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常用语入门

哈利路亚

希伯来语的音译,用于敬拜中的欢呼,意思是"你们要赞美耶和华"。哈利路是"你们要赞美"。而"亚"是上帝的名字。所以有一首基督徒耳熟能详的诗歌是"哈利路,哈利路,哈利路,哈利路亚,赞美我主。"

以马内利

出现在《圣经.新约》里,希伯来语的音译,翻译出来就是"神与我们同在,"表明耶稣生活在人当中。施行拯救和审判。这个词的出现是为了说明耶稣降生的事实。天使对约瑟说:"……你要给他起名耶稣……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太1:21~23)可见这个词是代表上帝籍着耶稣降世表明他与人同在,意义深远。

 
查 经

"有空吗?欢迎参加我们的'查经'班。"

"查经",简言之便是查考《圣经》。但是,当教会提到"查经"时是有更特殊的含意的,通常指一群人在一起查考《圣经》,而方式大概有三种:一是讲员式,即有一人主讲,可能是某段经文,也可能综合数段经文,这种方式着重于经文本身的了解和《圣经》一贯的思想,偏重神学体系。第二种是依循已编好的材料来讨论。第三种则是选定一段或数段经文后,大家自由提出自己读完的收获。后二者人数不宜过多,通常第组五到八人,惯称"小组查经"。

有关查经的一句名言是:"字句叫人死,唯有经意叫人活",所以要深入了解经文的原意,用以作为生活准则。这样,才能在生活中表现出来,至于《圣经》里到底说了什么,让人如此费心查考?抱歉,三言两语说不完,您还是去参加"查经班"吧!

 
探 访

"喂!张姐妹啊,今晚有没有空?您初来教会,我们想去'探访'您,不知道方不方便?"

"探访"是教会中再熟悉不过的字眼了,可是初来教会者恐怕仍对这'专有名词'心存疑惑。说穿了,"探访"不过是探望、拜访而已,可是为何会发展成一种教会特有文化呢?这是因为教会很强调彼此相爱,若是新朋友或是有会友生病了、结婚了、有困难……我们自然会表示关心而登门造访一番。又因我们的关心,照顾是带着由上帝而来的福气,所以基督徒的互相探望就成了一种恩典的流通,而多数的探访也会以祷告作结束。 正因如此,"探访"也就有别于一般的"串门子",无论是拜访的方式、谈话的内容都含有信仰交流的目的。

 
交 通

常听基督徒在谈话中交通来,交通去的,好不自在,然而什么是交通呢?照《圣经》的教导,这的确是一项重要的基督徒生活内容,《圣经》吩咐我们彼此相爱,要有群体交往生活,《圣经》是很重视信徒互动生活的,所以常说你们要彼此这种有来有往的互动、交谈便是人要和人们交通一下,便是指他依上帝的教导要和我们分享生活经验,并愿聆听我们的回应,这个方式本可译作交谊,但为了与一般的游乐方式区别,交通便成了基督徒的专用术语,专指基督徒交换生活体验。交通的内容可以是信仰的,也可以是生活的,但别忘了它是一种互动,否则若只是单方面发牢骚,恐怕以后别人再也不敢跟你交通了。

   
主日学

"本教会周日上午有主日学,欢迎参加。"

"主日学"?礼拜天不是放假吗?怎么还要上什么"主日学"?

如果说成主日学校,也许就容易懂了,"主日"者,周日也。为什么叫"主日"呢?很简单,因为这一天是要去敬拜主的日子。"主"者,万物主宰也,所以敬拜主的日子就是主日,也就是周日(这就是为什么您不容易在周日邀请基督徒朋友也去玩的原因,请体谅。)至于这些 人在主日去教会学什么呢?小孩子多是听《圣经》故事,大人们则有程度不一的内容,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现象,无所不包。目的是为了从各种角度认识上帝,当然《圣经》的研究仍是重头戏。主日学提供我们在一般学府学不到的东西唷!

 
作见证

"下周将有一位姊妹来人们中间作见证,请大家多邀请新友参加!"在教会里常常听到这样的话。

"作见证"是专指一个人向别人说明上帝做的一些奇妙的事,或者是叙述某些事件与人物带给他的影响,但必须跟基督信仰有关才行。所以当一个人作见证时,多半是告诉别人他认识上帝以后的改变,或是说明他接受信仰的原因和过程,由此可知作见证是一种经验的传递,与讲道大不相同。

大部分的人都满喜欢听见证的,一方面因为有很高的故事性,一方面这是别人生命的经验,更显出信仰的真实和踏实。其实真正的基督徒每天和上帝都有活泼的亲密关系,此外,好的品行,也都是"作见证"喔!

 
基督徒

"我是一位基督徒,我愿意跟你分享我的信仰……"

《圣经》上记载,相信耶稣的人被称作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这个地方开始的,而原来的意思是"小基督",中文翻作"徒"也很容易明白。至于"基督"则是"君主"的意思,所以啦,这可不得了,基督徒不就成了"小君主"吗?可惜,当时耶稣被称为基督却是轻蔑过于尊敬,因为很多人不想信他是天上的君王,直到他从死里复活,这些相信他的人才放胆传这个真理,奇怪的是,基督徒所到之处总是带来一些震撼和能力,也的确影响了当时的社会。

直到今日,经过历代基督徒二千年来的耕耘,"基督徒"已经成为一种"招牌",代表诚实、有爱心和敬虔。不过,提醒所有的基督徒千万洁身自爱,免得砸了招牌。

 
重生得救

基督徒一提起"重生得救",便是"不知从何说起"状,偏偏牧师又喜欢强调"重生得救"的重要,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好像"风"一样,人们无法探究发生的过程和原因,但确有其事。每个人都有从母腹出生的经验,这是第一次的"生",但一个人想进上帝的国则必须有第二次的"生"(即"重生")的经验,这一次的生不同于第一次的地方就是:"重生"的生命由上帝而来。重生以后,自然会弃旧更新,生活方式愿意遵行真理,向上帝承认过去所犯的错(所谓"认罪悔改"),并邀请耶稣进入心里,那么,就会得着一份新的生命。

不可思议吧?平心而论,这还真的值得一试,您说是吗?

 

慕道友

在教会的聚会中常可听见如下的报告:

"今天有些'慕道友'在我们当中,我们请他们先自我介绍。"

然后你就会看见一群人东张西望寻找"慕道友",而"慕道友"通常也不知道自己就是"慕道友",旁边的人推推他……

"慕道友"的确是个不容易明白的用语,"友"者,朋友也,"慕道"者,渴慕真道也,"慕道友"简言之就是追求真理的朋友。但是,如果台上的人说"请追求真理的朋友们自我介绍"恐怕也不太奇怪了,听惯了,倒觉得"慕道友"的确是既文雅又友善的称呼,可惜不容易立刻听懂,所以很多地方守可选择"新朋友"代替"慕道友",不过,二者毕竟有别,因为新朋友也可能只是来看一看,不一定是为"慕道"而来,而"慕道友"则是有心想认识信仰的人,所以教会为了慕道友就开了"慕道班",有系统地介绍信仰的初阶。

 
罪 人

"我们都是罪人,所以需要上帝的爱。"

"又来了,又来了,我最讨厌人家说我是罪人。"

"对呀!我又没有人偷又没有抢,哪来的罪?"

"基督教什么都好,就是说每个人都有罪,最不好!"

"你们误会了,基督教会罪是……"

"不管如何听到罪就讨厌,何况,又被说是罪人,对不对……"

上述对话大概是一个基督徒最容易和人冲突的模式之一。确实,大部分的中国人都相信,尽管人非圣贤,但只要痛下决心,人人皆可为尧舜,加上中国人道德意识高,以不断自我提升之际,宁愿去探讨生活,也不愿堂而皇之谈起惊心动魄的"罪"字。奉公守法之一介平民,何罪之有?教会却一再用西化之观念指责我为"罪人"!

也许在争论下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圣经》对"罪"的定义:在罗马书中说罪是"亏欠上帝的荣耀",简言之就是"不像上帝"。这真是抽象吧!具体而言,则是在言行、意念中不能保持像上帝一样完美,这就是"罪"。"开玩笑,这可能吗?那不是天下乌鸦一般黑?"您答对了,《圣经 》确实说古往今来每个人都是罪人。于是有人说:"标准太严苛,自讨苦吃嘛!"说的也是,好端端地谁愿意活在"罪"的压力下呢?不过,年岁渐长,人用尽方法也除不去良心中的"罪恶感",则是事实。可见,不论律法对罪的定义有多大差异(各国法律标准不一),但人心对罪的实质仍有相当程度的认同,而各衬教所要解决的,也正是这个问题。除去文化差异,《圣经》中的"罪"其实正类似中国人所谓的"错"或"过"。而"世人皆犯罪",正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么一解释,阁下的气至少消了一半吧!

"用爱化解碍"是前些日子的社会活动标语,《圣经》也说:"爱能遮掩许多的过错",所以教会既强调"罪"也强调"爱",因为在上帝的标准下,爱才是唯一的赦罪途径,于是乎,"我们都是罪人,所以需要上帝的爱"也就成立了,建议您下次有机会别排斥罪(这个字),多了解爱吧!

 

中 保

"中保"原意并不是"保证人",而是"拉拢双方的人"或"审判诉讼的人"。

《圣经》强调上帝和人之间需要桥梁,虽然这道裂缝是因为人先背叛上帝,但上帝主动设立"中保",恢复神和人之间的关系。旧约里的摩西、亚伦、约书亚等众先知及众祭师,引导百姓更认识上帝,并且也传递上帝要对百姓说的话。当主耶稣降世时,这种长期的"中保意识"终于真正完成了,因为透过了耶稣的降生、代死、复活,上帝和人的隔阂已完全破除了,象征神人和好。正因如此,耶稣死时,圣殿的幔子才会由上而下裂为二半。《圣经》记载:主耶稣复活后,在天上为我们代求。"在神与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前2:5)

 

退修会

有一次在教会中有一位会友好奇地问师母:"牧师呢?怎么没看见他?"师母微笑以答:"牧师?他去参加退修会了啊!""退休?他不是还很年轻吗?怎么这么快就退休了呢?"这可是真人实事哩!常听基督徒说参加某某退修会,不明就里的人还真搞不懂。不管是"退休"或"退修"指的都是暂离工作或熟悉的环境,让自己好好休息,也可以充充电再出发。换句话说也算是"整修'内'部"了,如此一来当然会找一些山明水秀的场地"隐居"片时。至于时间的长短可由教会或个人安排。

  安息日

《圣经》说:"当遵守安息日为圣日,这日不可做工……"

"哇!我最喜欢安息日了!可以睡一整天了!"

安息日是教会中常听的名称,起源是因上帝用六天创造世界,第七天他就"安息"了,因此上帝也吩咐人要六日劳碌工作,而第七日要休息,这就是"安息日",也就是我们习惯的礼拜天。

照上帝的意思,安息积极意义不只是休息,更是充电。而积极面的精神就是用这一天的时间与上帝一起享受安息。

最后,告诉您一个小秘密,最早的安息日其实是礼拜六,但自从耶稣在礼拜天(本是七日中的头一日)复活后,人们便惯于将安息日挪往礼拜天,这下,您可发现耶稣影响力是何等大了吧!想想,您的安息日怎么过呢?是不是上帝所喜悦和认同的呢?!

     
主内肢体

某日,有一位新朋友走进教会,拿起周报一看,赫然印着:"肢体消息……"顿时如陷五里雾中,还以为是教会与医院之间的某些活动哩!

"肢体"是《圣经》的观念,《圣经》教导我们,信徒如同一个身子,只是分属不同的肢体,"因此以一个肢体受苦,全身就受苦"来教导大家彼此担当,同时也说明基督才是"头",每一个肢体都接受"头"的指挥。这样的关系,耶稣也曾以葡萄树与枝子来比喻。总之,大家是一体的,而这样的关系,主要是从上帝而来,也因此有"主内"之称,表明大家在主里面是一家人。

于是教会肢体各司其职,有人是"嘴"擅表达,有人是"耳"擅倾听,有人是"脚"擅探访,有人是"眼"擅观察,有人是"手"勤做事……,一同配合便成了完整的身子,所以只要是真正接受这个信仰的人就能互称"主内肢体"了。

   
敬拜赞美

"今天下午在中正纪念堂有'敬拜赞美'的聚会,很棒唷!"

"听起来很不错,是嘉年华会吗?"

"不是,不一样!"

"哦-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是不是像原住民他们所办的什么矮人祭啊、丰年祭,哇哟!那一定很热闹哟!我最喜欢看这种祭典的活动,不止歌声很美,连舞蹈、服装也很美耶!"

"不是,不是,不一样!"

"那是什么?"

"这个嘛!说来话长,要从古早古早说起。"

"不会吧!敬拜赞美这个名词听起来很现代感耶,好像DISCO……"

"?!+-*"

稍微接触过基督徒的人一定会发现,他们口里常常提"敬拜赞美"这四个字,最近敬拜赞美更是热闹滚滚,说不定您在公车广告上也看过几回哩!

"敬拜"与"赞美"分别是《圣经》中很古老的名词了,而不管是人或天使,敬拜的对象都只有一位,就是创造宇宙的主宰,上帝也特别强调除了他一位真神以外,不可另拜别神,因为根本没有别的神,人只是用许多东西"取代"上帝而已。因此,"敬拜"形成《圣经》中很独特的观念,不只指宗教仪式的一种,更是要人专心认定独一真神,就像孩子出于天性认定生身之父一般。

"赞美"是人与人之间也常产生的互动,但《圣经》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是在叙述人与上帝的互动,其中,人对上帝的赞美便是最常见的,从上帝的创造万物到他本身的性情(比如:我们会赞美一个人说他很体贴,这便是赞美他的性情)都令人赞叹不已。唯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以为上帝好大喜功,好听谗言,便来一番阿谀诌媚,毕竟敬拜、赞美都是出自对上帝的认识和发自内心生命的反应,勉强为之即索然无味了。

近几年,透过有心人的推广,加上成功的音效和曼妙的音乐,使"敬拜赞美"变成一种盛大的仪式,这在国外很早就由潮流演变成一种派别了。下回您若有机会不妨前往参加,但是别忘了,如果真的要参加,可得出自内心喔!若只是看热闹、凑兴头,甚至看笑话,那就劝您别去喽!  

 
老 我

在教会的祷告舍,您可能听到下列祷文:"父啊!求你对付这个'老我',好让我有你的生命……"

人性本善或本恶一直是很大的争议,但是二者都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基督徒常用"罪"形容自己内心的挣扎与痛苦,所以在教会就会常听见基督徒彼此劝告要"对付老我",这可能包含:您的大小姐脾气,或是背景造成的敏感、自卑或嫉妒……总之,不是从上帝而来的生命性情都可称为"老我"。

"老我"之"我"字即是将问题集中在自己身上,先天遗传也好,后天学习也好,都可能会造成生命中的某些遗憾。

你的"老我"会不会常出现呢?《圣经》也教导我们要"更新自己",愿意试试《圣经》的方式吗?快去请牧师或者基督徒朋友吧!

 
小 组

"这礼拜的小组聚会,将讨论婚姻生活,欢迎参加。"

"小组?是不是会员制的?"

"小组"确实是被广泛使用的一个词,什么执行小组、策划小组,大凡一个组织中的小单位都可以冠上小组二字,问题是教会里的"小组"又是什么呢?所谓"小组聚会",那就是教会中很平常的一种聚集,大约三-十人不等,在一起唱唱诗歌、读读《圣经》、分享生活经验,或者针对某个主题探计,正如一般小型读书会,不同的是,内容多信仰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连。

小组的优点很多,每个人都能充分表达意见,并且得到关怀,机动性又高,因此常被教会使用。《圣经》里曾说,只要有二、三个人同心求告上帝,上帝就会在他们当中。这是很奇妙的,参加"小组"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领 受

在教会的聚会中常听牧师说:"谁对这段经文有'领受',可以提出来分享。"

到底什么是"领受"?说穿了,就是接受,用在教会里则多半将对象指向上帝,领受的内容更由有形的物质提升为无形的力量,因此,我们说"领受"上帝恩典、"领受"能力、"领受"教诲,而最常用的便是"领受上帝的话"了。

除了从上帝"领受"以外,有时也会从别人"领受",那是因为有许多感受是上帝藉别人给我们的,所谓"彼此相爱、互相成全"就是这样。只是,"领受"是非常主观的,一不小心就会沾上霸气,认为自己一定是对的,因此,切记从上帝来的"领受"一定是带着温柔和谦卑的,这样说,您能"领受"吗?

 
先 知

"先知?未卜先知吗?可不可以请他帮我算命?"

"先知"是非常具有神秘性的字眼,以致许多人都心存羡慕。但实际上,"先知"真正的意思却是"代言人",在旧约历史中,上帝常常拣选一些人担作"先知",即上帝对他们说话后,他们再转告给众人,这个方式也称为一种"启示"。启示的内容则包括预言、安慰和警告等。而先知所宣示的话有一个共同点,便是都提及上帝的救恩和耶稣的来临。

《圣经》中的先知系统在旧约后便停止了,直到耶稣降生前,出现一位名叫约翰的施洗者,他是耶稣的开路先锋,可谓"最后的一位先知"。其实,上帝要对人说的话都已载于《圣经》中,我们倒不必去羡慕别人,而应好好研究《圣经》哩!

 
异 象

"我们要求主使我们作个有'异象'的人,不要作糊涂人,也求主给我们有国度的'异象',不要心胸窄小。"

如果您到教会去,保证常听到这种话,而且保证您满头雾水。

在《圣经》中很重视"异象"。因为"异象"的来源是上帝,有其清楚的指示及意义,绝不同于"胡思乱想式"的白日梦。

到了后来,这个词更广泛地被运用于教会中,是因为它可被解释为一种属灵的眼光,更浅显地说,"有异象"便是知道该为上帝做什么,也知道上帝要我做什么,所以,目前常用的说法有二种:一是"上帝给我一个异象",一是"我有一个异象",这便是广义的运用了。

 
属 灵

"哇!你看李姐,一看就知道非常'属灵',不像我,当这么久的基督徒,还是没什么'属灵'的气质。"

去过教会一段时间的人都会发现,教会里不一定常争论对与错,反而更重视"属灵"与否的问题。可是听来听去,这似乎是一种极为抽象而又艰深难懂的概念,到底什么是"属灵",什么又是"不属灵"呢?一般人的观念总不免认为:面带微笑,言语轻柔,举止有度……流露出某种基督徒的气质就是"属灵";若不然也得多多聚会,手持《圣经》,目露虔诚的眼光唱诗,或是皱着眉头,喃喃地祷告,才算是"属灵"。也因此,长久以来这顶"属灵的大帽子"不知害苦了多少有心追求信仰的人。

在《圣经》里有一位相当"属灵"的人,名叫保罗,但却有人攻击他"言谈不雅、其貌不扬"。可见,"属灵"不是外在的。

年近七十的刘婆婆相当热心,常常操着一口台湾国语到处却帮助人作媒。有一天她在公园做运动的时候听见隔壁的王太太对对面的李太太提起她女儿的终身大事时说,"我女儿说最好是属灵一点的。"

刘婆婆在心中暗喜,很热心的对王太太说:"没有问题啦!包在我身上。"

隔了几天,刘婆婆在公园运动时,很开心的对王太太说:"属龙(台语)的很难找哟,但是我找到了,你女儿属虎,那个男的属龙(灵)很速配哟!"

王太太:"啊?!!!!"

"属灵"这个词的出现是记在《圣经》中,而且多半和"属肉体"、"属血气"作一强烈的对比,意即将我们这个人和所做的事件一种区别,看看我们所做的是否合乎《圣经》,或是率性而为。

因此,所谓"属灵"指的是一个人可以尊主为大,思想、言语、待业都不违反上帝的心意;而"不属灵"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与自己的欲望妥惭。一位基督徒应该是"属灵"的,活出上帝券的形象,而不是"属肉休",虽然相信上帝,却向自我的罪性屈服。

当然了,要作"属灵"的人是必须舍己的,愿意与自己的旧我争战,说来虽蛮辛苦,但却绝对值得,也是应该的。

你也希望作个"属灵"的人吗?千万别灰心,你一定做得到!因为只要你愿意接受,上帝会赐给你一个新生命!

 
爱 筵

"母亲节教会举办爱筵,请大家勇跃邀请人参加。"

也许,您也曾被邀参加这一类的聚会吧!参加的人每人带一、二道拿手好菜。不过,爱筵并不同于一般"饭局"或"聚餐",关键便在于"爱"字,早期教会便常有"爱筵",《圣经》中却责备一些教会只有"筵"没有"爱",在《圣经》描述中,这些人只顾吃喝,却没有照顾穷人的需要。今日台湾社会极少有吃不饱的穷人,然而,"爱筵"的"爱"却依然重要,因此,在忙碌的生活中藉着餐会达到彼此交流、关怀的目的才是最要紧的,至于食物本身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如果没法子亲手做,也可以买些可口小菜;如果做不出满汉全席,也不妨做个精致点心聊表诚意,若是死要面子,就大失其趣了!总之"醉翁之意不在酒",下回请您多享受"爱"胜于"筵"喔!

 
吗 哪

《圣经》记载很久以前,上帝带领他的百姓出埃及时,为了方便百姓赶路,就每天在旷野降下"吗哪"供百姓拣食。据《圣经》记载,这种小东西味道如蜜,是随处可拾的,不过,却限定在日出以前要拾好,否则太阳一出来就熔化了;而且,一定要每天早晨都来按量拾取,若想偷懒"屯积粮食",存到第二天就不能吃了,这是代表了上帝的信实和他的照顾,但也说明了人的责任。

于是,教会中现在便惯用"吗哪"来比喻"精神食粮",更贴切的说,应该是"灵魂的粮食",那就是每天都要读《圣经》、祷告,作为我们一天力量的来源。而用"吃吗哪"这样的形容,可以更具体地让基督徒自省是否"每天"来支取信仰的真实力量,也提醒基督徒,上帝依然每天关心、照料我们,一如数千年前按时降下吗哪供应他的百姓一样。

 
恩 赐

"告诉你,林姐妹很有作媒的'恩赐'。"

"作媒为什么要有'恩赐',只要是天赐良缘就好了。"

"有什么不一样?"

"我也答不出来,不如去问我们牧师,他很有沟通的恩赐。"

"恩赐是一种特别能力吗?哦-我猜猜看!对了,是不是最近流行的特异功能?"

"这………。"

"恩赐"是教会中最常提及的词:"这人有美工恩赐,那人有探访的恩赐。"名堂之多,令人目不暇接,教会俨然卧虎藏龙状,其实恩赐的意思很简单,绝不如想象中的奇特,更甭提什么"特异功能"了。

《圣经》中提到"恩赐",原来的意义是"礼物",上帝赐给人不同的礼物,而《圣经》明文提出的恩赐包括:医病、行异能、说方言、翻方言、讲道、信心、辨别诸灵、智慧的语言、知识的言语等,根据《圣经》的原则,这些恩赐的目的是为了造就人和教会,并且这些恩赐虽不同,却都是由独一真神所赐,不是一种属于地上的能力,而是一种属天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属灵的恩赐"。上帝给人不同的恩赐是希望人彼此配合,也因此,没有一个人可说,我有一种独立的恩赐,可已不与人配合,任谁有再多的恩赐,他还是需要"爱"。

既然恩赐是"礼物",那么,收到礼物应该是高兴、感谢而没有骄傲,倘若有人应自己的恩赐而骄傲,只是显出他的无知与幼稚罢了!尽管如此,拥有恩赐而自夸的人还是不少,所以,《圣经》也吩咐人用恩赐要合宜,不可滥用,要为自己的恩赐作个有智慧的好管家。

就应用的智慧来说,我们有才干被主使用,都是上帝赐的礼物,所以每个基督徒都会有某些"恩赐"的,你是否了解自己的恩赐呢?请你珍惜、善用!

 
服 事

只要与基督徒相处一天,你就可体会"服事"这个词被用得多频繁,你可以听见人问:"最近'服事'如何?"或"你'服事'多不多?"更听传道人呼召:"基督徒没有'服事'是不行的……"

"服事"虽然是人们熟悉的词,但是在一般场合并未被广泛使用,反而是《圣经》中不断提到这个词,久而久之,它几乎成了基督徒的专用术语了。"服事"本来就不带有任何深奥的含义,却与我们的生活十分有关。《圣经》中提到"服事",并非特指对上帝,而多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帮忙。例如耶稣就说过:"谁愿为大就要服事众人",所以"服事"也可以说是以"爱"为出发点的服务行动,对象可以是上帝。由于《圣经》很强调彼此相爱的实际行动,所以这个词在教会中自然而然被广泛应用。于是,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上帝,统称"服事"。

 
呼 召

"呼召"是教会内运用很广的词,最常见的就属布道会中的"呼召"了,如花巷教会周六晚的青年聚会,通常事奉人员会问台下的人:"有没有人愿意在今天晚上接受耶稣作你的救主?"这是其中一种"呼召"。

《圣经》里的确用了许多次"呼召",指的是上帝呼唤一个人做某事;此外,上帝也呼召整个以色列民族,为的是在世上为祂作见证,上帝还曾经在夜里提名呼唤一个名叫撒母耳的小男孩呢!

而我们最关心的恐怕便是:上帝还在"呼召"吗?上帝确实仍在呼召迷失的人,呼唤他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所以,"呼召"是指上帝在我们心里感动我们,问我们是否愿意接受 祂的能力,拥有新生命,问我们是否愿意舍己走十字架的道路,忠心地事奉祂。

   
捆 绑

"捆绑"在日常生活只是个平凡的字眼,但在教会的用语里却是蛮严重的情形哩!例如有的夫妻失去起初的爱,陷在婚外情的"捆绑";有的青少年失去方向,陷在放纵自己的"捆绑"中;也有男人忘却家的温暖,而被事业"捆绑"……综言之, "捆绑"是在失去平衡、失去真自由、失却人生的根、找不到真理的情形下产生的偏差行为。万一被"捆绑"了,怎么办呢?在《圣经》中,耶稣说要进一家夺取物品须先绑住壮士,意即"捆绑人心里的恶势力才是释放的根本之道"。因此,在教会中我们常听见在祷告中会求上帝捆绑撒旦、释放人的心,俨然进行着一场无形却激烈的战争。

没有人的心灵是完全自由的,除非我们已经捆绑了那无形的恶者。也许,您现在有一个行动想让自己从某些"捆绑"里释放出来,事不宜迟,快向上帝求助吧!

 
圣 餐

今日各教会中所举行的圣餐仪式大同小异,只是次数多寡较不统一而已,常见是按月举行,也有隔周或每周举行的,方式均依《圣经》中耶稣的榜样,惯称"守圣餐"。

圣餐 是耶稣在被钉十字架前"最后的晚餐"中所设立的。当夜,主耶稣用饼比喻作自己的身体,用葡萄酒比喻作自己的血,说明自己的生命是为众人舍的。耶稣将饼擘开,并和酒一起分给他的门徒, 吩咐他们以后用这个方式纪念他。饼是代表基督的身体,杯是基督的血,我门每逢吃喝的时候,是要记念耶稣基督,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因此,圣餐最重要的意义是纪念主耶稣为我们舍命。 基督徒应该先求上帝赦免自己的罪,再去领这饼和酒。

 
末 日

"末日追近了,你们要悔改。"

"末日?地球要爆炸了吗?"

"地球要爆炸了,我们不就死了吗?怎么悔改?"

"地球不会爆炸啦!是外星人来打我们世界才会末日啦!"

"不!不!是外太空人攻打我们的时候,就是末日到了!"

"才不是呢?末日是……"

"是什么?"

"是……很难说!"

人类对于末日的来临一向充满了臆测与不安,在教会尤其强调审判的观念,因此,到过教会的人自然会在众人言谈之中接触到"末日"的观念,有有心人更不发现最近几年在教会中流行的话题正是"末日的来临,并其因应之道。"

《圣经》里的确具休描述了末日的景象,大致含有两层意义:

一、末日是一段时期:这一层意义可用"末世"形容更加浅显,指的是在世界毁灭之前,整个世界所呈现的乱象,包括各种旱灾、水灾、气候变化和大小战争。至于这个时期究竟有多久,则众说纷云。

二、末日是指地球毁灭的那一天:这一层意义从字面就可以得知,当末日来临,主耶稣会审判万民,然后会有一个"新天新地"降临,同时这也是人类历史的结束。

据《圣经》的启示,末日来临的确因为人的罪,由于人的管理不当,造成社会不公、人心财坏,甚至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些状况使人类必须要接受上帝审判。

尽管末日是无可避免,上帝却仍在寻找愿意向他顺服的人,因此《圣经》一方面预言末日,一方面积极提醒人们要悔改、要警醒,不可醉生梦死。只要回归真理,重新回到上帝的怀中,审判时自然不害怕。

也许我们已身处阶段,离"那一天"也不远了,不知道您预备好了吗?

 
天 使

"昨晚我梦见天使向我显现。"

"你是说有一对翅膀,手持仙女棒的可爱小女孩吗?"

在您的印象中天使是什么样子?依据《圣经》记载,天使往往有好几对翅膀而不只是一对,同时天使是没有性别的(绝不是我们常见在喷水池中间嘘嘘的那种种雕像)。

天使的工作,第一就是与魔鬼争战,这个部分的天使长名字叫"米迦勒"。第二个是"报信",例如:耶稣降生时,在旷野有一大队天使报信给牧羊人,这个部分的天使长名字是"加百列",就是他向童女马利亚显现的。第三个是"敬拜",有许多天使在服事上帝,有唱歌的,是最好的乐团。

《圣经》称天使为"服役的灵",而提起人为上帝的儿女,可见人的地位比天使更高,所以,上帝的天使保护是千真万确的。

 
阿 们

"祷告奉耶稣的名,阿们!"、"奇怪,你们基督徒为什么祷告结束时要说阿们呢?常听你们说阿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几乎是每次祷告词最后的"公式",基督徒也常说阿们,但阿们并不是结束的意思,原是希伯来语,原意为"是,上主"或"盼望是这样"。在旧约圣经中多被用来同意别人的话,不论是祈求或咒诅。它也是宗教礼仪的闭幕词,而在新约圣经中,"阿们"也用在礼仪或经文上,通常被译为"实实在在、确确实实"的意思,用在祷告结尾是请求上帝垂听我们的祷告。而耶稣常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所以这是个很慎重的字词。因此,当你们在祷告结尾时,别忘了诚心地求上帝垂听,好好地说:"奉耶稣的名,阿们!"

- 引自Web

--------------------------------------------------------------------------------
Archive (档案): 一个心灵的故事; 小顿城(Littleton)的枪击事件; 三棵树的故事; 阿吉雅:一个真实的故事; 脚印看神怎样使用五毫七分; 爱城故事 同情

(回网站首页

Email: Admin@wellsofgrace.com

This site is © Copyright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丰盛恩典网站Wells of 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