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976年唐山大地震罹难幸存者中濒死体验的研究》

——天津市安定医院冯志颖 刘建勋
摘要:对81例震灾幸存者中的濒死体验(NDE)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存在40种NDE现象,其中占半数以上的是躯体陌生感、思维特别清晰、情感丧失、身体感觉异常、仿佛是梦幻、走向死亡感、平静或宽慰感、生活回顾或全景回忆和思维过程加快;NDE量表评价7分以上者32例,其中以认知型和超然型居多。指出NDE的内容、后果和类型可能同种族地区、心理文化背景和濒死事件的种类有关。
  关键词:自然灾害 濒死体验 幸存者
  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 NDE)是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和处于潜在的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在死亡威胁下的深刻主观体验〔1〕。它和临终过程的心理是人们走向死亡时两个不同方面的精神活动〔2〕,国内尚无这方面的实际调查。我们于1987年12月对11年前在唐山大地震中罹难的81例幸存者进行了NDE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均系在1976年唐山地震中由于房屋倒塌遭受严重砸伤,濒临死亡经抢救脱险的截瘫疗养院的病人。随机选取100例作为调查对象,其中19例因不配合或拒绝回答被剔除。实际调查资料完整者共81例,其中男43例,女38例。躯体的损伤除5例完全恢复外,76例造成终身截瘫,其中完全性瘫痪54例,不完全性瘫痪22例。
  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式回答和查阅有关医疗记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内容包括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单项NDE现象问卷和NDE量表〔3〕。单项NDE现象问卷以文献报道的各种NDE现象〔3-6〕为基础,结合本研究前训练性调查中所见到的一些感受制定的,内容包括认知、情感、超常和超然4方面共40项内容(见表1注),被调查者根据当时感受回答有无此体验。NDE量表为上述40项问卷中的16项特征性体验(表2),根据被调查者主观感受程度的深浅每项评为 2 或1分,无此项体验者为0分,量表得分在7分以上者可被认定存在NDE〔3〕。在正式调查前我们进行了小样本的测验训练,一致率在95%以上。调查中每1例均由2名专业人员同时进行评判,得出一致结果。调查1例约需3~4小时。
  结果
  1.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1)年龄:遇难时年龄12~60岁,其中18岁以下4例,19~35岁51例,36岁以上26例,平均31.4±11.3岁;(2)民族:除2例回族外,余均为汉族;(3)婚姻:已婚42例,未婚39例;(4)文化程度:小学19例,初中33例,高中和中专18例,大专以上5例,余6例无文化;(5)职业:行政和技术干部11例,工人27例,农民12例,余31例为下乡知识青年和家庭主妇;(6)性格:我们采用Neymann内、外向人格问卷法〔7〕进行评价,遇难前性格特点,按内向、外向和一般性格划分各为18,37,26例;调查时同遇难前比较,性格有改变者47例,其中2例变得盲目乐观,26例变得急躁,19例变得温顺,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异;(7)遇难时状态:37例处于睡眠状态,34例已被震醒,另10例对此未作明确回答;(8)意识障碍和持续时间:遇难瞬间有意识障碍(主观感觉意识不清晰和对当时情景不能回忆)者 37例,其中8例有脑外伤。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下者19例,1~3小时7例,大于3小时11例;(9)是否相信灵魂、鬼神和命运:有22例回答是肯定的;(10)对死亡的看法:回答是痛苦的25例,是乐事 11 例,认为死后进入非尘世领域、或同已去世的亲人团聚、或以其它形式存在者24例,对死亡未加考虑或认为人死如灯灭21例;(11)有否NDE知识:23例回答遇难前曾听到或看到过有关NDE的传说或资料;(12)濒死经历:3例既往曾经有过接近死亡的经历(战争负伤、掉进水塘和疾病),但因当时年龄小,时间过于久远,回忆不出确切体验;(13)对回忆当时体验的反应:表现为无所谓或无拘束地畅谈60例,显示恐惧悲痛18例,被激怒2例,勉强回答1例;(14)对当时体验的记忆:67例对当时体验记忆犹新或较同时期其它事件记忆更清晰。
  2.各项NDE现象的发生率见表1,其中占半数以上的是NDE-1~9九项。
  3.NDE量表:评分结果见表2。81例中未得分者9例(既不具有量表中所列之任何一项体验)。72例得分者中7分以上32例,占全部被调查者的39.51%;其中7~10分21例,11~14分9例,15分以上2例,平均得分为9.88±2.79。这32例中按认知、情感、超常和超然4部分体验中得分最高者判断其类型〔6〕。其中认知型11例(34.38%),情感型1例(3.13%),超常型4例(12.50%),超然型9例(28.13%);另7例涉及2或3个部分,均具有相同的最高得分,我们未予分类。81例中认知、情感、超常和超然部分所得总分分别为165,82,95,105,以认知和超然部分为高;各单项体验总分在40分以上的有:认知方面的时间加速、思维过程加快和生活回顾,情感方面的平静或宽慰感,超常方面的躯体外体验和超然方面的遇见非尘世的人或灵魂形象。
4.NDE现象和某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为了便于统计分析,除年龄外需将其它诸因素计量化,如性别按男为1,女为2;已婚为1,未婚为2;相信灵魂为1,不相信为0;文化程度按大专,高中,初中,小学,无文化依次排列为 4,3,2,1,0;职业按干部,工人,农民,家庭主妇,依次排列为 3,2,1,0;对死亡的看法按认为死后进入非尘世领域是乐事,是痛苦的,未加考虑的,依次排列为3,2,1,0。本调查资料通过相关分析显示年龄因素同任何1种NDE现象均无明显关系。男性较女性思维过程加快的感受多(P<0.01)。未婚比已婚者具有超感官知觉和世界毁灭感的体验多(P<0.05)。文化程度越高,思维特别清晰的感受越多(P<0.05),文化程度越低,离体体验、生存于非尘世领域的体验、躯体陌生感和世间非真实感越多(P<0.05~0.01)。职业分析中以干部和工人突然醒悟的感受多,农民和无工作者时间缓慢或停止感和身体感觉异常的体验多(P<0.05)。性格倾向一般者受外力控制的感受多(p<0.05>)。遭受脑外伤、存在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持续时间较长者,“遇见”非尘世的人或灵魂形象、被牵拉或推压感、生存于非尘世领域、与世隔绝感、被审判感、走到尽头被迫“返回”、已经死亡感、听到特殊的声响和异常嗅觉的体验多(P<0.05~0.01),但意识障碍者思维特别清晰的感受少(P<0.05)。有截瘫后遗症者躯体陌生感和情感丧失的体验多(P<0.05~.001),而富有意义的想象少(P<0.01)。相信鬼神和命运者多有扮演着另一个人的感受(P<0.01)。对NDe曾经有过一些了解的人,同宇宙融为一体的感受、突然醒悟感、预见性视觉、遇见非尘世的人或灵魂形象、走到尽头被迫“返回”、受外力控制、世界毁灭感和身体失重的感受多(P<0.05~0.01)。认为死后会进入非尘世领域的人,其NDE多具有以下内容:生活回顾、突然醒悟、平静、欢乐、同宇宙融为一体、看见奇异的发光形象、感觉异常鲜明、预见性视觉、离体体验、生存于非尘世领域、“遇见”非尘世的人、走到尽头被迫“返回”、躯体陌生感、思维或行为不受意识控制、情感丧失、世界毁灭感、仿佛是梦幻、身体失重感和世间非真实感(P<0.05~0.01)。
  讨论
  1892年瑞士地质学家Heim根据爬山跌下者的报道,首先对NDE作了现象学的描述。尔后,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发现不同个体的NDE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或普遍性,而且都有广泛的超常内容〔1~3,8〕。
1.NDE的内容:本调查除国外报道的 30 余种濒死体验现象均存在外,还发现有世界毁灭感、身体失重感、被牵拉或推压感、死亡矛盾感、扮演着另一个人的感受和异常的嗅觉等体验。从具体的NDE现象的发生率来看,占半数以上内容是躯体陌生感、思维特别清晰、情感丧失、身体感觉异常、仿佛是梦幻、走向死亡感、平静或宽慰感、生活回顾或“全景回忆”和思维过程加快的体验。Greyson〔3.8〕报道的74例是平静感、欢乐感、时间停止感、生存于非尘世领域、同宇宙融为一体感和离体体验。Pasricha等〔9〕研究的 16 例是由“使者”带到非尘世领域后返回和看见奇异的发光体或宗教形象。这些主要NDE现象发生率上的差异可能与种族地区和文化背景有关。
2.影响NDE现象的相关因素:本组资料提示,相信灵魂、鬼神和命运,对死亡的看法,以及对NDE知识的了解都会较多地影响NDE的内容。其它如文化程度、职业、婚姻、性格倾向等也对NDE的内容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都提示社会心理、文化因素可以影响NDE的内容。
3.NDE的后果:本调查时(地震后11年)发现,与经历NDE前比较,一些人在性格上发生了改变,相关分析提示具有思维特别清晰感的人性格多变得温顺(r=0.2946,P<0.01);而“遇见”非尘世的人或灵魂、思维的行为不受意识控制和被审判感等体验的人,性格多易变得盲目乐观或急躁(r 分别=0.3373,0.3010,0.3260,P<0.01);但是具有性格改变倾向者与有否截瘫后遗症之间无明显关联(r=0.1544,P<0.05)。而Greyson报告,在经历NDE之后某些人易在宗教信仰、生死观以及对亲友的态度等方面发生变化〔4〕,本研究未能证实这些。
  4.NDE的类型:Greyson〔6〕认为濒死事件的性质可以影响NDE的类型,调查在那些预期的濒死事件(自杀企图、疾病恶化或手术并发症等)中的NDE多为超然(49%)和情感(45%)方面的体验,而在非预期的濒死事件(健康人中的意外、心肌梗塞和过敏反应等)中的NDE主要呈现为情感(37%)、认知(33%)和超然(30%)方面的体验。本调查均系在震灾中砸伤的病人,属非预期性突发事件,以认知型(34%)和超然型(28%)为多,共20例,情感型仅1例。本文与Greyson的调查虽均属非预期性濒死事件,但他们样本中情感方面的体验最多,这种差别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的研究同Stevenson等〔5〕指出的在突然和非预期的濒死事件中,认知方面的体验更常见的论点相符合。说明濒死事件的性质乃致具体的种类均可以影响NDE的类型。
  NDE的研究在社会医学和精神医学临床中具有实际意义〔10〕,它对临危个体转危为安或幸存于世具有某种积极影响〔2〕。但是NDE研究的内容比较复杂,且涉及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心灵学等多方面领域,本研究仅是初步的和探索性的,又是在特定的灾害事件范围内进行的,故而局限性较大。今后应进一步对各类高危人群和危重病房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以消除目前多以回顾性研究为主的偏差。(本调查对象由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郭友仁、张树朝、李淑琴提供,特此致谢)
  ——摘自《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92年第25卷第4期第222页-225页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