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兰雅
John Fryer

傅兰雅(John Fryer)是一位苏格兰牧师之子。受父亲的影响,自少年时代起就十分向往中国,梦想有一天能去中国宣教。傅兰雅年少时,经常跟着父亲去听那些从中国回来的宣教士举行的报告会。在日后的自传中,他回忆道:"在我的孩提时代,没有什么东西能比阅读我千方百计搞到的有关中国的书,更令我愉快。我太想去中国了,因此同学们给我取了一个绰号叫'中国迷'(Sinophile)"。

1861年初,傅兰雅接受英国圣公会派遣来华担任香港圣保罗书院(St. Paul's College)校长,时年22岁。傅兰雅很快显示出自己的语言天赋,在仅仅两年时间里,他不仅掌握了汉语,而且还学会了广东方言。为了进一步学好官话,1863年,傅兰雅前往北京,在北京同文馆担任英文教习,同时学习北京官话和中国经典史籍。1865年,傅兰雅又返回上海,出任英华书院(Anglo-Chinese School)院长,但这英华书院和我们经常介绍的马礼逊英华书院并不一样,只有万峰念的那家才是正统的。

除办学外,傅兰雅还担任英商字林洋行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的主编,这是西洋人在上海创办的一份中文报纸。他不仅要中国的知识分子能够读到这份报纸,还要将其影响扩大到官府乃至朝廷里去。通过办学与办报,傅兰雅为自己未来踏入中国的上层社会积累了资本,铺平了道路。

1868年,晚清重臣曾国藩在上海创建了江南制造局,不久在局里开设了一个翻译馆,高薪聘请傅兰雅等西学人士,共主翻译之事。他专门从事西方科技书籍的翻译工作。傅兰雅从一开始就是最主要的口译者,经他口译的科技著作数量最多。该局译书大致代表了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所能了解的西方科技知识的最高水平。

傅兰雅以宣教士布道一样的热忱和献身精神,向中国人介绍、宣传科技知识,以至被人称为"传科学之教的教士"。在当时西方近代科技知识输入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没有任何外国人比他做得更多,傅兰雅单独翻译或与人合译西方书籍计有150部,合1000卷,是在华外国人中翻译西方书籍最多的人,其内容以科学、工程和军事方面为主外,旁及地理、历史、政治、外交、社会等各个领域。

在艰苦而寂寞的译书工作之余,傅兰雅还以其个人的力量,积极传播科技知识。1874年,傅兰雅倡议建立"格致书院",作为研习和传播西方现代自然科学知识的场所。这学院有矿务、电子、测绘、工程、气机和制造等六种西学课程。格致书院是中国“影戏”(幻灯片)在1885年的首次公映地点。

1885年,傅兰雅又在上海成功创办了"格致书室",是为中国第一个科技书店,不仅销售几百种中外学者的科学技术译着,还代售地图、人物画像、仪器、印刷铜模、印刷机等。三年后,格致书室还在天津、汉口、汕头、福州、香港、沈阳、烟台、厦门和北京等地设立了分销处,这些图书的销售大大促进了科技的传播,格致书室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青年学生学习西学的圣地"。

1896年6月,傅兰雅回国度假,因为他娶了一个美国妻子,抵达美国后,受聘为柏克莱加州大学东方语言文学教授。这个成为他离开中国后的工作。

1911年傅兰雅捐银6万两,建立了上海盲童学校,这是中国的第一所正式的盲童学校。他还专门为盲童教育编译了《教育瞽人理论法》一书,由上海时中书局出版。不久他又捐巨款在汉口建立一所盲童学校。他特意让自己的小儿子傅步兰(George B. Fryer)在美国学习盲童教育,然后派来中国,担任上海盲童学校校长,并且又建立起一所盲女学校。1926年,傅兰雅还在上海创办了"傅兰雅聋哑学校",该校于1953年被中国人民政府接管,成为后来的上海市聋哑中学。

香港圣保罗书院 香港般含道69号

1949年6月17日,中国共产党军事管制委员会当局接收格致中学,改名为“上海市格致中学”,沿用至今。 上海市广西北路66号

上海盲童学校 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路1850号

上海福哑学校--上海市第二聋哑学校 利西路247号

部份内容转载自http://www.bdcconline.net