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约瑟
Samuel Issac Joseph Schereschewsky

1831-1906

施约瑟(Samuel Issac Joseph Schereschewsky, 1831-1906)生于立陶宛,父母皆为犹太人。幼时受严格的犹太教教育,熟读旧约,十八岁已懂得用希伯来文写诗。他在欧洲念了几年书后移居美国,1856年在纽约受洗加入教会,后接受正规的神学训练。毕业后,有好几间大学聘用他,当时他已立志到中国译经。1859年,他以美国圣公会传教士的身分走访上海,在途中学习中文,进步神速。两年后到北京传道,一住就是十三年,其间努力学习中文。在1864年他和另外几位传教士(艾约瑟、包约翰、白汉理、丁韪良)组成了北京翻译委员会,着手将圣经翻译成北京官话,由于他熟悉希伯来文,因此主要负责旧约部分。1872年,新约完成,1874年,旧约圣经的北京官话译本完成。这部新旧约全书是第一部白话文圣经,成为往后四十年里最受重视的译本。

同年,他被委任为圣公会上海区主教。其间,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基督教学院──圣约翰书院,也创立了圣玛利亚女校。到了1881年,由于武昌的天气极为炎热,施约瑟严重中暑,痉挛,昏迷不醒达数日之久。8月23日,乘船回上海休养。次后,施约瑟四肢行动不便,连说话也受影响。1882年,施约瑟前往瑞士疗养。1883年,他辞去了美国圣公会主教职务。1886年,他回到美国,居住了9年。一只手只剩一根指头可动,他却用打字机继续译经二十五年,每天由清晨工作至晚上,把圣经翻成浅文理译本。他戏称这译本为“二指版”,因他用两根指头完成大部分译文。这译本于1902年由美国圣经公会出版,名为《施约瑟浅文理译本》,在《官话和合译本》出版前约二十年间,它是一个重要、而且质量较好的文理译本,让读书人可以更加理解信仰。他觉得"上帝"是古人所拜偶像之名,而“神”又太笼统,所以在这个译本中,将God这字译为“天主”。

美北长老会宣教士兼著名汉学家丁韪良高度评价施主教的译才,他说:“当日说国语而能将成语应用自如的(宣教士),没有人及得上他。”施主教身残而心不残,除了译成《二指本》外,又译了《祈祷书》,还编纂新旧约串珠经文,息劳归主前仍致力翻译次经和编制蒙古语字典。神把这样一个译经巨人赐给中国,我们感恩之余,也感激宣教士来华肩负译经的重任。

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9年,原名是圣约翰书院(Saint John's College),是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将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而成,办学初期设西学、国学和神学三门,用官话和上海方言授课,1936年开始招收女生,后来发展成为一所拥有5个学院(原来的4所加上后来的农学院)16个系的综合性教会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入读者多是政商名流的后代或富家子弟,而且拥有很浓厚的教会背景。

圣约翰大学的校园位于上海市区西部苏州河的一个转折处,其建筑设计结合了中国和西方的元素。1954年前曾是华东师范大学分部所在地[1],后为交付给新成立的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

施约瑟译本的数句圣经译文

太初天主创造天地、地乃空旷混沌、渊面晦冥、天主之神、运行于水面。天主曰、当有光、即有光。

盖天主爱世、至以独生子赐之、使凡信之者、免沉沦而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