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满径》六月二十二日 主同(一)

六月二十二日 主同(一)

我们最普通的一种日常活动就是来把人分类。人和人基本上的不同可以从他对别人的态度上看出。一般说来,人的态度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认同,一种是疏离。

最近我读到一些名人轶事,可以说明这两种态度。英国诗人巴克斯在他的文章里提出爱尔兰诗人拉塞尔时说:“在拉氏心目中,人不是真正的存在。他对任何人的背景、希望、苦恼从关怀。我们都是影子,只是听众。”

拉塞尔对人的态度是非常疏远的,在他来说,人不是有感情、有经验、有心肠的人。人只是一批听他说话,感情任他摆布的听众。《未来世界》一书作者H.G.威尔斯是著名费边社会主义者韦伯女士的好朋友。威氏说韦女士“把人当作会走路的样品。”在她眼中,人也不是人,只是样品,用来作统计分析。

可是,英国小说家J.艾格特谈到他同时代的作家G.K.切斯特顿时说:“切氏不像别的思想家,他了解他左右的人,贩夫走卒和达官贵人的苦恼他都熟悉。切氏是我认得的朋友是中最平易近人的。小到一个擦鞋童,他都会关怀备至。”他对人有强烈的兴趣,他要亲炙他们的感情和经验。

前面提出的巴克斯,在一封信中讲到英国诗人济慈的一句话:“诗人是没有性格的,是只变色龙。要是他看台球游戏,他就是台球。”这也就是说,诗人天生不能自己的认同他遇见的每一个人;他本能的进入到别人的生活中,甚至会把自己当作台球游戏中滚来滚去的球。

《花香满径》六月二十一日 眼光(二)

六月二十一日 眼光(二)

我们现在做什么,无论是好是环,死后都会继续影响下去,要是我们能记住这个,对我们大有益处。

美国一位社会学家把一个叫马丁的后裔做了一次调查。马丁是个无恶不作的酒鬼,娶妻也像他一样环,调查是在一九二○年做的,马丁死于一七七○年。一百五十年当中,他的子子孙孙加起来一共有四百八十人,其中一百四十二人是低能儿,三十六人为私生子,二十四人是酒徒,三人患癫痫病,八十二个婴儿时便夭折,三个被判死刑处决。从这个统计数字可以看出,马丁一人的毒可以怎样代代相传,贻祸世人。

良善的人也能把他的美善传诸后代。一个人真的可以流芳千古,也可遗臭万年。做事着眼将来,总对我们有益处。

要是能着眼永生,就更好得无比。

把生命放在永恒里来看,才能看清生命的本质。要是我们的生命只止于今生,有许多事我们会去做,有许多我们不许自己去做的事,也会去做。可是,我们的生命并不止于今生。我们还有永恒的来生。我们今天做什么,能决定我们在永世里会怎样。

人生因此应该目光远大,着眼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