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对十二使徒的指示 §§ 74-97
A. 使五千人吃饱
§74马太福音14:13-21;马可福音6:30-44;路加福音9:10-17;约翰福音6:1-13
这一期间有六个月,从春季到秋季---,就在主被钉十字架之前的一年。在下六个月里耶稣主要的目的是给他的门徒特殊的指示与训练。共有四次从希律的境内离开的退修---,原因是:犹太人领袖的敌对,使工人们离开低地的炎热到山地休养,得到他们的工作报告,给十二使徒特殊的指示与训练,并避开狂热拥他为王的群众,以及希律安提伯对他可能有的妒忌与诡计。在退修中耶稣与使徒们过海去了伯赛大-朱里亚斯、推罗与西顿边境、及加利利海东南部的底加波利附近、及西里西亚-腓利派地区。这次巡回的大部分范围是在分封王腓利的辖管范围之内,他是希律家族中算是对人最无害的一位。
领袖们指控耶稣被鬼附(太12:24)及施洗约翰死(太14)在基督的生活中形成了一个转折点,他不再从一公开的布道,而是致力于教导十二使徒如何继续天父交托给他的事工。
在前一章中所描述的情形中,耶稣决定立刻离开迦百农;这也许也是为了他的门徒的缘故,他们也需要休息;也是为了众人,他们有可能在约翰被杀之后会有骚动;目前来讲是使他自己及他的跟随者们从希律的管区之内退离。为了这个目的,他选择了这个地方,在安提伯管区之外,靠近迦百农的地方。这是伯赛大(我们可称之为鱼城),在加利利东部分边境,恰在分封王腓利的辖管范围之内。起初这里是一个小村壮,腓利将其变为城市,以该撒女儿命名为朱里亚斯,它座落在约但河的西岸,就在河流进入加利利湖的入口处。
为要休息,耶稣暗暗乘船离开迦百农,然而众人发现他的目标就步行而去,他们先于小船到达,在耶稣到的时候他们在那里等着。
当时的情形是,逾越节近了,所以一定有许多人开始动身去耶路撒冷,绕加利利湖,经过彼里亚,这也部分解释了如此众多的人流。这也许与约翰的被杀有关,他们愿意聚集在耶稣那里,因此也确定了书中所记载的。
耶稣和他和门徒十分想得到休息,基督一看见这些群众就动了同情心,作为一个忠实牧养群羊的牧人,基督向这没有牧人的群羊讲道,“于是开口教训他们许多道理”(可6:34)。这对彼得后来提到的用神的话牧养群羊的需要的话题有一些启示(彼前5:2)。
当基督考虑这些人的属灵需要时,门徒考虑的是肉身的需要,他们看到这些人饥饿需要食物。他们的解决办法就是结束教导,这样他们就可能离开去附近的村庄买食物。但基督不仅关心他们的属灵需要,也关心他们的肉身需要,他吩咐十二门徒供应他们的需要。门徒们听到这吩咐都持怀疑的态度,他们很快地计算出提供这些人食物需要一个人八个月的工资(可6:37),这些钱当时是得不到的,当然在那样荒芜的地方也就得不到那么的食物。基督问他们自己手中有多少食物。
当安德烈去看那个打鱼的小孩所带的食物还有多少时,他知道了就回来说,“他有五个大麦饼和两条鱼”,他又在半信半疑中说,“只是分给这许多人还算什么呢?”只有在第四个福音书中才提到这话,我们本能地感觉到这话触及到真理与生命,也是这位福音书作者提到另个两处深具意义之事,而且其意义比乍看起来有深远得多。
当我们读到这五个饼是大麦饼,我们就知道主与他的门徒都甘愿吃用那种最差的食物,的确,大麦饼是人口皆认的最低劣的一种食物。因此就如Mishnah书卷中所提到的那样,所有其他人的祭是麦子的,而被指责为犯奸淫罪的妇女要用大麦献祭,因为(如R迦马列所讲),因为她的行为是牲畜性的,那么她的祭也是牲畜性。
他们的回答就是承认他们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及完成基督托付给他们的责任(37节),但当他们将所有的给主之后,这食物就大大增加,这样“他们都吃,并且都吃饱了”(可6:42),还剩下很多。尽管行这个神迹是为满足众人的饥饿,但耶稣主要还是在教导十二使徒有关他们所预备的事工的本质。他们会遇到众多的无人牧养灵里饥饿的群羊。“给他们吃”会是他们的责任(37节)。基督的跟随者他们自己并没有能力来满足人们属灵的需要,但当他们将他们所有的交给主时,主会接受并大增加其量并用其来满足众人的需要。这事工是属于主的,但却是通过作为他代表的门徒来实行的,并不是门徒所拥有的使他们成为好牧人,而是他们所交给主要主来满足人们的需要的东西才是重要的。要释放所交托给他们的事工,门徒们必须依靠他,使他们能为他所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饥饿群羊的牧者。
B. 基督拒绝众人拥立他为王
§ 75 马太福音14:22-23;马可福音6:45-46;约翰福音6:14-15
基督派他的门徒过湖去伯赛大,他留下遣散人群。在与他们会合之前,他去到附近的山上去祷告。然而,人群不愿散去。他们因在喂饱五千人的神迹中所看到的证据而寻找耶稣,他们这样做,因为他们确信耶稣是摩西所提到的先知(参申18:15)。耶稣知道人群是要他作王,无疑,众人得知受人欢迎的先知约翰被杀十分难过,他们知道希律是想通过约翰的死来抵挡耶稣作弥赛亚王。跟随耶稣的群众渴望有一个王来将他们从罗马的统治下拯救出来,用一个和平公义的国度来代替罗马的残暴统治,因此他们想要拥立基督为王。尽管基督展现自己为王,他还是退到山中去,这样人们就无法找到他。既然国民的领袖已经拒绝了他,那么他的国度得要延迟,直到国民在信心中归向他。尽管人们承认耶稣是展现自己为王,但他们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
C. 借风暴对他们的指示
§ 76 马太福音14:24-33;马可福音6:47-52;约翰福音6:16-21
耶稣是有意要门徒乘船在海上行,因为这会使基督不仅有机会向他们显明他的权柄,也会给他们有益的指示。他们离开的海岸,航行之中,剧烈的风暴席卷了小船,他们的性命受到危及,在夜里他们与风暴长时间搏斗,到“夜里约有四更天”的时候(可6:48),也就是早晨3-6点这期间,他们只划行了三到三英里半这么无的距离(约6:19)。风暴阻止他们完成基督给他们的吩咐,尽管他们“被浪摇撼”(太14;24),但他们并没有返回或是放弃,而是继续“摇橹甚苦”(可6:48)。很难想象他们是处于多么的劳累、害怕、挫折之中。他们是因基督的命令而在船中的,他们正在努力到极限,然而他们还是不能顶风前行来完成基督让他们过那边的吩咐。就在早晨的时候,耶稣在水面上向他们的走来,拦阻他们的海对耶稣不是障碍,所有他们的害怕变成了对他的害怕。也许因为对风暴的害怕,或是光线昏暗,他们没有认出耶稣,他们以为他是个鬼,这些以为要死的人以为他是死人的世界而来,将他们带入安息之中。然而在这风暴之中,他们听一个熟悉的声音,给他们带来安慰,基督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可6:50)。彼得立刻作出了回应,说道,“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太14:28),基督发出简单的命令,说,“你来吧”(29节)。彼得显明了对基督的惊人的信心,他敢相信如果是基督的旨意,他可以做任何基督能做的事。先前彼得已得到权柄来行基督所行过的弥赛亚式的神迹,这里彼得看耶稣行在水面上是神迹,就求基督使他也能做基督正在做的事。彼得显明了他的信心,他相信当他顺服他的命令而行的时候,基督会托住他,因为风暴还没有退去,风也没消,浪也没有静。突然,使彼得曾恐惧万分的东西不再使他害怕了,因为基督的命令,彼得可以满有信心地面对它,因此彼得就跨出船走向耶稣。我们不知道他走了多远才意识到他在什么地方,及他的信心给他带到的环境,突然害怕又抓住了他,这时他开始往下沉,于是他向主呼喊,“主啊,救我!”(太14:30)。第30节强调的是“开始,”彼得一意识到他正在往下沉,还没有等水将他淹没,就呼求主了。基督立刻作出回应,他伸出手抓住了他,阻止他继续下沉。
基督这时解释了彼得下沉的原因,彼得先前服从了基督的命令,他开始凭信心行走,但是凭信心开始行走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凭信心停下来。当彼得停止凭信心行走后,即使是在神的旨意中,也是基督的面前,他还是开始下沉。基督将彼得带到船上,这时“风就住了”(太14:32)。那些在船上的人看到了耶稣在水上行走,他们看到彼得在水上行走,他们也看到在彼得在信心软弱而下沉的时候基督拯救了他。现在他们对这些事的反应就是呼喊道,“你真是神的儿子了”(33节)。
这事是要向这些人启示,对基督的顺服并不除去完成他旨意的所有的障碍,当障碍临到的时候,即使门徒尽他们最大的努力,他们靠自己还是不能克服那些障碍。但基督知晓所有的难处,信心中一定会产生试炼,起初使一个门徒顺服的信心一定要在顺服神旨意中整个过程中持续下去。
D. 在革尼撒勒被人所接受
§ 77 马太福音14:34-36;马可福音6:53-56
当船靠岸时基督得到的接受,似乎概括了因他在整个加利利的事工而受到的广泛的接纳。耶稣在许多地方所行的证明他为权能的救主的神迹广为人知,不管耶稣走到哪,有需要的众人都来求他的帮助,没有一个带着需要而来的人没有得到满足的帮助(可6:56)。
基督在物质的领域所做的只是一种预示,如果人们在信心中转向他,他也会在属灵的领域满足他们的属灵需要。
E. 有关生命的粮的教导
§ 78 约翰福音6:22-71
在行了使五千人吃饱的神迹之后,耶稣叫人散开(可6:45-46),基督需要避开到山上去,直到他需要在水面上与门徒相见的时候。群众继续在湖周围的各个地方寻找他(约6:22-23),他们最后认定,基督一定是回到了迦百农,所以他们就聚集在那里(24节),基督知道人的心里想什么(2:25),他知道众人寻找他的原因。他解释说,他们寻找他,不是因为他所行的神迹,而是因为他们吃饼得饱。基督将自己展现为王,并显明他可以将丰盛的属灵祝福赐给他的子民。但这众人所渴望的并不是这属灵的祝福,而是想得到弥赛亚可以给他们的肉身与物质上的福气,他们想要不用劳苦就可以吃到他的饼,他们认为物质上的福气比他来给他们的属灵的祝福对他们来说更有益处。他们想要得到更多的饼,这显明他们将肉身的满足是生命中最高的目标。Edersheim说道:
他们所期待的是一个神的国,但并不是在圣灵中的公义、喜乐、和平之国,而是在宴乐中的,一个可以在旷野给以色列以神迹设摆宴席的国度,一个可以以神迹征服外邦人的国度,更进一步说就是一个感觉上的现实主义所期待的极妙的弥赛亚宴会,或是它所寻求的成功,先知们所描绘昔日的光辉首先被以字面意义来解释,然后被夸大,最后先知们所描绘光辉的诗一般的描绘,变成了一幅令人生厌的不协调的对弥赛亚有如果期待的属灵漫画。
基督警告他们不要将注意力放在必坏的食物上,而要将注意力放在存在永生的食物上(约6:27),他们可以为他们的肉身提供食物,并不需要弥赛亚为他们作此工作。但只有神子才能给人以永生,他来正是给人们这个永远的生命。
有关生命之粮的道可以分为两部分。
在他谈论的第一部分(约6:22-40),耶稣他让他的听众注意到他是从天上而来的生命的粮这个事实,他向人肯定他自己里面有生命,并会这生命赐给相信他的人,他也清楚的表明他道成肉身的事实。
当耶稣将永生给众人时,他们问,“我们当行什么,才算作神的工呢?”(28节),根据犹太人的思想中,有永生与进天国是同样的事情,是可互换的概念。根据法利赛人的传统,一个人通过行为进入天国,这行为包括遵守法利赛人的传统,那些听过基督给他们永生的众人将这个看作是基督在给他们国度,他们想要知道他们必须作什么才能进神的国。基督回答说进神的国不是通过行为,他说,“信神所差来的,这就是作神的工。”(29节),基督是在要人们相信他,在登山宝训中,他已叫那些想要进入天国的人们注意他的话,他鼓励他们相信他的话。现在他要人注意他本人,并教导说进入天国是取决于对他的相信。众人意识到基督行了许多神迹来证明他是“人子”(27节),也就是,弥赛亚。现在他们又要一个神迹,吃到前一天基督通过门徒所提供的饼与鱼,他们今天要基督给他们一个类似的神迹。他们提醒他,尽管他给了他们饼,但那是地上的饼,而摩西是从天上给他们饼(31节)。
前一天晚上在旷野用神迹使五千人吃饱,以及对此联想到有关弥赛亚之事,自然会使他们想起吗哪。作为天使的食物的吗哪是从天上之光中滴下(他们如此想象),“从上而来的甘露”---是神奇的食物,根据所吃之人的情形,适合各种年龄人的口味,但外邦人吃起来却是苦的---他们期待这弥赛亚再一次这吗哪从天上赐下来。
我们注意到使五千人吃饱所带来的结果:
通过一个比旷野中的吗哪更明显的神迹,人们的狂热达到了顶点,成千的人决定放弃去逾越节的行程,在那里那时拥立这位加利利的教师为王。如果他是弥赛亚,这是他合适的称呼,那么为什么如此极力而有效果的抵挡被拥立为王呢?他们不知他对王位的含义,而自然的认定,他拒绝是因为害怕、担忧及缺乏自信。无论如何,他不可能是弥赛亚,因为谁不愿意作以色列的王呢?这种狂热,一旦被压,就再也不能被点燃。因此在先前跟随耶稣的人们中对他有不断的误解、疑惑和离弃,渐渐变成对他的敌对、仇恨至死。即使对那些不持态度的人,耶稣及他的话与行为都一直是个奥秘。
基督得提醒他们,是神而不是摩西给的他们吗哪,他们在心中将耶稣与摩西对比,而实际上基督与摩西不是同等的,而是神,却与神同等。尽管吗哪是从天而来,它只维持肉体的生命;并不给人永远的生命。基督声称是从天而来的神的粮并给世人以生命(约6:33),众人渴望这粮,基督就公开地宣告说,“我就是生命的粮”(35节)。就象他告诉那井边的妇人的他要给她水叫她永远不渴一样(4:13),现在他也告诉众人他要给他们粮满足他们叫他们永远不饿(6:35)。
这并不是新的信息,基督先前对他们讲过,但他们拒绝了(36节),基督意识到那些天父已经拣选的人会来就他的(37节),那些天父已经给了他的人不会再不信而远离他的(39节),而是会相信他,并接受他永生的礼物。基督对天父有完全的信心,可以满有权柄的说,“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40节)。
在这段讲道的第二部分(约6:41-51),他描述了他自己是给世人生命的真正的粮,他更向他的听众宣告了他救赎的死,就是他作为生命的粮肉身的死。
最令犹太人生厌的话就是耶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约6:41),当他们将他与摩西相对的时候,他声称是从天上而来,这引起了耶稣是谁的问题。他们认为从是约瑟的儿子,他们推断他不能象他自己所声称的那样从天而来,而是自然传代而来。
基督对此的证明是,他可以向他们启示父(46节),基督声称是作为父的启示者而来(1:18)。只有从父而来的才能向人们启示父,他声称是通过他的生活正在作的。如果他确从而来,那么他就是生命的粮。因为摩西在犹太人的心中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基督提醒他们那些在旷野中吃了吗哪的人没有得到永远的生命而是死了(6:49)。在鲜明的对比中,他将永生赐给他们,那些吃了他所给的食物的人永远不会死,基督特定地说,“他必永远活着”(51节)。然后基督再一次将自己展现为生命的粮给他们,说,“这饼就是我的肉,”这种解释使他的听众疑惑不解,因为他们难以想象从他的身体中取肉吃;但基督告诉他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53-54节)。
基督用身体消化的过程来教导属灵的真理,吃进身体里的食物被消化而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同样,人要得到这永生的礼物,就必须与耶稣认同并接受他,并借信心与他合一。他宣告说,“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他里面”(约6:56)。吃到肉身里的食物成了吃的人的身体的实际的一部分;因此那食物会永远是他身体的一部分。信靠基督的人也是如此,基督住在那个人里面,那个人住在基督里。基督就这样让这众人知道只通过他他们才能得到永远的生命。
在这段讲道中,基督描述了他来要给人的生命,首先,他不断提到这是永生,永生这提法指的并不是生命的长度,而是生命的本质。生命有两种:(1)非创造的生命只属于神,它是一个永远的生命;(2)被造的生命是每一个生物在创造时神所给予的生命,这种生命会结束,而且因为罪在死的时候它确会结束。当基督给人生命时,他不是在给人创造的生命,而是属于神的非创造生命,神与那些相信他的人分享他的生命;信的人拥有永远的生命。
第二,基督描述了这生命是属天的生命(约6:32),这提到它的起源,它是一种来自于天上的父的生命。
第三,这种生命是满足的生命(35节),拥有这种生命的人永远不渴不饿。
第四,这种生命是复活的生命(40节),死不能结束这种生命,而会因复活而永远持续下去。
最后,这种生命是在一个人的里面(48节),基督是这生命,在你里面的基督就是生命,因此,“人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约一5:12)。
头一天欢喜接受基督所给的饼的众人现在拒绝了他从天而来所给他们的粮。我们读到,“他的门徒中有好些人听见了,就是:‘这话甚难,谁能听呢?’”(
6:60)。这里的“门徒”指的是整个的人群,并不仅仅指提十二个门徒。基督先前已经告诉过这些不信他的人,他的话会在复活时得到确认,现在他对这群人说,“倘或你们看见人子升他原来所在之处,怎么样呢?”(62节)。复活与升天证明了,基督在给他们天上的粮的时候,他是在给他们真实的邀请。
尽管人们可以通过自然的传宗接代来到这个世界上,但只能通过超自然的出生而来到神的面前,因为“叫人活着的乃是灵”(63节)。基督声称他的话是圣灵的话是要给那些接受的人生命。基督的教导要求人们众人接受他的话并信靠他得永生,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约翰记载道,“从此,他的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66节)。很多自称为他的门徒的人发现他的话太难接受就离开了。十二个门徒当时也是在那些中间,但他问他们是否也要象其他人那样离开,彼得承认了他与十二个门徒的对他与他的话的信心,他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圣者”(68-69节)。
十二个门徒确认了他们对基督无疑的信心,认定他是神的圣者,他们接受了基督的礼物,就是永生的礼物。
F. 有关污秽的教导
§ 79 马太福音15:1-20;马可福音7:1-23;约翰福音7:1
从耶路撒冷而来的宗教领袖们对耶稣所行所言的兴趣仍然很高,在这里所记载的事件中,我们发现耶稣受到许多从耶路撒冷来到迦百农的权威人士的挑战,他们仔细观察着所有耶稣的言行,他们发现耶稣的门徒没有遵守在吃饭之前洁净的仪式,这些仪式由来的原因是,律法要求要与外邦人分离,因而犹太人感觉到外邦人不洁。
这里有必要简单提及正统犹太教所“接受并持守”的其它传统。他们遵守十八个规条,意要避免犹太人与外邦人接触。任何与外邦人的接触,甚至是触及他的衣服,都会沾染这样的污秽,以致于正统的犹太人从市场上回来后都要洗涤。只有那些知晓复杂的有关容器(正象在Mishnah法典中所提及的,不管它在什么地方,有多大)污秽的条规的人,才能知道该怎样来遵守巨细的令人生厌的具体作法。受到污秽的陶器需要打碎;那些木制、角制、玻璃制或铜制的容器要用水浸洗,如果容器是外邦人那里借来的,就需要浸洗,放在开水中,经火或至少是擦试。
Shepard法利赛人有关洗手的传统:
马可提到法利赛人的这个传统习俗,不仔细认真的洗手就不能吃饭,这已成了人们中间的常规。的确,这些洗浴之礼已变得众多繁琐,十分捆绑人。在饭前饭后,以及不管什么时候他们从市场上回来,都要根据特定的规定来洗浴。所有的杯子、盘子、铜制的容器还有桌子甚至桌布都必须彻底地清洗。法利赛人将他们的规定遵守到一个地步,他们用他们的仪式规定完全遮蔽比圣经基本的道德原则。当一个法利赛人清洗了圣殿的金蜡烛台时,撒都该人嘲笑地评论说,“很快他们就要认为该清洗太阳了。”
法利赛人声称这些口传的传统部分是从摩西传下来的,部分是士师们的判定,部分来自于有名望的教师的解释与观点。这些传统的主体继续增加,直到耶稣之后的时期,最后在Mishnah法典中得到确定。传统的规定与限制受到犹太人的尊敬高于圣经,当圣经与传统发生矛盾时,那么后者就被认为有更高的权柄。法利赛人说圣约是根据口传的律法制定的。在Talmud法典中又增加这样的内容:“我儿,要看重拉比的话语胜于律法中的话语。”犹太教这种对口传律法的态度,也一直都是罗马教庭中受尊敬的态度,罗马教庭认为“口传传统与圣经同等的重要。”
拉比们认为安规定清洗手十分重要,轻率洗手是该死的罪。“宁愿走四英里去洗手,也不能忽视洗手。”在饭后忽视洗手的人是象“谋杀犯一样。”Hillel与Sahmmai是耶稣时代之前的两个著名的作为对手的有关犹太人传统的教师与英雄,他们在十八条规定上完全一致,这十八条规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更改。这些规定旨要避免犹太人与外邦人所有的接触。触摸外邦人会沾染污秽;因此从市场上回来之后需要彻底地洗浴。尽管Hillel与Sahmmai两个学派在很多问题上意见不一,但在洗手的传统上却是一致的。他们说,“这是从所罗门而来的,必须极其尊重,任何生长在以色列的土地上的人,在清洁中吃日用的饮食,讲着时代的希伯来语,早晚带着经匣祷告,都肯定要在神的国中吃到食物的。
门徒们在饭前饭后没有按规定洗手,耶稣的门徒不在乎法利赛人的传统激怒了法利赛人,尤其是文士。无疑这些自以为是的批评者们看到,在五千人吃饱的时候,门徒们没有洗手。
Edersheim详细描述了对遵守这个仪式的注意:
从natla, antila,
或是antelaya这些通常的玻璃的容器中取水是习惯,这些容器必须装至少一log的水,相当于一个半“蛋壳”的量,少于此量不会用来浇灌。水被倒在双手上,手上不能有什么如砂砾灰泥之类的东西,手要举起来,好使水流到腕部,保证整个手都被洗到,而且不能让手所弄脏的水不能再流回到手指。类似地,每一只手都被另一只手擦拭,如果另一只已经被水冲洗过,否则就得用借助头来擦拭,或甚至是借助墙壁。但是有一点需要特别的强调,在头一次的“洗拭中,”这是当手按照利未规则没有被污秽的时候,这是最初所要求的足够的洗试,这个时候水必须流到腕部(lappereq,
或 ad happereq),如果水流不到腕部,那么手就是不洁的。相应地,马可的话意思可以是,法利赛人“除非洗手到腕部”,否则他们不会吃饭的。
当法利赛人与文士来到耶稣那里时,他们疑问门徒是否遵守了摩西律法,而是对他们是否遵守先人的传统有了疑问。
现在让尽量意识到基督对这些有洁净的规条的态度,也要明白他态度的原因。在回答文对他的门徒的指责中,他即没有辩护他们的行为,也没有为他们破坏拉比的条例而道歉,这至少表明了对传统主义的,这是更引人注意的,既然象我们所知道的,文士的条例是被宣告为比圣经本身更珍贵,比圣经本身更重要。
基督在马太福音15:8-9回答了领袖们的问题,他将这些问题与圣经相对比。他引用了以赛亚书29:13,在那里先知显明了神不会接受这国民的敬拜,因为他们所关注的是外面的仪式而不用心来敬拜他。法利赛人的传统不能得神喜悦,因为这些传统与神的律法相背。
主对传统主义的敌对态度在他回答对忽视“洗手”的仪式的指责中显得最为明显。在这里我们必须记得,拉比的一条原则是,当圣经对某事不需要确认的时候,文士却需要对其确认,我们也必须记得,任何Halakhah(传统律法)都不得与圣经相矛盾。基督继续表明,在很重要的一点上,不仅如此,在很多这样的问题上,Halakhah与圣经完全不符,也就是用他们所接受的传统确实“废了神的话”,基督如此之见对传统主义是沉重的打击。拉比主义对自己就是定罪了;它所表明的,是要被拒绝的,因为与神的话不合。
基督这时继续表明法利赛人是如何巧妙地利用他们的传统来避开律法严格的要求。他引用了摩西律法,律法要求儿子抚养穷困的父母,这使得儿子有经济上的责任。他们在仪式上将他们所有的责任宣告为各耳板而给了神(可7:11)。
Smith解释说:
起誓给神的不管是什么,都是归信仰所使用,这就是各耳板,是祭物,是要交在祭司手中的。这敬虔的规定带着扭曲的真诚被用来作非敬虔且通常是邪恶的目的。假如一个欠债人拒绝还债,债主就会说,“你所欠我的是各耳板。”或多或少,他将其中的一部分奉献给了圣殿财库,如果欠债人坚持拒绝还债,他就是犯了抢劫神的罪,这是够无辜的。但如果一个儿子以此方式来欺骗他的父母,用主所引用的这话来回答他有需要的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各耳板,”这就是大罪了。当时的管事之人常鼓励人这样做,因为他们会从中得利。此借神的名犯罪大于其非人道性,这是其中的可憎之处。
Edersheim又说:
我们绝不能认为,所宣告为奉献之物“各耳板”的词,尽管其含义是“一个礼物”或是“给了神的”它不一定就是给了圣殿的东西。其含义可能就是,且通常就是,它被看为象各耳板一样,也就是,从如此称呼的人的角度来看,被如此称呼的东西应该被看为象各耳板一样,被放在祭坛上,他们完全不能再碰了。
因此先人的传统完全免除了那儿子对他父亲的责任,也安慰了他没有履行律法而有内疚的良心。基督明确地说,“这就是你们承接遗传,废了神的道”(可7;13)。这里所引用的例子并不是孤立的,象这样可以形象说明法利赛人的虚假之事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
基督这时的讲话从法利赛人转向群众,他用这个冲突的机会来教导他们神所看洁净之事。法利赛人认为自己里面是洁净的因而被神所完全接纳,根据他们的想法,只有从外面触及他们,才能使他们变为不洁,而在神眼里看为污秽。基督否认了这种错误的教义,并教导说不洁与污秽的根源不是在外面,而是在里面(可7:21-22)。这概念甚至对十二使徒都是如此奇怪,以致他们与基督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让他解释这说法。基督十分清楚地解释说,不是在外面触及人的事物使人污秽,而是污秽来自于内里。基督列举了从人心里面出来的不洁之事(可7:21-22)。一个从里面发出这些不洁之事的人在神眼里不能看为是洁净的,这些邪恶这事从里面而来,显明一个人是不洁的。法利赛人关注外面的污秽之事,他们审慎的遵守传统仪式,使他们自己免遭污秽,却不对付从里面而出的不洁。如果一个人他本身是义的,那么他只需关注外面的污秽;如果一个人本身是不洁的,他所需要的就不仅仅是仪式上的洁净。法利赛人的观点使他们拒绝从神那里将义赐给他们的耶稣,他们觉得不需要这样的义,并坚持认为仪式上的洁净就足够了,认为他们的里面基本上是洁净的。
G. 在推罗和西顿被接纳
§ 80 马太福音15:21-28;马可福音7:24-30
耶稣此时从迦百农退到推罗和西顿地区,宗教领袖们的敌意是如此之大,以致基督退到外邦人的地区,这样宗教领袖们就不能跟他而去。在这远离人们的敌意之处,他有时间与门徒相处并教导他们。
在他在这地区期间,一个外邦人妇人来向他提出一个要求,她的女儿“被鬼附的甚苦”(太15:22),她呼求说,“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我们注意到这个妇人用双重的弥赛亚头衔来称呼耶稣,因为“主”与“大卫的子孙”都是弥赛亚的名字(参诗110;1;撒下7:16)。她祈求那位承认为以色列的弥赛亚的来怜悯她女儿的需要。基督以一种非同寻常的方式忽视了这妇人的请求,但这妇人却坚持她的请求,以致于十二使徒要基督将这妇人打发走,因为她跟着他们并不断地请求。接着基督转向她并解释了他忽视她的请求的原因:“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太15:24)。
在加利利他自由地医治并满足那些听他讲道的人;但此时的情形却不同,他来到外邦人的村庄,如果他在这里扩展他的事工,那么他就会永远关闭面向“以色列家迷失的羊”的门,而这就会使他后来通过作为他的使者的犹太人所作的更广泛的事工遭到失败。因为这同一个原因,除了在这里的医治之外,再没有记载任何在腓尼基境内的其他的工作。
尽管有这样的拒绝,“那妇人来拜他”(太15:25),她在这种敬拜的态度中再一次提出她的请求,“主啊!帮助我!”基督再一次拒绝了她的请求,说不能拿孩子们的饼给狗吃。
Edershiem 如此解释:
将外邦人称为狗,在犹太人的口中再没有比这更常见的提法了,尽管它十分刺耳,出于犹太人的高傲与自我感觉良好,但在某种程度上确是真实的,就是“家里的”是“孩子”,家外的是“狗”。只是到底谁是“家里的”,谁是“家外的”?是什么使人成为拥有饼的“孩子”,“家外的”“狗”又有什么特点?
但这女人不愿被拒绝。
“主啊,不错,”正象你所说的那样,外邦人对犹太人就象是家狗对孩子一样,将孩子们的饼拿来给狗是不适宜的。但你的话表明,现在并不是这样的情况了,如果他们是家狗,他们也是主人的家狗,是在他的桌子下的,而且在他给孩子们分饼的时候,一定会有掉下来的碎渣儿。正象马太所说的:“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也象马可所说的,“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这两种提法都展示了同一个真理的不同的侧面,与孩子们的地位和权利相比的时候,外邦人可能就象狗一样,但他仍是他们的主人,他们是在他的桌子底下;当他分饼的时候,有足够给他们的,甚至在桌子底下他们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
这妇人通过不懈的坚持显明了好对基督的信心,她作为一个外邦人(狗),向主求孩子们(以色列)所扔在一边的。因为这信心,她的要求被满足了;他的女儿立刻被治愈了。基督的时代还不是亚伯拉罕之约被完全成就的时候(创12:3)。然而,如果任何一个种族或信仰中的哪一个个人在信心中转向他,那人就会从主那里得到所有的需要。
这是十二使徒要学习的重要的功课,这对在基督死与复活之后所交托给他们的工作会十分有益。
H. 在低加波利被接纳
§ 81马太福音15:29-38;马可福音7:31-8:9a
耶稣与十二使徒一起离开推罗与西顿的境地,并向西行也许是穿过了黑门山进入了低加波利境内。
他的目的地是更南边的低加波利边境,是十个结盟的希腊自由城市,这地区位于约但河西边,也许是从北边的大马色到南边彼里亚边界的Jabbok河。这十个城市被外邦人所占领,在巴比伦被掳之后犹太人一直都没有收复这些城市,耶稣在这里似乎是受到了良好的接待。
基督明显是在避免希律安提伯所管辖的地区,因为犹太人在寻求希律的帮助来除灭他。
在此地基督的名声广为人知,一个耳聋舌哑的人被带来并得医治(可7:32)。基督将他的手指伸入那人的耳朵里并把泥放在他的舌头上,这是耶稣先前从没有做过的。Swete评论说:
这人有毛病的器官接受了医治的能力,耳朵被伸进手指,舌头被触摸---,唾液被认为是有治疗功效,但同时与话语一同使用却是拉比们所拒绝的。也许对这个低加波利人来讲,这种方式比其它任何一种可能会被使用的方式更有吸引力,一个耳聋之人所有的可见之事的帮助,主对手指与唾液的使用强调了医治的能力是来自于他本人这样的真理。
然后基督给了一个耳聋之人不能听到的命令,然而反应却是立刻的,这人听见并讲了话。那些目睹这神迹的人们会十分高兴地将这事传播出去,但基督吩咐他们不要讲论这事。既然基督是在外邦人的境内行的这神迹,那么所见证之事的人也一定是外邦人,如果外邦人公开地接受基督并宣告对他的信心,那么这就会给犹太人一个拒绝他的原因,他们会说他是外邦人的弥赛亚而不是以色列人的弥赛亚。
在低加波利境内时,基督无疑用这段时间来教导十二使徒,但是在这期间有众多的群众来到耶稣那里,也许是因为那些目睹耳聋舌哑的人被医治的人们对此来没有保持沉默。人们继续与耶稣呆在一起,想要听他的教导,他们是如此渴望,以至于他们与他在一起三天没有吃东西。基督心内充满了对他们的同情,他知道如果他不满足他们肉身的需要而把他们打发走,他们就会倒毙旷野,因为一些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听他讲道。十二使徒意识到在那个地方不可能得到食物来使这么多人吃饱。他们明显没有想到基督在这种情形下会行先前类似的情形下所行的神迹,其原因是:
我们可以合理地认为在这里的这些人一定是完全来自于低加波利,因此主要是外邦人;正象我们所看到的,先前的情形中的群众明显是从迦百农及附近的地方而来,也许主要都是犹太人。
使徒与耶稣一定是有供应,在主教导的日子里他们并没有饥饿,因为他们手里有七个饼。基督拿来七个饼,为此向天父感谢,然后使这些饼倍增使在场的四千人吃饱,他也同样使那些小鱼倍增,使所有的人都饱足。这个神迹是要不仅仅满足那些群众的肉身的需要,也是要十二使徒学一个功课,就是基督可以通过他所得到的东西作工,基督可以使用它们作为工具来满足需要。事工并不是依靠他们的能力而是他们所能交出的,基督会通过这些来向众人作工。
I. 在马加丹被拒绝
§ 82马太福音15:39-16:4;马可福音8:9a-12
基督离开低加波利的境界之后,他乘船去了马太称之为马加丹的境界(15:39),这地方马可称之为大玛努他(8:10)。马加丹是一个城的名,而大玛努他在亚兰语中意思是“港口,”因此大玛努他是马加丹的港口,位于迦百农附近。在这里基督面对了想要试探他的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
统治阶级的每一个阶层---在宗教事务中有强大影响的法利赛人;人数寡少位但财物甚多地位显赫而大有势力的撒都该人;代表罗马人影响的希律党人,及他们的各分封王;还有拥有学术权威与学识的文士与教法师,所有这些人都结盟共同抵挡他,决心不顾一切地阻止他的传道,并要将他因神迹而对人们的影响从人们的心目中排除掉。
人们要求基督从天行一个神迹给他们。
对一个思想开放的人来说,耶稣所行的神迹就足以使他们相信他了,但这些人却将神迹的原因归于鬼王别西卜。从天上来的神迹就不同了,如果他让一条彩虹跨越世界;或是象约书亚一样使太阳停止不动;象撒母耳一样将雷与冰雹呼召下来,或是象以利亚将火与雨呼求下来;或是如果他象以赛亚一样使太阳回转,他们就会相信,是弥赛亚王来临了。
基督对面他们的挑战拒绝再显给他们一个神迹,已经给了许多神迹了。宗教领袖们拒绝基督,并不是因为他没有显出足够的神迹来证明他自己,而是因为他们不能解释这些所给的神迹。因此他责备他们,因为他们能解释天上的气色,而不能解释从天而来的证明他是基督的神迹。是他们的不信使他们瞎了眼,而不是基督所行的神迹有什么不适当(太16:4)。就象他先前所行的一样,当被要求给出无可争辨的证据来使他们相信的时候,基督说只能给他们一个证明,就是他的死里复活。这表明了基督将复活作为他的证明(罗1:4),并解释了为什么在使徒行传中门徒们在向以色列人传道时不断传讲基督的复活。
J. 警告人不要拒绝他
§ 83马太福音16:5-12;马可福音8:13-26
因在马加丹受到的抵挡,耶稣乘船离开去了伯赛大境界(可8:22),与迦百农相近的地方,是福音书所描述为彼得与安德烈的家所在地(1:29)。在路上耶稣警告他们说,“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的酵与希律的酵”(8:14)。因为十二使徒忘记了带饼,他们以为耶稣这话是在责备他们这事,基督提醒他们,他并不是依靠他们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他先前加增饼和鱼并分别使五千人与四千人吃饱,既然在这两种情形下饼鱼都有余剩,那么他当然可以提供他们的需要。基督在这里是在警告他们防备法利赛人与希律对他的拒绝的态度。Swete解释了酵的象征意义。
这个词代表暗暗工作的倾向---,在这里的情形中,酵是(太15:12)法利赛人的教导,或是他们的教导所鼓励的假冒为善的灵。这个原则一旦被人心或是被一个社会所接受,它就会蔓延,直到使得对神的属灵的敬拜成为不可能。
希律先前拒绝了约翰的信息,并将约翰杀死;这时法利赛人是在拒绝耶稣的信息并设计要害死他,耶稣在这里警告十二使徒防备会使人产生拒绝他的那种态度。
他们到达伯赛大的时候,一些人带来一个瞎眼的人到耶稣这里,并祈求他触摸他,基督将这人带出村庄,这是他先前从没做过的。当只有他们的时候,他将唾液抹在那人的眼睛上问他是否看得见,那人说他可以看见人象树一样。这说明了他已恢复了视力,但他还不能集中他的视力使他能看得更清楚,他还不能看得更详细。这情形就好象是一个刚出生时的婴孩,只能看到形状,而不能看得更详细。基督第二次触摸了这个人的眼睛,使他完全可以看得清楚。然后耶稣吩咐这人回家,而不要回到村子里去。基督的目的并不是要公开地显明他自己;然而他对人的需要及对他的信心有合适的反应。
K. 彼得的承认
§ 84 马太福音16:13-20;马可福音8:27-30;路加福音9:18-21
基督离开伯赛大城向北行黑门山最后来到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在那里他问十二使徒:“人说我人子是谁?”(太16:13)。基督一直都是在将自己展现为弥赛亚,人们有责任对他所显明的证据作出回应。现在他就他所显明之事引发的反应来问他十二使徒。一些人象希律一样认为耶稣是施洗约翰,他们看到他们传讲的信息的共同之处;其他人说耶稣是以利亚,以利亚当时在人们的背道之时,作为神的代言人来责备人们的不义,并呼求他们因要来的审判的缘故而悔改,但国民拒绝了他的信息。还有其他人将耶稣比为耶利米,耶利米在被掳前夜宣告要来的审判并指责人们的罪,人们拒绝了他的信息。所有前面提到之人都被认为是从神而来的先知;因此那些解释表明人们也同样认为耶稣是从神而来的先知。尽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被归为神的先知是一个荣誉,但基督拒绝了这些解释。他问十二使徒,“你们说我是谁?”(太16:15),这问题是要看是否他们对基督的认识要深于常人对基督的认识。有关基督身份与他的工作,彼得给出了一个公开的承认,在“你是基督”(16节)这宣告中,他肯定了他对基督的工作的信心。耶稣来是作为要救赎人的救主,也是作为要掌权的权能者。彼得所说的,“你是---永生神的儿子”构成了他对耶稣基督信心的宣告。因彼得这样的承认,基督宣告了对彼得的祝福,彼得得出这结论并不是出于自然的推理,而是出于对神的启示的信心,因为基督对他说,“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16:17)。
我们注意到这不仅仅是彼得所相信的,也是十二使徒所相信的,但由于在这里彼得是公开宣告了众人所相信的这内容,因此基督宣告了对他的祝福,基督说,“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18节),因此基督第一次表明了他建造教会的意向。Farrar说:
基督放置了教会的房角石,并首次说出了那永值记念的话语,这将会紧密融于世界历史当中。这里应许了,建立在那启示而有的承认之上的教会是阴间所有的权柄不能胜过的。是通过其代表者对这教会所授予的权柄,是开启与关闭的权柄,是捆绑与解开的权柄,是要在地上忠心要实施的权柄,才是最终在天上所认可批准的。
基督所预言的教会是他在其中为头且在新约时代发展的教会。作为他身体的教会开始于使徒行传2章的五旬节,那一天圣灵来降临在所有的信徒的身上并将所有的信徒联合为基督为首的教会身体中的肢体。这个工作是通过圣灵的洗作成的(林前12:13),这个教会存在于五旬节与被提之间,是由每一个在这期间在信心里接受基督为救主并信靠他得救恩的人组成。那么这话在许多方面就是我们的主在他的整个传道期间所说的与我们有关的最有意义的预言了。这教会是要建立在“这磐石上”(太16:18),这磐石是谁呢?所有的人都承认当基督提到“彼得”与“这磐石”时,他是在利用同一个词意指不同的对象。
相信基督是用亚兰语对彼得所讲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就能理解基督是如何利用Petros与Petra来表明它们的不同。也许我们可以用下面这有点笨拙的说法来重述基督所说的话:“你是彼得(Petros)---一块石头---而在这Petra---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会”
Shepard说:
他无疑是在妙用彼得的名字,这名字表示一个较小的成分---在采石场为建造之目的所破开的石头。
有很多对这磐石的解释,一些人觉得它指的是彼得自己,这似乎是Shepard的观点。
彼得得到了作primus enter
pares的荣誉,他是第一个说出那伟大的告白的。在这里耶稣并没有肯定彼得有象罗马教所认为的至高性与首位性。他首先向彼得表达了他建立教会的意向,因为彼得第一个满有信心地承认他是弥赛亚与神的儿子。彼得与其他门徒一起要共同成为基石,他有第一个被提到的荣誉。他配得第一个被提到,因为他是第一个勇敢说出那告白的,而且是在他发现这真理之后,是在对基督的人们联合的敌意与阴谋面前。彼得是那种基督可以用来建造他宇宙教会的属灵圣殿的人----他是一个活石。
其他人则认为磐石指的是彼得对基督神性的承认。
作为代表性门徒彼得的这伟大的告白,在此之上建立了教会的基础。与其它各种不同的甚至是对基督最具赞美的观点相对比,这样的承认公开地宣告了耶稣就是神的基督,是旧约预言的应验,是旧约应许的继承人,是旧约中以色列人盼望的实现,也是对所有人类的盼望的实现。没有这种承认,基督徒就可能是一个犹太教派别,一个宗派,一个思想学派,耶稣就会是一个老师、拉比、改革家,或是人神领袖。但这表明耶稣为基督的承认,也使得他的跟随者们构成教会。这样的承认将他们分别出来,就象它将基督从所有周围的人与事分别出来,使他们归入一,就是基督里面。它也标记着非人手所建造的教会的根基。再也没有比这更形象的回答了:“这磐石上”----
无疑,这样的宣告标记了使徒们信心的至高点。
Edersheim也提到这磐石与彼得信心的关系。
那么如果我们对彼得所言的理解不作限制,我们当然会认为他所说的话是在彼得里面的磐石,就是在这承认中所显明出来的从天而来的信心。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理解基督所应许的,他要将他的教会建造在彼得里面的磐石----他的信心之上,就象是基督同时代的人认为世界是建立在有信心的亚伯拉罕这块磐石上一样。
Bruce 概括得很好:
我们的主对西门所讲的其余的话表明,他将这使徒所承认的道理放在基督信仰中有根本重要性的位置。主的这些的话目的不是要确认象罗马教人士所认为的彼得的至高性,而是要宣告他所承认的真理的至高重要性。尽管有解释上的难处,这一点还是很清楚的。这“磐石”是什么或是谁,我们有疑问,这也许是彼得,也许是他所承认的:学者们在一致的信仰中探讨这个问题,也同样都不同意教皇之信条,他们观点不同。对此我们唯一能肯定的是,并不是彼得其人,而是彼得的信心,才是基督当时心里所想的。当他对这使徒说,“你是彼得,”他的意思是,“你是一个磐石般的人,配得我第一次见到你时预示性地给你起的名字,因为你最后将你的脚站在永恒真理的磐石上。”他第一次在提到教会时将其西门的承认相联,因为那教会要由接受那承认的人们组成,他们承认他是基督,神的儿子。他以同样的方式提到天国的钥匙,因为除了那些承认西门首次庄严所宣告的真理的人,才能被允许进入天国的门内。他应许给彼得钥匙的能力,并不是因为它只属于他,或是他比其他人有更多此能力,而是通过这样讲来报偿他坚定的信心的宣告给主带来的喜悦。他感谢彼得,因为他坚定地相信他是从神而来,他表达了他的感谢,他首先应许给彼得一种能力,这能力他以后也会给所有他所选择的门徒。最后,如果彼得被称为建造教会的磐石是真的的话,那么也应该以理解钥匙的应许的方式来理解这一点。彼得被称为教会的基石,这应该以保罗称所有的使徒为教会的基石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即,他们作为宣扬有关耶稣为基督及神的儿子的信仰的第一批人;而且,如果第一个宣告这信仰之人被称为磐石,这只表明是这信心,而非这人,才是在一切之上的根基。使西门为Petros,一个象磐石一样可在其上建造的人的,是真正的要在其上建造教会的
Petra。
Shepard也提到基督自己为磐石,这也许与“磐石”这个词的阴阳性之分相合。
耶稣要将他属灵以色列的圣殿建造在彼得与其他人在活的信心中所公开承认的基督的弥赛亚品性与神性的磐石上(申18:26;23:2;彼前1:1)。
根据这种观点,基督是底层的基石,在此之上彼得这块建造用的石头被雕刻,以使他成为教会的基础。
将这些观点结合起来也是可能的,每一种观点都有效,这样,在这里基督就是在说,教会会通过那些已显明对他变为神的儿子的信心的人的事工得到建立。在这个真理得到宣扬的时候,其他听到并相信的人会在教会就是他的身体中与他联合。基督会建造教会,而不是彼得。对基督的信心会将一个带入教会,在此时基督正在被宗教领袖们所拒绝,他受欢迎的程度正在减弱。他是躲避希律的逃亡者,他的目的似乎没有什么实现的可能性;然而他明确地宣告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18节)。一些人认为阴间的权柄指的是撒但,其他人则认为它指的死亡,不管怎样,当基督似乎被击改时,他仍然以胜利的姿态讲到他建造教会的目标。
现在对代表十二使徒的彼得来说(太18:19),神给了天国的钥匙,Farrar对此意义说得很好:
对三种不同的提法一定要作一个认真的区分,就是,“钥匙的权柄、”捆绑与释放的权柄、赦免罪与保留罪的权柄。1 第一个(既然交钥匙是对一个文士的任命)
意思是“打开神话语的宝藏并将它们还给基督的门徒们的权柄 (参太13:52;路11:52;太23:4),对那些听到的人来说,它一定暗含着教会教导的能力。2
后来给所有的门徒的捆绑与释放的权柄(太18;18)给他们一种象拉比们所行使的权柄(根据犹太人所流传的,如Shamai学派有捆绑的权柄;
Hillel学派有释放的权柄)----即宣告什么样的训诫有捆绑的权柄,什么样的训诫没有捆绑的权柄(参太23:4;徒10:28)。因此它含有教会立法行动。3
赦免罪与保留罪的权柄(约20;22,23)远超过以上的权柄,这是文士所显然拒绝的。这种权柄属于教会预言的职份,它直接提到圣灵的恩赐,它只有在预言的恩赐以或大或小的程度赐给行使这恩赐之人的时候才有可能。”
钥匙标记着权柄,因为有主人仓房钥匙的仆人对所有在仓房里物品有权柄。在这里权柄给了彼得及其他的使徒奉他的名传道,宣扬他的真理,向人们宣传救恩,并保证那些相信的人会有永远的生命。
成就这事实的并不是使徒们的宣告,而是对基督自己话语的解释,“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已经是被捆绑了;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已经是被释放了。”这样的解释表明,是神将人捆绑或释放。但使徒们却可以就人们对他们传道的反应,可以作为神的代表来作权威性的宣告。
我们看到在使徒行传这权柄自始至终都得到行使。彼得被给了“天国的钥匙”这事实(太16:19)的意思并不是教会是以色列,教会构成了所应许的大卫式的千禧年国度,而是它强调在马太福音13章中已经启示过的真理,就是在国度中千禧年国度被延迟的期间,神的统治要以一种新的尚未启示过的形式来进行。使徒们会是在国度中新形式的执行者,这期间是从以色列对基督的拒绝到将来对基督的接受。我们的主第一次启示了他建立教会的目标,这教会是由那些象有彼得那样的信心,承认他为神的儿子的人组成。
L. 有关他的死的教导
§ 85马太福音16:21-23;马可福音8:31-33;路加福音9:22
基督这时向使徒们显明说,他必须做四件事(太16:21)。首先,他必须去耶路撒冷,所指定的献祭地方。第二,他必须从代表这国家宗教领导地位的长老、祭司们及教法师们那里受很多的苦。第三,他必须被杀,藉些他会成为罪人的赎罪祭(太1:21)。第四,他第三天要从死里复活,这会是从神而来的对他的及他的工作的证明。
彼得立刻将耶稣从别人当中拉到一旁,暗里对他谈这事,翻译成“劝”的这个词是个语气强烈的词(太16:22),它的意思是责备、指责或警告,以阻止事情的发生,或是使正在发生的事停止。彼得极力地阻止基督去耶路撒冷,在那里肯定会有死亡临到。毫无疑问的,彼得知晓所赐给他的权柄,他觉得有责任阻止似乎是灾难的事发生,彼得明显是想在必要的时候要用他肉身力量来阻止基督。
基督对彼得的回答比彼得的规劝更为强烈:“撒但,退我后边去吧!”(23节),称彼得为撒但,他并不是说彼得没有得救,彼得先前已坚定地承认对基督与他的工作的信心。但是彼得却说出了撒但的目的;阻止基督到十字架面前来成为世人的赎罪祭。撒但先前已多次试图杀死基督,他所使用的方式有,用希律屠杀伯利恒的婴孩,想要杀死基督的暴徒,还有海上的风暴,但至此撒但都未能完成他的目标。现在撒但通过与主相近之人来作工,在对基督的试探中,撒但给基督一个无十字架的宝座,让他敬拜他,基督拒绝了。彼得已承认了耶稣是弥赛亚;在彼得的心中,基督没有理由不行使他弥赛亚的权柄,立刻登上弥赛亚的宝座,基督的死的对彼得来说似乎并不必要,彼得似乎对这样的事实并不知道,就是根据经上的预言,弥赛亚不但必须掌权,而且他也必须通过他的死来为罪人提供救赎。因这人原因,基督对他说,“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太16:23)。
M. 有关作门徒的教导
§ 86马太福音16:24-28;马可福音8:34-9:1;路加福音9:23-27
根据基督关于要临到的死的启示,我们很明显地看到,人要成为他的门徒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基督对那些要成为他真正门徒的人提出很高的要求,这样的人要“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路9:23)。福音书启示了一个门徒发展的三个阶段,(1)众人被吸引到耶稣基督那里来听他的话并看他的作为,他们是出于好奇而来,这样的人被称为他的门徒(太5:2),我们称这些人为好奇之人。(2)在这些好奇之人当中,又有许多信靠耶稣基督的人(约2:11),我们将这些人称作深信之人。(3)但基督现在对这些深信之人的要求是他们要委身,我们称这些人为委身之人。
要作一个真正的门徒,人必须要完全顺服耶稣基督的旨意,这样的人必须舍己,也就是放弃他生命中的自己的意志与自己的权利;然后必须完全顺服基督的旨意。基督生命中的十字架就是他对神旨意顺服的考验,十字架对他就相当于伊甸园里的善恶树对亚当。一个想要作基督真正门徒的人必须愿意顺服神的旨意,不管这旨意使他受什么损失。
基督的话不仅仅是对十二使徒讲的,也是对众人讲的(可8:34),因为他所提到的要临到他的死,人们需要作一个决定,是跟随法利赛人还是跟随他。我们在文中给了几个原因说明为什么要跟随他。
第一个原因是安全方面的,假如一个人根据宗教领袖们对耶稣的威胁,他认定与耶稣认同是危险的,如果这人决定为要活命不跟随耶稣,他实际上就会死的。但那一个冒着肉体的生命危险而与耶稣认同的人实际上会永远活着。因此真正的安全来自于与耶稣基督认同(太16:25)。
第二个原因包括因害怕物质损失而拒绝认同于基督,这样的人实际上会失去一切。但如果一个人为基督的缘故而失去物质财富,那人实际上会找到真正的财富(太16:26)。无疑基督是在预言公元70年神借过提多给这国民带来的毁灭性的审判,这是因国民的对基督的拒绝,那时人们会失去所有他们所积攒的。
第三个为什么人们应该与基督认同的原因是,当基督在荣耀与能力中获得他的王位与对全地的统治的时候,他会审判人。那些拒绝他的人会被排除于国度之外,只有那些接受他的人才会被接纳进入他的国(太16:7:路9:26)。
基督就如此严厉警告了在人群中面临一个决定,并在争论是否认同耶稣还是跟随法利赛人的人们。这一部分的结束是一个荣耀的应许,就是一些在那里与基督站在一起的人们实际上在没尝死味之前,要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度里(太16:28)。尽管有领袖们的拒绝及最终国民的拒绝,尽管他经历死亡,人子将要作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在荣耀与能力中掌权。这个应许是要激起人们对他的信心,基督说过,“阴间的权柄”不能阻拦他计划的实现(太16:18)。现在他指明,抵挡、拒绝甚至是死亡都不能阻止他在天父的旨意中作王掌权(诗2:6)。这个应许并不是说那国度会他们的有生之年建立,而是说,一些人会得到有关基督的荣誉与国度的启示。当他作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来掌权的时候,整个世界都看见他的荣耀。
N. 国度的启示
§ 87马太福音17:1-8;马可福音9:2-8;路加福音9:28-36
在预言“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神的国”(路9:27)六天后,主将彼得、雅各和约翰从十二使徒中分别出来,将他们带“上了高山”(可9:2)。
几乎没有什么疑问,基督与他的门徒已经离开了该撒利亚地区,因此那“山”一定是巨高多雪的黑门山的一座山峰,在离开该撒利亚腓立比到这里的安静退修中,他可以最好的教导门徒,他们也可以最好地学习他受难的奥秘,这里没有来自法利赛人与文士的打扰与试探。
象基督先前所做的一样,他避开人群为的是要祷告(路9:28),当他在三人面前祷告的时候,形象改变了(29节),这变象是前一周所预言的实现,它是基督第二次来临建立他的国度的一个缩影和预展图,是对他再来统治时要显现的荣耀的启示。
他正祷告的时候,“他的面貌就改变了”(路9:29),“脸面明亮如日头,”他的衣服也改变,“衣服洁白如光”(太17:2),或“衣服洁白放光”(9:29),他的衣服“放光,极其洁白,地上漂布的,没有一个能漂得那样白”(可9:3)。
福音书的作者就是如此描述了耶稣基督他的耀眼的荣耀,这正是对耶稣基督的神的荣耀的启示。约翰是这样解释的,“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1:14),这是父向这些人启示耶稣的尊贵与荣耀。彼得也这样见证说,“他父神得尊贵荣耀的时候,从极大荣光之中有声音出来,向他说,‘这是我的有子,我所喜悦的’”(彼后1:17)。这是在会幕中所显明的神的荣耀(出40:34-38),这荣耀在圣殿中也再一次显明(王下8:10-11),这荣耀也是因以色列的背道与不信而离开圣殿的荣耀(结10:18;11:22-23)。现在这荣耀是在地上,在耶稣基督的身上,这荣耀后来会向司提反显现(徒7:55-56),在大马色向大数的扫罗显现(徒9:3;22:6,11;26:13),也再向约翰显现(启1:16)。当耶稣基督再来这地上的时候,这荣耀会向世人显现(太24:30;25:31),这要在基督再临时照亮整个世界的荣耀现在显明给目睹耶稣变像的三个人。被救赎者要永行在其中的光(启21:23)被彼得、雅各、约翰亲眼所见。
基督变像并不是借外界的光照在他的身上而反射出神的荣耀,而实际上是耶稣基督自己光辉的荣耀。天父的荣耀就是基督的荣耀,约翰记载了基督的,“父啊,现在求你使我同享荣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荣耀。”(约17:5)。基督来到这世界的时候,有必要将这荣耀遮掩,基督的荣耀在他道成肉身时并没有显现,而被遮掩,以免使他来救赎的人们被他的光所消化。神的目的是要住在他子民以色列人中间并通过将他的荣耀照在他们身上为显明他的同在。但以色列不能见未遮掩的神的荣耀,因此,在向摩西指示建造会幕的计划时,神指示他在圣所与至圣所之间制作一个幕帘,圣所与至圣所是神旨要他自己与他的子民居住的地方。那幕帘旨要保护以色列人被神的闪光的荣耀所消毁,更胜于叫以色列人知道他们不配进入神的圣殿,幕帘就是神的一个恩典,使圣洁的神可以住在一个非圣洁的人民中间。希伯来书的作者说,基督的身体对神来说,就象会幕中的幕帘:“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是借着他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他的身体”(来10:19-20)。那么基督的荣耀就没有在他道成肉身的时候显现,而是被遮掩,这样至圣者就可以住在一人不圣洁的民之中。那么变像就是对基督的基本的荣耀的显明,这荣耀有一天也会向世人显明。那么这就是前一周基督预言的应验。
现在基督身边又出现摩西与以利亚,圣经并没有解释为什么这两个旧约圣徒在这里显现,这两人分别代表律法与先知,两个人都见证基督在地上荣耀的掌权。圣经没有告诉我们他们在此之前是在什么地方,而只提到“他们在荣光里显现”这样的事实,这表明他们从他们所信靠得救恩的神的面前而来。我们对他们本人的注意要多于他们所谈论的话题的注意----“谈论耶稣去世的事。”翻译成“去世”的希腊词意思是“离去,”这使人对耶稣对他要临到的死亡的态度有些理解。旧约的出埃及将一个人民所忍受的捆绑中释放出来,并将他们带入自由中。基督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他是作为一个仆人而来的(腓2:6-8),基督看他的死不仅仅是作为他对天父旨意的顺服,也是从因他道成肉身而受的捆绑中得释放的实现。他预言了由复活所带来的从捆绑的荣耀释放。
当彼得从困倦中清醒过来时,他建议说,“我们在这里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色列。”(路9:33)。彼得是在建议过住棚节,住棚节是以色列一年中节期中最后一个节期,是记念民众出离埃及,以及他们在旷野中的经历。这节期也预表了以色列作为一个国民最后在所应许的弥赛亚的仁慈的统治下出离埃及进入应许之地。在彼得的时代,这国家是被外邦人所统治,并期待着弥赛亚或救赎者的来到,他会聚集子民进入他统治的应许之地。彼得所见的基督的荣耀使他想起在要弥赛亚国度中实现的荣耀的盼望。因此对他来说,过住棚节是合适的,因为这三人已目睹了基督千禧年国度中的荣耀。彼得正确地解释了变像的意义。但以色列在国民相信弥赛亚之前是不可能经历住棚节所预表之事的实现的。而这国民此时并没有相信的举动,因此彼得的建议带来的基督的责备。尽管基督拥有王的荣耀,但他并没有被公开承认为王;因此以色列不能进入他们的千禧年国度的祝福。
正当基督讲话的时候,一片云彩遮盖了山上所有的人,这三人在云彩中十分惧怕,这云彩就是在旷野中出现在会幕之上标记着神与他子民同在的云彩,从云彩里神再一次提到耶稣基督:“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可9:7),另外两卷福音书用的不是“爱子”,而分别是“我所拣选的”(路9:35)和“我所喜悦的”(太17:5)。以此天父再一次证明了基督的身份与他的话。这些听过耶稣基督谈过天父;现在他们听到天父直接向他们讲话,因而惧怕,基督知道他们的惧怕,就来触摸他们,救主温柔的抚摸平静了他们的惧怕。
因此变像是对基督第二次降世建立他的国度的一个预先的缩影,这是基督基本荣耀的显现,这荣耀因道成肉身被隐藏,而在他的再临时向全世界显现。变像是对基督身份真实性的证明,因为只有为义、圣洁并无罪的那一位才能被变像显明本属于他在他里面的神的荣耀。变像也显明了要给神的儿女的荣耀,保罗说,“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要改变;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林前15:51-52)。“改变”所包含的意思与我们这里所看到的“变像”所包含的意思是一样的。因此我们明白了保罗所讲的话的含义,“基督是我们的生命,他显现的时候,你们也要与他一同显现在荣耀里”(西3:4),也明白了约翰所言的含义,“主若显现,我们必要象他”(约一3:2)。当基督祈祷说,“父啊,我在哪里,愿你所赐给我的人也同我在哪里,叫他们看见你所赐给我的荣耀”(约17:24),他实际上就是应许了,我们不仅仅会看到他的荣耀,也会永远分享他的荣耀。
O. 有关以利亚的教导
§ 88马太福音17:9-13;马可福音9:9-13
当门徒们从他们荣耀的山上经历中下来时,耶稣吩咐他们在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之前不要将他们所看见的告诉人(可9:9)。这也许有两个原因,第一,交给他们的传道事工将要以耶稣基督的身份与工作为中心,而不是以他们的经历为中心,这些人很自然会讲述他们所看见的荣耀,因此会将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他们自己身上。但他们的事工是要人注意基督。第二个要他们不说的原因是,这国民已经对基督作出否定的反应,因此他不再向他们显明什么神迹,如果这些人讲出他们的经历,他们就会给了这国民又一个迹象来表明耶稣基督已作为神的儿子被神所委派所认可。然而,在复活之后,这些人是可以公开自由宣讲他们在山上所看见的。他们其中两个人(彼得和约翰)在他们的书信中特别提到了这事。在变像的时候,门徒仍尚未明白死里复活的意思(可9:10)。既然耶稣之死的事实向他们隐藏,那么他复活的事实对他们也是不可知的。这整个的事件在他们三人心中产生一个有关末世的问题,他们问他,“文士为什么说以利亚必须先来?”(11节),根据玛拉基的预言,以利亚要弥赛亚来临之前为他预备人的心(玛4:5),既然弥赛亚已经出现,这些人认为以利亚的事工是没有必要的,因此他们就问了前面的问题。基督的回答是,他肯定了在主大而可畏的日子来临之前,神要先派以利亚来这样的真理,那一天会是在建立千禧年国度之前对以色列审判的日子,那一天整个国民都要被呼召悔改并被审判,弥赛亚要将信与不信之人分别开来。他会接受信的人进入他的国度,将所有不信之人拒之门外。基督肯定地说,神的话会永远存立,文士期待玛拉基预言的实现是不错的。
基督不再讨论有关这个问题的经文及文士的解释,而提出了另外的一个问题,他说,“经上不是指着人子说,他要受许多的苦,被人轻慢呢!”(可9:12),这问题很适当,因为弥赛亚已经来到,一些人已经相信了他,他的荣耀已经显明,既然展现自己为王的这一位已被证明了其真实性,那为什么国度现在不能被建立?基督提出了他为什么必须要受苦,被弃,受死的问题,答案是,旧约不仅仅预言了一位要掌权的弥赛亚,也预言了一位要受难而死,为罪人施救恩的弥赛亚。基督的死是在基督掌权之前,基督的死并不是说神的计划失败,而是神的计划的一部分。门徒们不能明白受难与荣耀之间的关系,甚至旧约写出这启示的先知们也不能明白“基督受苦难,后来得荣耀”之间的关系(彼前1:11)。现在基督向他们宣告,即使他是永生神的儿子,他的死也是必须的。基督的死是在神预定的旨意当中,基督表明,玛拉基的预言已经实现了,基督明确宣告,“以利亚已经来了”(可9:13),这是指施洗约翰,他以以利亚一样的灵与能力来作以利亚的工作,呼召人们悔改,使余民归信基督。如此,基督是要合理地解释他一直所谈到的他的死与向这些人所启示的他的荣耀之间的关系。
P. 有关依靠神的教导
§ 89马太福音17:14-21;马可福音9:14-29;路加福音9:37-43a
当四个人回到其他的门徒那里时,看到他们在一大群人面前与文士们在争论,耶稣不在的时候,文士想要与委身跟随耶稣的门徒争辩,好奇的群众认真听着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但当基督出现的时候,人们离开门徒去到耶稣那里,耶稣问文士与门徒在争论什么,一个人告诉他说他有一个儿子被鬼附了,这鬼使他不能讲话,并将他抓住扔在地上,口里吐沫,咬牙切齿,身体僵硬。他为了他儿子来寻求耶稣的帮助。但他没有找到耶稣时,就要求门徒将鬼赶出去。这权柄先前耶稣已给了他们(太10:8),这人似乎在刚才有信心,相信门徒可以帮助他,但他们并没有赶出鬼。基督说,“嗳!不信的世代啊”(可9:19),这话是对那当父亲的和群众及文士说的,而不是对未能赶出鬼的门徒们说的。这儿子被人带来明显是要试验基督的及作为他的代表的门徒们的权柄。基督拒绝向其显神迹的国民仍然在寻要神迹,他们不会相信他,直到他们得到满意的确据来证明耶稣是他自己所声称的那一位。他们此次行事是要找到一个证据,使他们因此而相信,因此基督称那群人为不信的世代,因为他们先前已经看见了众多的神迹而还是没有信。但他吩咐要把那个孩子带来,孩子进前的时候,鬼魔使他抽动,他就仆倒在地,象动物一样怪叫,口里吐沫。对基督所问的问题的回答使我们知道这孩子从小就这样,而且所见的也只是鬼魔附体后果的一部分,因为这鬼魔常常想要毁灭这孩子,将他投入火中或是水中。这位父亲承认他的直接的需要,他祈求说,“求你怜悯我们,帮助我们”(可9:22)。明显这父亲对基督没有信心,因为他先说,“你若能作什么,”基督重复了这人的话,“你若能?---在信的人,凡事都能”(23节)。对这儿子的拯救没有仅仅靠基督的能力,尽管他时常赶出鬼魔,拯救许多其他类似这孩子的人,以此来显明他的权柄,耶稣还是提出一个原则,就是对有信心的来说,凡事都能。他肯定地说他可照这父亲的信心施怜悯,对此这父亲公开承认对基督的信心,说,“我信”(24节),他意识到他的疑惑使他受苦,他内心信心的冲突是产生于基督与法利赛人之间的争辩。然而他承认他有信心并请求耶稣帮助他除掉他的疑惑与不信,对此,基督命令那邪灵离开那孩子并永远不要再回来,这邪灵极力抵抗:“那鬼喊叫,使孩子大大地抽了一阵风,就出来了。孩子象死了一般,以致众人多半说:‘他是死了’”(可9:26)。尽管它极力抵抗,那鬼还是得服从基督,从那孩子身上出来。基督俯身拉着他的手使他起来。基督为这个被鬼附的孩子的所作的启示了若以色列相信他,他能并愿为以色列所做的事。如果他们转向他并寻求拯救,他会按照他们的信心拯救他们,他们蒙拯救不是依靠他的能力,而是要他们对他的信心。
以色列未能进入弥赛亚的救恩之中,是因他们对他的拒绝,当门徒们与耶稣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问他为什么他们不能将鬼赶出来。对他们来说这一定是一个问题,因为先前他们已得到权柄奉他的名赶鬼(太10:1),基督解释说,“是因你们的信心小”(17:20)。门徒们明显是在信靠他们先前得到权柄来赶出鬼魔,而不是信靠基督他自己,他提醒他们说,对他最小的信心不足以使他们能做这样大的工作。基督对此有更多的解释,“非用祷告,这一类的鬼,总不能出来”(可9:29)。祷告是一种对神完全依靠的态度,这些人似乎是在信靠他们先前的经历或是所赐给他们的权柄,而不是在依靠基督,并信靠他通过他们行神迹。
这功课旨要教导这些人,他们的在未来日子里的事工必须完全依靠神并信他,是他们的信心,而不是他们的地位,才使他们能完全交托给他们的事工。
Q. 有关他死的更多的教导
§90马太福音17:22-23;马可福音9:30-32;路加福音9:43-45
耶稣离开该撒利亚腓立比地区返回加利利,他想要暗暗地回到迦百农,以不使众人注意到。在路上,基督再一次教导十二使徒说,“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他们要杀害他;被杀之后,过三天他要复活”(可9:31)。尽管耶稣说和如此清楚,门徒们还是不明白,在基督时代的犹太人对旧约中有关弥赛亚的预言十分迷惑不解,他们在一方面承认弥赛亚要受难,另一方面弥赛亚末在大能与荣耀中掌权,这两条启示似乎是矛盾的。犹太人的神学试图协调这种迷惑不解,他们教导说会有两个弥赛亚来:一个是要受难而死;另一个要在大能与荣耀中掌权。门徒并没有超出这常人的概念。基督一直都在谈论他在其中统治以色列的荣耀的国度,在山上的三个人有了这国度的启示及在其中基督的荣耀的启示;因此他们的注意是在弥赛亚荣耀的统治之上。象其他的犹太人一样,他们无法想象弥赛亚要受难受死,基督是在表明有一天这掌权的同一位弥赛亚也必须要受难受死。因此在他们从黑门山坡走向迦百农的会堂的时候,我们的主再一次教导他们有关将要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这教导产生了两个结果:第一,他们很迷惑不解,但又不敢要他作更多的解释(可9:23);第二,他们“大大地忧愁”(太17:23)。
R. 有关儿子身份的教导
§ 91马太福音17:24-27
就在耶稣与他的门徒到达迦百农之时,圣殿收税之人来找彼得,他们问,“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吗?”(太17:24)。这种税最初是摩西要以色列人交纳的(出30:11-15)用来支付会幕的建造费用,二十岁以上的以色列人每年都要交纳。
这种税就象是自愿的教会奉献,不应强迫任何人交纳(Plummer)。最初Mishna法典规定,未交纳此税的人的物品在亚达月25日之后被扣留;但相信在耶稣的时代这并不流行,尤其是在加利利。这税需以犹太人的钱币放在圣殿中内室中的(三个)箱子里,必须由兑换银钱的人将罗马和其他的钱换成犹太人的钱,每年收取不义之财达两万美元。这税本身就构成了一笔圣殿中巨大的财富,对无视律法的贪婪之人是个极大的诱惑,对外邦统治者也是如此,这也是最后摧毁圣城与圣殿的战争的原因。每年所收之税是要支付圣殿的献祭,支付拉比、查看祭物之人、抄写之人、烤制饼之人、洗圣殿衣物的妇女、用水及其它的供应,修理圣殿等费用。
十分有可能的是,收税之人的出现是有警觉的敌人所计划好的,是想要使耶稣与彼得违反众所承认的规矩,或是要显明,如果他是否在持守奋锐党人加利利人犹大的思想,奋锐党人支持。只要圣城还受着罗马人的污秽,他们就拒交殿税。他们所问问题的形式并不要求人作出一个象彼得所给出的那样的肯定的回答,但却包含疑问的意思。
这税是自愿而非必需的。在出埃及记30:11-15中的要求似乎只限于对会幕建造,只在这期间才要求收取费用。以巴比伦被掳之后,拉比的传统将这税作为惯例加给所有的犹太人,因此拒交此税会导致人指责他违背律法,尽管它所违背的只是传统。而且,如Farrar所说,
这问题表明两个难处,就是,为什么先前的年间我们的主没有被要求付此税?为什么要在秋天,就是在住棚节近了的时候有这要求,而不是在早在六个月前的亚达月?答案似乎是,祭司们与怀敌意的拉比们被认为是免税的;我们主常离开迦百农也使得他交税的时候不规则;因此在事后付欠税是可以的。
既然基督被许多人认为是拉比,那么他是否要被要求付税就是有疑问的了,税是向基督要的,不是向门徒们要的,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迦百农不是他们的家。
因此基督总是遵守律法的命令,彼得没有必要问他要怎么做,而立刻肯定回答说他会纳税。基督以此机来教导彼得,基督提到被占领地之人要纳税给统治者这流行的作法,占领国的人民是不必纳税的。罗马人向被征服的行省征税来支持罗马政权,因此罗马公民没有这义务。彼得立刻承认王不从自己的儿子们(即他们自己的公民)身上征税,而是从别人身上征税(也就是被他们所征服的人民)。结论就是,儿子或本国公民免征税。基督所提的是,既然这税是供给圣殿的,就是他父的家,那么他和那些与他有关的人就不应该纳税来供给圣殿了。那些来到圣殿从其中得益处之人才应供给圣殿。这主张就象是他传道开始时所说过的,他当时进入圣殿进行洁净并以父的名宣告他拥有圣殿(约2:13-17)。
如果基督拒绝纳税,他完全可以这样做,而那些权贵之人就有理由指责并拒绝他了。为防止这样的事发生,基督吩咐彼得去钓鱼,打开钓到的第一条鱼的口,在鱼口中的一块钱必足够两个人的税。耶稣告诉彼得将这钱给收税之人,这要他们就不会有藉口指责他了。那么在这事上,基督宣告对他圣殿的权柄及免除支持圣殿之税的例外,因为他与圣殿所属的那一位有关系。
S. 有关谦卑的教导
§ 92 太18:1-5;可9:33-37;路9:46-48
因恰才发生的事,在十二使徒心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国度的问题,关于谁在国度中占有最高的地位这个问题,他们之间有了争论,他们期待基督来解决。
“他们在路上争论谁为大”(可9:34),为了教导他们一个重要的功课,把一个孩子放在他们中间。从这个孩子身上,基督教导了几个功课:第一,要进入神的国,他们必须象孩子一样(太18:3),孩子的特点是完全信靠他的父亲,关于他自己他什么都不知道,都需要他的父亲来教导,他不能依靠他自己,而只能依靠他的父亲。因此基督是在说,为要进入国度,一个人必须显出孩子般的对展现国度的那一位的信靠。他教导的第二个功课是,在国度的地位取决于要有一个孩子样的态度(太18:4)。一个孩子在家里没有权利,权利都是属于父母的,一个与父亲有正常的关系的孩子不会要自己的意思违背父亲的旨意,而是将自己的意思顺服父亲的旨意。基督教导说,只有那些使他们自己顺服他的人才会在国度中被升高。基督使用这孩子教导说,因为这孩子与父亲是如此地认同,那么接受孩子的人就是接受父亲,接受属于基督的人而因此成为国度中的孩子的人实际上也就是在接受基督。
从这事基督想要他们学到的功课马可说得很清楚:“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的末后的,作众人的用人”(可9:35)。在国度中的地位将取决于对基督顺服的程度及门徒对基督服事的程度。
T. 有关骄傲的教导
§ 93马太福音18:6-14;马可福音9:38-50;路加福音9:49-50
耶稣与门徒前面的相处中是要纠正一个错误的态度,他们有关在国度中谁为大的争论表明了一个错误的态度,它与基督的完全顺服天父及服事他的态度相悖。约翰是主的话所责备的门徒之一,他表明他忠心于基督,以此来想要将主的责备转变为赞同。约翰说十二使徒遇见一个人,他用耶稣的名来赶鬼,他们命令他不要借耶稣的名来赶鬼,因为他不是他们当中的一个。可以认定奉耶稣的名赶出鬼的人是约翰的一个门徒,耶稣后来提到这样一个是“信我的一个小子”(可9:42)。这个人很可能是已经通过约翰的传道相信了耶稣,但继续即使在约翰死后仍然与他的门徒在一起。另外一种解释就是,这个人已经听过耶稣的话并信了他,借对基督的信心,在耶稣在变化山上没有与门徒同在的时候,他在作那些门徒所不能作的事。不管怎么样,这个人的信心是在基督的身上,且他的作的工作是他信心的结果。但因为这人没有公开与基督认同,十二使徒想叫他不要借他对基督的信心行神迹。基督的反应是,“不要禁止他”(可9:39),这表明他接受信靠他的人。这人奉耶稣的名行了一人神迹的事实证明了他信靠他的事实,对基督有信心的人属于他,是被他所接纳的。基督然后指出,没有必要借行神迹来表明一个人有可被他接受的信心,一个人若是奉主的名将一杯水给一个口渴的人喝,这就证明他对耶稣的信心,也证明他是属于基督的(41节)。产生行为的信心是得奖赏的基础,而非行为本身。
现在基督讨论引起十二使徒责备那人的态度,使徒的命令冒犯了这相信耶稣的人,他是出于对基督的信心及对他的奉献而在作那事,而不是为获得十二使徒的接纳。因此基督谈及了十二使徒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态度所产生的问题,基督的话旨要这些人面对这个问题,并将他们冒犯人的根源除掉。基督称那被冒犯之人为信徒(可9;42)。基督说,使一个信的人跌倒,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扔在海里。藉此他严厉警告了十二使徒绊倒人的事是多么严重。然后基督劝勉他们要对付使人跌倒的根本问题。当基督说他们应该吹断他们的手脚,或去掉他们的眼睛时,他并不是在教导自残,因为人可以吹断他们的双手双脚,去掉他们的双眼,而仍然在骄傲的问题在他们里面(43-47节)。而他是要十二使徒要对付问题的根源并将它除掉,这样他们就不会使人跌倒了。如果一个人性傲而不谦卑,如果一个人在骄傲中行事,并因此绊倒那些相信基督的人,那么这就表明他不属基督,这样的人会“被丢在地狱里”(47节)。基督并不是在威胁十二使徒他们会失去救恩,或是在告诉他们一次的使跌倒就会把他们送入地狱,而是在说,如此这样的态度是他们的品性,那么他们就不会属他。原因就是基督的谦卑是信徒的特性,他的谦卑在那些是他自己的人里面会再生。
基督给了别外一个原因,说明为什么十二使徒不应对别的信徒有优越感,他说,“他们的使者在天上,常见我天父的面”(太18:10),Edersheim 说:
我们似乎看到耶稣仍然在拉着这个孩子,耶稣所为与犹太人对小孩子们的轻视形成显明对照,他以他们从未见过的方式指着这孩子,提到有关天使的教导。以犹太人之见,只有主要的天使才在神面前的圣所,或Pargod内,而其它分为不同级别的天使则等待着他的命令。这两者的区别就是前者总是见神的面,直接听到并知道神的命令。因此这区别就是知识上的;基督则教导这是爱的区别。不是有更多的知识的、有价值的与神更亲近,而是更单纯的、更无自我感觉的、更善于接纳的、执著的才与神更亲近。从地向天仰看,那些作为使者,也许是守护者与神最近的天使们,他们并不是对神的事情与命令最了解的,而是那些单纯、谦卑有恩典有信心之人,人不仅仅不应该轻视这小子中的一个,也而且应该知道他们在国度中是最大的。
据此观点,在下面的过渡句中并没有什么不合宜之处:“人子来,为要拯救失丧的人,”这表明他成为伯利恒的婴孩之而显明出来的最大的谦卑,这也是他最大的荣耀。他作为与天父最亲近的那一位,在最特殊最独特的意义上来讲,他总是见你的荣面,他成为一个婴孩,屈身来拯救失丧之人。
即使那被人所轻视的微小之人也在神的看顾之下,他派遣他的使者来保护那些信靠他的人。他们要象盐一样吸引人而不是排斥人(可9:50),十二使徒对那行神迹之人态度不使人趋向基督而是使人远离基督。他先前教导过他的门徒是世上的盐(太5:13)。
Lane对盐的意义的背景作了如下评论:
对巴勒斯坦人生活观察到的两个现象支持耶稣的精辟的评论。“世界无盐不能存在”这格言(Tractate Sopherim XV.
8)形象地提醒我们盐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因为它防止食物腐坏。在另一方面,Pliny长老观察到从死海所得到的盐可以失去它的保存食物不腐的特质,而变得无味(Hist.
Nat,
3.31.34)。耶稣的话是以这两个事实为基础的,然而耶稣这有关盐的格言必须根据上下文来解释,这里面有培训门徒的要求。对要遭致神的审判的世界中的人,门徒们对他们有责任,耶稣警告他们说,他们可能失去那象盐一样的特质,那特质对世人来说意味着生命。这里盐象征着门徒的明显的特征,失去它会使门徒毫无用处。这只能是对耶稣与福音的忠诚(参可8:35,38)。耶稣劝勉他们要持守象盐一样的特质,为要彼此和平,这与在33节以后提到引起争论的情形有直接的关系。使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分争的东西不是其地位与其价值的不同,而是“盐”的程度。当人们共同承认彼此都有对耶稣与福音的委身,及承认彼此仆人的地位的时候,分争就会解决,和平就会恢复。
基督劝勉他们要吸引人们归他自己(有盐),他们会通过“彼此和睦”做到这一点(可9;50)。“彼此”指的是那些公开承认基督的人,也指象这一个未公开与他认同的那些人。基督继续向十二使徒表明,他喜悦并爱那些在信心来到他面前的人。他用了一个比喻,说一个人有一百只羊,丢了一只(太18:12-14),他去寻找直到找到那只丢失的,他找到的时候就大大欢喜。基督因这人对他的信心而满意,这人的信心使得他能奉他的名行神迹。基督来寻找失丧之人,因为“你们在天上的父,也是这样不愿意这小子里失丧一个”(太18:14)。如果十二使徒有基督的心,他们就会爱那些来就近他的人。如此,基督讨论了那种会阻止十二使徒传道使人归主的错误态度。
U. 有关赦免的教导
§ 94马太福音18:15-35
在前一部分,基督吩咐门徒要彼此和睦(可9;50),既然很明显信徒中会起分争,基督现在教导十二使徒如何解决这些分争以使信徒的合一不被破坏。基督给了一些原则,当一个信徒被另一个信徒冒犯的时候,他应藉这些原则来处理与那信徒的关系。被冒犯的信徒要采取主动,他应该亲自私下的去得罪他的信徒那里说明他得罪他之处,目的是要他承认他的错处并与他和好,这样分争就不会永远存在。如果得罪人的人拒绝和好,被得罪之人就要去再一次与一两个其他人同去,这样就不是一个人针对另一个人了,见证人就可以见证,尽管被得罪的人寻求和好,但得罪人的人拒绝和好。如果这第二步还不行,而分歧仍然存在,那么事情就得拿到“教会”面前解决了(太18:17)。基督先前预言性的提到了他死而复活之后要建立的教会(16:18),这里所表明的原则似乎是因为十二使徒拒绝与一个相信徒相交而得罪了他的事实,他们的原因是尽管那人奉耶稣的名将鬼赶出,但他并不认同于耶稣与十二使徒。这引原则旨要使人和平,并防止当时的信徒之间永久性的分歧。因此我们可以解释“教会”指的是所有借对耶稣基督的信而联合在一起的信徒。如果这事提到所有的信徒面前,那得罪人的人仍然拒绝认错并和解,那人就要被清除出信徒之间的团契,并要将他看为外邦人或税吏,也就是要拒绝他参加团契,并与他隔绝。基督在这里提出解决纠纷防止分歧永久存在下去的原则在今天也同样适用。因此我们今天也应该遵守这些步骤来保持信徒的合一。如果有人问教会是否可以施行将人清除出团契的管教,那么我们应该记得,基督说过,“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的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18:18),这些话与我们主先前所讲的话是一样的(参16:19),这些话中的权柄是根据事实来宣告人有罪或无罪,被接受或不被接受。
有必要在信徒之间保持合一,因为合一是祷告蒙应允的必要条件,基督教导过门徒祷告,“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10)。除非那些祷告的人同心合意,否则祷告就不蒙垂听,基督应许说,“你们无论求什么”只要甚至只有两三个人同心合意祈求,他就会与他们同在。
前面耶稣教导的要赦免别人以保持合一的功课是如此感动彼得,他就问“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太18:21),我们再一次注意到用了“弟兄”这个词,这说明他是问弟兄与弟兄之间的问题。法利赛人教导说义行要求人饶恕人两次,如果一个想要证明他自己是宽宏大量,他就饶恕人三次,但这三次的赦免是法利赛人义的极限。彼得提到赦免人的次为七次,这远超过法利赛人义的要求。耶稣教导说,真正的义要求一个人胜过法利赛人的义甚至是彼得为自己所定的标准,耶稣说要饶恕人七十个七次,按犹太人的理解,这意味着无数次。
为了要教导赦免的原则,耶稣使用了一个比喻,他讲到一个王要和他的仆人算帐,一个次相当于几百万美元的仆人被叫来算帐,这仆人根本无力支付,他的主人行使了他的权利,他命令将这仆人,还有他的妻子、孩子及所有他拥有的都买掉来还债。然而即使用这种极端的方法债也无法付清,因为一个仆人的价值是三十块银子(亚11:12-13;太26:15;27:3),将这仆人及所有他拥有的都买掉也不够的需要的数目,因为这人的债是不可能还清的。他来到主人那里求他给他宽容的时间,主人知道他一生都无法还清那债,主人就因他的情形对那人的祈求动了慈心,他满有恩典地免了他的债。这如此得恩免的人离开了他主人的面,他遇见他的一个欠他极少量钱的同伴,他暴烈地掐着次他债的人脖子,要他立刻还债。这同伴向他发出他先前向他主人所发生的祈求:“宽容我吧,将来我必还清”(太18:29)。尽管他永远不能付清他的巨债,次他的债的这个人完全有可能付还他少量的债。然而这人拒绝他的同伴时间,他将他的同伴下到监狱,直到他付清欠债。虽然在法律上他有权利将他的同伴下到监狱,他的行为却引起了其他同伴的忿怒,这些人知道他从主人那里得到了恩典。他们将他的行为报告给主人,欢喜离开主人面的这个仆人现在被恐惧召回来到他主人的面前。他的主人对他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就应当怜恤你的同伴,象我怜恤你吗?”(太18:32-33)。因为接受恩典之人拒绝给人恩典,他被投入监狱,直到所有的债都付清。因为他无法付清这样一大笔债,这意味着他余生都在呆在监狱里。基督想要教导的功课因此是很明显的,彼得先前问过,“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太18:21),基督通过这比喻回答,彼得应该象他的天父饶恕那样常饶恕别人。
彼得不得不承认他完全无法偿还他所欠天父的债,那么彼得就是那欠无数债的人所代表的,但神已经赦免所有彼得所欠的债,那么彼得就有义务饶恕得罪他的人,他们对他的得罪与他对天父的得罪及得到的赦免是十分微小的。未能赦免他人的人表明他自己从未接受神恩典的赦免,因此他要还他自己的债。当我们的主说,“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太18:35),他所指的正是这个意思。
V. 有关门徒培训的教导
§ 95马太福音8:19-22;路加福音9:57-62
耶稣先前说过他的轭是容易的,他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1:30);然而这并不是说基督对他要作他的门徒的要求是轻。轭是容易的,因为是与主同负,在这一部分我们会从一些事例中看到主对要成为他门徒的人是如何的严格。在第一个事例中(路9:57),一个人来将自己献给基督要作他的门徒,这个人的决定似乎是在急促中所行,而没有考虑过代价。基督也许看到,这个人,根据他所应许的国度,是在期待因着与基督的关系而得到物质利益。主对他说,他没有什么物质上的东西可以给他的(58节)。基督对第二个人说,“跟从我来”(59节),或更好地说成“作我的跟随者,”这是邀请人与耶稣基督有持续的关系,这个邀请,这个人表示了迟疑与不愿跟随主的意思,他要求主允许他在成为他的门徒之前回去埋葬他的父亲。这些人区别了一个人对父亲的责任与对老师的责任。Smith说;
温柔的耶稣有可能会限制一个儿子对他死去的父亲尽管孝道的义务吗?拉比们的方式才是无视自然的情感,他们自处优境,要他们的门徒敬畏并服事他们,他们说,“如果一个门徒的父亲与他的老师都丢了什么东西,那么优先考虑的是他老师的损失;因为尽管他的父亲将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但他的老师教导人智慧,将他介绍到这个世界上来。如果他的父亲与他的老师都在负重担,那么他应先将他的老师的重担卸下,然后再帮他的父亲。如果他的父亲与他的老师都在受捆索,且需要他赎了两人,那么他要先赎他的老师,然后才是他的父亲。”而且他们坚持认为,除非没有别人来作,否则埋葬死者的事是不能打扰律法的学习的。
在这里好象耶稣所言完全符合了拉比们的傲慢与非人道性。
然而基督并不是在规定拉比们无情的教义。Arndt说:
人们通常说这是我们主的一个很难很严厉的教导;他拒绝叫这人去参加他的父亲的葬礼,但是这样吗?其实实际情形并不一定象人们通常所想象的那样:一个人死了,他的儿子要为葬礼安排,耶稣要他放弃参加葬礼的想法,去跟耶稣继续各处游行。但实际情形也许完全与此不同,我们可以假定这个人所请求的是去和他的父亲呆在一起,直到他以后去世并被妥当地埋葬。对这观点有力的支持是现在命令式[akoloudei],意思是“作我的跟随者。”耶稣并没有坚持要这人放弃一切,立刻加入门徒行列,若是这样的话,就应该是aorist
命令式[acholoudeson]。如果那父亲的葬礼很紧迫的,那么它实际止应该已经发生了,因为在巴勒斯坦的习惯是,只要可行,要在死者死的那一天举行葬礼。反对此观点的解释是,若是如此,那么这儿子会因参加葬礼而有仪式上的不洁,这就要求七天的不洁净期(民19:11);如果儿子已经参加了葬礼,在他能跟随耶稣去之前就需要等一周的时间,到那个时候主就早已经走远了,因此就有了他不能参加葬礼的吩咐。但是如果那父亲实际上已经死了,很难想象他会没有仪式上的不洁,没有触摸过他父亲的尸体,他在耶稣那里的时候,他不是在家里,正如[apeidonti]所表明的;当他的父亲要被埋葬的时候,他怎么能离家在外呢?如果我们认为这儿子是要求允许回家与他的父亲呆在一起,直到尽孝道之事完了,那么一切就都清楚了。在这个情形中,我们看到两种义务的冲突,就是尽孝道与在宣扬福音中服事基督之间的冲突。
Smith 说得很好,
在闷热的东方埋葬的事需要马上进行;那么如果他的父亲已经死去或正在死去,这门徒就应该是在家里准备葬礼或是等待合上死者的眼睛;如果他在所忽视的义务这个问题上找借口不跟从耶稣,那么这是十分羞愧的事。实际情况是,他的藉口只是为了推迟,他要求暂不跟从耶稣,以便他照顾晚年的父亲,他用了一个今天在情况仍未改变的东方常用的一个说法。
因此这人的态度表明他没有对基督的委身,Arndt解释了基督所说的,“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60节)这话的意思。
基督的回答使用了同词异义的词,“死”这个词在这里在两个意义上被使用,让(属灵的)死人埋葬(肉身的)死人。那些属灵上的死人可以处理与他们有关的肉身死人的事情。但是对于更高尚的工作,就是传福音的工作,他们不合适。
基督要这人来作宣扬神国的工作(路9:59-60),但这人不愿承担这事工的责任。
第三个人来就近基督,提出要接替那个拒绝接受基督邀请的人的位置,他所说的话的意思似乎是:如果你所邀请的人不愿跟从你,我来跟从你。尽管前面的那个人称基督为主,但他的决定表明不论否认了基督主的身份。现在这个承认基督是主,有权利叫人服从他,将自己献给他;但他也要求基督允许他回家去向他的家人道别。这个人的要求表明他的忠心与情感不专一,因此基督对他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62节)。
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人会犁歪邪的垄沟来,巴勒斯坦的犁都是原始的,那么情形就更归如此了,那里的犁只是一块木头,一头有一个扶柄,在另一头有一块金属;扶住这样的犁需要不时注意。在这里所表明的意思是,一个人不可能事奉两个主。耶稣所教导的功课是,若这人想服事他,他必须全身心地来服事他,不能三心二意。如果他想即服事基督也服事世界,他就不配作神国的工作。应该注意的是,这里所谈的不是进神国资格的问题,而是在神国里特殊的工作位置的问题。当人认为耶稣并不是禁止那人向他的家人道别,耶稣说的这话就不是那么严厉了,他只是表达了一个告诫,要人不要认为作为主的他只满足于人对他不冷不热的服事。
路加先前记载了基督对那些想要成为他的门徒的人的要求,那些要求在这里得到形象的说明。基督要求,真正的门徒必须首先舍己,基督对那个将自己在匆忙之中献给耶稣,想要得到物质利益的人所提出的正是这个要求。基督的第二个要求的是,一个真正的门徒必须背起他的十字架,也就是接受神对他生活的旨意。这个要求在第二个就近耶稣的人的情形中得到形象地说明,耶稣要这个跟从他,但这个人想要推迟他的委身。第三个要求是人要跟从基督,基督对第三个人的要求正是这个要求,这个人要耶稣允许他回家向家人告别。如此基督的要求借他在这里与三个人的接触得到形象的说明。
W.来自他弟兄的挑战
§ 96约翰福音7:2-9
耶稣所长大的拿撒勒的不信之风已经渗入了他所长大的家中;因此约翰记载说,“他的弟兄不信他”(约7:5)。住棚节已经来到,人们期待,耶稣会按照律法的要求去耶路撒冷过这节。耶稣完全知道犹太人要将他杀死的计划(1节),耶稣有必要在这计划行出之前去耶路撒冷,在那里公会有司法权。耶稣在此之前一直加利利传道,没有有在耶路撒冷露面。他不信的弟兄似乎是支持了犹太人的恶计,因为他们诱惑耶稣去耶路撒冷,在那里他有可能受到宗教领袖们的审判。他们伪装他们的动机,建议他应该去耶路撒冷“叫你的门徒也看见你所行的事”(3节)。他的弟兄们知道耶稣一直都是在将自己展现为一个王,而且他在等待着他将统治的国民在他作王之时的接受与承认。他们因此提醒他,一个想成为公众人物的人必须将自己向公众展现,如果他呆在加利利,他就不会成功。他们挑战他去耶路撒冷,在那里公开显明自己。
基督拒绝了他们的建议,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6节),这并不是否认他要去耶路撒冷,因为他几乎立刻就离开当地去那里扩展他的事工。然而,他确实说了他去的时候还没有到,基督知道他是在按神的时间表来行事;他不会偏离神事先预备好的计划。因此他叫他的弟兄们先去,自己呆在加利利。基督看出国民对他的仇恨,并解释说那是因为他显露了他们的罪(7节)。这国民致力于寻求法利赛人的义,人民拒绝接受基督对法利赛主义的谴责。基督知道去耶路撒冷就是将自己暴露给他所显明其罪之人的仇恨面前。
X. 去耶路撒冷的行程
§ 97路加福音9:51-56;约翰福音7:10
这次的住棚节在耶稣基督的生命中标记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路加记载说,“耶稣被接上升的日子将到,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9:51)。过去几个月主的事工的重点是教导门徒,预备他们继续他复活升天之后他所交托给他们的事工,那事工他现在已经完成了。
现在耶稣转向耶路撒冷面对宗教领袖们的抵挡,他们会将他置于死地,然后他会复活。基督已预备好面对那抵挡,并与在耶路撒冷的权贵们进入直接的冲突。他从加利利直接去耶路撒冷,这要经过撒马利亚。基督派人去他与要跟他去的门徒预备食物与寄宿的地方。既然这个时候会有许多的朝圣者在路上,所以有必要事先作预备。但撒马利亚人是不愿接待他的,因为他去的是他们所蔑视的犹太人圣殿,而不是他们所承认的哥利心山上的圣殿。雅各与约翰认为这样的拒绝应受审判。无疑,他们的结论是对的,那些拒绝基督之人应该受到审判,这两个人提出要从天上降下火一烧灭这些撒马利亚人,但审判的时间还没有来到。基督离开那有敌意的地方去了别的村庄。
路加说撒马利亚人知道耶稣“面向耶路撒冷去”(9:53),那位在他的一生中都显明绝对顺服他天父的旨意的此时仍然是顺服的,尽管他完全知道在耶路撒冷所面对他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