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满径》九月二十四日 革新(一)

九月二十四日 革新(一)
英国曼彻斯特城的查维斯主教极富口才,什么话到了他口里总会语惊四座,而且叫人难忘。

二次大战初期,他某次讲到战争过后的希望,提出人人都盼望会出现的一个勇敢的新世界。他身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次战争过后,人类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新的世界。他因此说:“我们面对将来的新局面,通常会有三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反动的,一个是革命的,还有一种是温和的、渐进的态度。”查维斯说得对,面对任何新的情况都不外这三种态度。

反动的态度。

这种态度憎恨任何革新,希望一切保持现状,特别表现在缅怀往日上。只要谁提出革新的行动,总会遭到他们的反对。

这种反动的态度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因为要保持一种特殊利益。这情形在三、四十年前,也就是英国社会上阶级的差异开始消除的时候,表现得特别尖锐。

我认识一位女士,当她看见她的女仆人居然穿长丝袜出门,惊骇得不得了。我又认识另外一位女士,看见她的小女佣人会弹钢琴,也感到非常震惊;因为低下阶层的人是没有资格弹钢琴的。

这正是亚里斯多德主张的现代版本,也就是说:人口中的大多数是天生的奴隶,只配砍柴挑水;他们生存的目的只是让有教养的上流社会中的人不用做体力劳动的工作。

这种反动的态度在教会里面相当普遍。比方说,早已过时的规章仍旧有人希望保留;崇拜的秩序不愿做丝毫的更新,不肯尝试任何新的事物。

反动的态度不能忘情于旧日,是进步潮流的阻挡。须知筑起堤坝防阻潮流,堤坝终必崩溃造成大灾害。

接受变革是好的,拒绝变革会造成爆炸性的毁灭。

《花香满径》九月二十三日 做工的人

九月二十三日 做工的人
有一本叫做《非洲的圣者》的传记,讲的是非洲教会一位伟大的圣徒阿波罗·基维布拉耶的故事。

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是他去到刚果的姆布加传道。他并不是首先到那里的传教士,在他之前已有两位非洲籍的宣教士到过那里,可是当地土人拒绝供应他们粮食,不得不离开。这两位宣教士属于非洲有地位的巴根达族,族里面劳动的工作都是由女人和奴隶担起;因此当姆布加土人不给他们粮食的时候,他们不屑亲手耕种,为了不愿饿死,只有撤退。

阿波罗知道这件事,决定自己种植粮食。在他去到姆布加的途中,经过树木区的时候,砍下了若干树枝做成锄头柄,准备耕种。姆布加的酋长看见阿波罗带着这些锄头柄走进村来,告诉族里的人说:“这个人是有备而来,不成功不会罢手的。”

锄头柄不像皇冠,当然不像胜利者的标志,可是看见锄头柄就知道阿波罗要成功的决心。为什么?理由很简单,因为他充分准备尽他的职守去做他的工。今天世界就需要这种愿意也充分准备努力工作无愧于职守的人。

我们可以再深入想一想:阿波罗的锄头柄让刚果的土人明白他除了要来传福音之外,也准备工作。

在犹太人的律法中,拉比是他们最伟大的学者和牧师,等于我们今天的教授。可是,作犹太拉比的人必须要有一门手艺。他们教书,他们讲道,都不能收钱,要靠手艺来生活。因此,他们有的做裁缝,有的做木匠,有的做理发师,有的制造香料。我们也都知道保罗,要是他没有成为基督徒,很可能会是最伟大的一位犹太人的拉比。保罗是织帐逢的人,这是他谋生的手艺。

拉比除了用他的头脑,用他的话语来工作之外,他还得用他的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