhurst(麥都思)E. C. Bridgman(裨治文)J. R. Morrison(小馬禮遜) |
l 以馬禮遜譯本加以修訂 |
倫敦差傳會 |
|
10. 高德譯本 |
|
1853(新約) 1868(舊約) |
1843第一次聯合差會會議通過由各差會會員成立『委辦譯本委員會』以希臘文版本Textus Receptus為籃本,並採用中國成語、文體及度、量、錢幣名稱,翻譯一本中文聖經。 美國浸信會成員不滿委辦會將Baptizo譯作洗而不譯作浸,退出了委辦會,另請高德等人翻譯 較委辦譯本及裨治文譯本更貼近原文文法的格式 |
J. Goddard(高德)E. C. Lord(羅爾悌)W. Dean(和迪因) |
以Textus Receptus為籃本 |
美國浸信會 |
|
11. 裨治文譯本 |
|
1859(新約) 1862(舊約) |
委辦會譯完新約後,英、美譯者因God這字該譯為『上帝』或『神』起了爭論而分裂 裨治文採用『神』的譯法,重譯委辦譯本新約,並自行翻譯舊約 文筆不及委辦本,但較忠於原文,寧願犧牲辭藻的華麗 |
E. C. Bridgman(裨治文) l 以Textus Receptus為籃本 |
以Textus Receptus為籃本 |
美國聖經公會 |
|
12. 委辦譯本 |
|
1852(新約) 1854(舊約) |
採用『上帝』一詞翻譯舊約 |
W. H. Medhurst(麥都思)J. Stronach(施敦力)W. C. Milne(小米憐)J. Legge(理雅各) |
以Textus Receptus為籃本 |
英國聖經公會 |
基督教文理譯本 |
13. 楊格非淺文理譯本 |
|
1885(新約) 1905(舊約至雅歌) |
採用淺文理文體翻譯聖經,適合普羅大眾使用 以意義相符,效果相等為翻譯準則 |
Griffith John(楊格非) |
以Textus Receptus為籃本 |
|
|
14. 包約翰、白漢理淺文理譯本 |
|
1889(新約) |
l 不及楊格非淺文理譯本流行 |
J. S. Burdon(包約翰)H. Blodget(白漢理) |
|
|
|
15. 施約瑟淺文理譯本 |
1888 |
1902(新舊約) |
文筆雅潔,詞句通順 在華北流行甚廣 |
S. I. J. Schereschewsky(施約瑟) |
|
|
|
16. 淺文理和合譯本 |
|
1904(新約) |
一個力求統一的譯本 |
J. S. Burdon(包約翰)R. H. Graves(紀好弼)J. Genahr(葉道勝)T. W. Davis(戴維思)J. C. Gibson(汲約翰) |
|
|
|
17. 深文理和合譯本 |
|
1906(新約) |
l翻譯期間發生庚子拳亂 |
J. Chalmers(湛約翰)J. Edkins(艾約瑟)J. Wherry(惠志道)E. Sheffield(謝衛樓)M. Schaub(沙伯) |
參考當時已有的譯本 |
|
|
18. 深、淺文理和合譯本合併 |
|
1919(舊約) |
因淺白的文體漸取代舊文體,故1907年馬禮遜來華100週年紀念會上,決議合併深、淺文理小組,並完成舊約文理譯本 |
|
|
|
基督教官話譯本 |
19. 南京官話譯本 |
1854 |
1857(新約) |
第一本官話聖經 |
W. H. Medhurst(麥都思)J. Stronach(施敦力) |
可能是由委辦譯本之新約譯成官話而已 |
|
|
20. 北京官話譯本 |
1858 |
1866(新約) |
在華北流行甚廣 |
J. S. Burdon(包約翰)J. Edkins(艾約瑟)S. I. J. Schereschewsky(施約瑟)H. Blodget(白漢理)W. A. P. Martin(丁韙良) |
以南京官話譯本為據重新翻譯 |
美國聖經公會(神版) 英國聖經公會(上帝版及天主版) |
|
21. 施約瑟舊約官話譯本 |
|
1875(舊約) |
譯者是俄籍猶太人,精通希伯來文 於1878年與北京官話譯本(新約)與這個舊約譯本合併成聖經全書由英國聖經公會出版 |
S. I. J. Schereschewsky(施約瑟) |
以北京官話譯本(新約)同一體裁進行舊約的翻譯 |
美國聖經公會 |
|
22. 楊格非官話譯本 |
|
1889(新約) |
適合南北各省人士閱讀 |
Griffith John(楊格非) |
以楊格非淺文理譯本譯過來 |
蘇格蘭聖經公會 英國聖經公會 |
|
23. 官話和合譯本 |
1890 |
1907(新約) 1919(舊約) |
出版二十年後,成為中國教會所採用的惟一譯本 |
C. W. Mateer(狄考文)C. Goodrich(富善)F. W. Baller(鮑康寧)G. Owen(歐文)S. Lewis(鹿依士) |
|
|
近代譯本 |
24. 王宣忱譯本 |
|
1933(新約) |
譯者曾協助狄考文翻譯和合本之工作 他因恐一般人對和合本有誤解之處,立志重譯 |
王宣忱(王元德) |
根據倫敦拉丁文原本和紐約的英文原本,並搜集各種譯本作為參考 |
|
|
25. 國語新舊庫譯本 |
|
1939(新約) |
從聖經原文翻譯,強調忠於原文 採用『浸禮』,『召會』等譯詞 |
H. Ruck(陸亨理)鄭壽麟 |
|
|
|
26. 朱寶惠譯本 |
|
1929(新約) 1939(舊約) |
|
朱寶惠Sydenstrilker(賽兆祥) |
|
|
|
27. 蕭鐵笛譯本 |
1959 |
1964(新約) |
|
|
|
香港靈糧出版社 |
|
28. 呂振中譯本 |
1940 |
1946(新約) 1970(舊約) |
|
呂振中 |
初稿是根據英國牛津大學A. Souter (蘇德爾)新約希臘文聖經 1949根據Nestle第十七版為籃本進行修訂 |
新約由燕京大學出版(1946) 新約修訂本由香港聖書公會出版 |
|
29. 聖經新譯本 |
1972 |
1976(新約) 1992(舊約) |
忠於原文及採用現代文體 |
|
以1966出版的希臘文新約全書(Greek New Testament)為據 舊約用德國聖經公會1977出版希伯來文聖經進行翻譯 |
美國樂可門基金會(Lockman Fundation) |
|
30. 當代聖經 |
1972 |
1974(新約) 1979(舊約) |
以「不增加一點或減少一點意思,務求表達得流暢易明」為几翻譯原則 |
|
以Living Bible為藍本譯成 |
國際新力出版社(Living Bible International) |
|
31. 現代中文譯本又名【合一譯本】 |
1971 |
1975(新約) 1979(舊約) |
天主教學者有份參與譯文審閱工作 針對國語和合本難明的句語,以「意義相符,效果相等」為原則,表現現代語文的特色 口語化,避用音譯 |
許牧世 |
以Today English Version為藍本 新約參照UBS第三版希臘原文 舊約參照基托爾氏的希伯來文聖經第三版 |
聯合聖經公會 天主教(把上帝改為天主,聖靈改為聖神,耶和華改為上主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